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8004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58KB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战国形势
师:
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生A: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
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进行概括性总结:
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
为什么?
生1:
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军功;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生2:
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生3:
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
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
并且说:
“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
”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
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
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
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逐渐壮大。
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
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
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
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
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
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
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
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
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
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
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
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
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
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
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
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
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
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
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
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
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
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吴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
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
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
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
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心。
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
师生鼓掌。
非常精彩。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
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板书)
1.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
生阅读回答: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师区分楚汉战争与农民战争的性质:
楚汉战争已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
它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战的,所以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项羽和刘邦已经不是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2.组织学生表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旁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3.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为汉高祖。
师从图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汉”“公元前202年”。
总结
统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灭亡 公元前206年――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的统治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秦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
出示幻灯,结合板书小结:
本课讲了秦帝国的兴亡及西汉的建立过程,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与成语典故,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成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作业 收集有关秦帝国的资料并思考,秦的兴亡对我们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秦的灭亡(前206)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伐无道诛暴秦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学案 新人 初中历史 年级 上册 11 无道 诛暴秦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