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优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7207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70.44KB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优选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优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优选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臣闻之:
‘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
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公平画
画:
谋划
B.
恐天下之议我也
议:
非议
C.
何古之法
法:
法度
D.
不循古而兴
循:
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固见负于世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更礼以教民
作《师说》以贻之
君其图之
其皆出于此乎
寡人不之疑矣
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
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
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②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答案】
(1)C
(2)B
(3)A
(4)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5)①(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百姓的方法。
②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约束;
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人受礼制的束缚。
【解析】【分析】
(1)C项,“法”解释错误,“何古之法”句意为:
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
所以推断“法”译为是效法。
故选C。
(2)A项,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到;
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
C.项,副词,表商量语气;
副词,表揣测语气;
D.项,代词,代指“拘世以议”;
介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B。
(3)A项,“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表述有误。
本题中杜挚反对变法,秦孝公采纳的是商鞅的建议。
故选A。
(4)本题中,划线句子的句意为:
我读现实的文章,见到他的镜象像太空的浮云,变换没有踪迹,又像飞仙驾风,没有人能看到行为从何而止,私下里曾经模拟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词,也许有几分相似。
根据语义,“之文”、“之浮云”做的都是宾语,故从其后断开,“又”连词,一般从其前面断开,“莫”译为“没有人”,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面断开,“古人”“庄周之文”作宾语,从其后断开,而“李白之诗”与“庄周之文”结构相似,从其后断开。
故答案为: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5)①关键词“虑”(分析)、“讨”(探讨)、“使民”(统治百姓)。
②关键词“制”(受约束)、“更”(变革)、“不肖”(没有才能)。
⑴C;
⑵B;
⑶A;
⑷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⑸①(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百姓的方法。
②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约束;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
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
"
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
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
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
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
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
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俗语说:
'
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
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
郭偃的法书上说:
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
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
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
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
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
好!
甘龙说:
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
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
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
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
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
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
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
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
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
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
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
臣听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
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
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
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
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
所以臣说: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
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
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
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好。
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
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
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
“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
“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
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
“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
”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
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鼎独曰:
②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2)A
(3)D
(4)①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1)“诚”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修饰限制后面“为大幸”,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从”的主语应该是皇上,不是“天下”,前面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
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
“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
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
”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
一甲3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
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不旬日,境内清肃”。
故选D。
(4)①“独”,只有;
“边障”,边境要塞;
“甫”,刚刚;
“大兴”,大规模做(兴办);
“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
“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
“道”,方法。
②“时”,当时;
“反侧”,指不安;
“虑”,忧虑;
“生变”,发生变乱;
“布”,布施;
“以”,目的连词,来;
“安”,使动,使……安定;
“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
“为”,因为;
“肆赦”,指大赦天下。
⑵A;
⑶D;
⑷①只有大公鼎说: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
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大公鼎,是渤海人,祖籍为辽阳率宾县。
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朴实,长大后爱好学习。
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沈州观察判官。
当时辽东地区雨水毁伤庄稼,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沿河壮丁来修缮堤防。
有关官署接受命令后严厉急躁,只有大公鼎说:
”于是上奏章陈述这件事。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劳役,雨水也未造成灾害。
沿河千里之内,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大公鼎改任良乡县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耕织,兴办孔子庙学,管辖内的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大公鼎多次升迁官至兴国军节度副使。
当时有隶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里。
时间长了,百姓不能忍受。
大公鼎上奏皇上,当即命令禁止。
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皇上春天去游猎,公主照例借贷钱财,大公鼎说:
“怎么可以停止官家用度,谋求个人人情?
”拒绝借贷。
因此听到很多埋怨责骂的话,大公鼎说:
“这是我的职责,不敢废弃啊。
”不久大公鼎被授予大理卿,所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
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东京户部使。
当时盗贼杀死留守萧保先,最初是贪图他的财产,后趁机带头作乱。
百姓也互相猜忌,家人自相争斗。
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
“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
”安定和睦如故。
大公鼎被授予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
当时盗贼众多,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就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
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听说此事的盗贼接踵而来。
不到十天,境内清平宁静。
天祚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
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职,皇帝不同意。
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攻打而没有力量,叹息说:
“我想辞官已很久了。
因为被世事牵累,不幸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是天命吗?
”因而忧愤成病。
保大元年大公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俯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寓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
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以消忧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①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②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要再疑虑什么呢!
(1)A项中“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句意为:
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B项中“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C项中“日”用在动词“涉”前,应是是名词作状语,每日的意思。
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D项中“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解忧愁。
(2)本题关键词有:
①悟,领会、觉醒;
已往,从前、以前;
谏,劝止、挽回;
来者,将来的事;
追,补救。
②聊,姑且;
乘化,顺随自然,“化”指造化、自然;
尽,指死;
奚疑,宾语前置,疑虑什么。
⑵①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⑵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回家去吧!
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
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
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答案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