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6978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3.40KB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近胡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
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学生列式解答:
1/5×
4=4/5
问: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
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
1/4如何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
(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
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
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
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3.师:
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20)
我们可以得到1/5×
1/4=1/20。
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
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
所以,1/5×
1/4=1×
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提出问题:
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
3/4表示什么?
(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表示1/5的3/4吗?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
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5×
3/4=1×
3/5×
4=3/20(板书)。
3.想一想:
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归纳的出: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
介绍蜂鸟的相关知识,出示例4。
2.怎样列式?
依据什么列式?
3.让学生独立计算,再
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重点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4.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
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有点脱节。
在评完课又听完其他老师的课后,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1、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王芳改成了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是我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通过一次折纸理解了意义发现了计算结果,然后观察发现了计算方法。
这样,为学生探索与交流保证了充足的时间。
2、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每小时织围巾1/4米”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
3、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
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
当学生由1/2×
2的意义推测出1/4×
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
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
1/2的意义。
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通过数形的结合,学生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
学生经历了抽象---直观---抽象的探索过程。
4、合适的支点能贯通整个课堂。
这节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有点脱节。
听了同事的数学课,我茅塞顿开!
在折一折的过程中,我直接让学生折1/4×
1/2,虽然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在少数同学的带动下折出了1/4×
1/2表示1/4的1/2,可是有的迁强。
听了刘虹老师的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课堂脱节,是因为我丢掉了课本提供的支点:
先折1/4×
2。
因为学生由整数的意义得出"
1/4×
1/2表示1/4的1/2是多少"
那只是推测,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体会出1/4×
2描2个1/4,才能知道半(1/2)个1/4描1/4的一半,这样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1/4×
,所以说,折1/4×
2是成功完成1/4×
1/2的支点,很重要。
5、学具的准备是无声的引导。
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
只有让学生准备好学具了,学生才可以探索得更深入,更全面。
比如:
如果只给学生准备一张纸,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就只会折纸,如果再为学生准备尺子和笔,那学生是不是也就想到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再为学生准备彩笔,学生是不是也就能向导通过画、涂的方法来研究。
总之学具准备的充分,学生探索的才更自由,更全面。
而我只让学生准备了两张纸和两只彩笔,拘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只用了折纸感受意义,理解计算方法。
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29.《圆的周长》课后反思
教学思路主要贯穿于这一条主线:
以旧引新激疑-----层层递进探疑-------小组合作明理-----分层练习巩固-------体验探究应用价值。
这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先创设情境:
今天,两只蚂蚁到草地上跑步,白蚂蚁沿着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路线跑,黑蚂蚁沿着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路线跑。
如果两只蚂蚁同时跑一圈,猜一猜:
谁跑的路程长?
”从而达到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作好先导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这节课的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全课从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到创设小猴甩球,电扇转动形成的圆等引入深化,不断地制造矛盾,最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渗透生活的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
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
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
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
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师在总结新课时再回到课的开始让学生判断谁跑的路程长,为什么?
在设计一题课后思考题,这样前有孕伏,后有照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课后思考题既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又使教学意犹未尽。
不足之处:
1、学生说时,教师的耐心还不够,学生许多想法很好,但老师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没有让学生都说一说。
2、老师低估了学生,比如在探讨测量方法时,学生的办法说了好多,而老师却还不敢放手。
3、小猴转球,风扇转动形成的圆,可设计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既验证刚发现的周长计算公式,又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30.《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极限思想和知识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上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这一内容做一个研究小报告,目的在于:
对于优等的学生课前自己进行研究,学困生不会自己研究可以也通过看书抄一抄,通过抄也会有印象。
通过这一做法,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故事激趣,渗透“转化”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
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第一个操作活动,得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与学生谈话:
刚才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研究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出圆的面积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
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
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
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31.《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图形面积的探究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经验,本课伊始我便鼓励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的。
并再现面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
知道以前的图形是如何推导出他们的公式的。
这个过程不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
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引出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
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小组合作,动手探究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由于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很快的投入到研究当中来,并很快的发现了公式推导的方法。
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学生学得很主动,由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也觉得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把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圆环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
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
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
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
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习,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
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两个半径)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
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
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
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
”更简单一些。
也更形象一些。
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习。
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
避免了我在练习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的尴尬。
然后可以求出圆环的面积,这样学生就通过实际操作,真正理解了圆环的面积计算。
达到理想的效果。
5,3.14×
(R2—r2)这个公式还是出现比较好.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运用这个简单的运算方法。
6,在拿学生的作业在上面展示的时候,应该先出示正确的题目,给他们的第一思维呈现出正确的知识。
然后呈现错误的题目。
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晰的掌握方法和知识点。
33.《圆》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本册新授的内容全部结束了。
一册教下来感到特别的乱,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心里一点数也没有,真想考一次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但是这样的考试又有何意义呢?
自己生气不说,同时学生的那一点信心也将被考试打消得烟消云散了!
还是耐下心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系统复习吧。
今天就圆的周长和面积(刚刚学过)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复习!
复习从以下三个内容进行:
1、复习基础知识:
包括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基本知识练习。
(以上两个内容上一节课就进行了)
3、综合练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复习了有关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后,又复习了求组合图形的方法。
下面的四道题是最后的综合练习:
(1)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单位:
cm)
a、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直径是4厘米)b、跑道的周长和面积(图略)
(2)求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已知外圆的直径和环宽)(图略)
(3)在一个长为8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在批了作业后才知道学生掌握得有多差,全班全对的人只有5人。
不是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混淆,就是求半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忘记除以2,再就是求半圆或跑道的周长时不知道是求图形一周的长度,只是将两个基本图形的周长简单地相加。
说明了学生概念还是不清,空间概念不强,再加上学生思考缺乏有序性,思考混乱不清!
导致了做作业时丢三拉四!
34.《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
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
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
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
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
“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
”“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
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
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
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35.《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后反思
内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
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教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以百分数源于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为源泉,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从感知身边和生活中的百分数出发去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百分数和领会百分数的作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
一、新闻发部会引出百分数。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百分数的事例,引出百分数。
二、从具体事例中感悟百分数。
通过“你能试着说说上面事例中百分数的意义吗?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继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在后面的教学中,利用前面的教学自然而然的引出了百分数的读写法,最后在练习中呈现了多种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事例,让学生在实例中感知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百分数。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从百分数的读写法,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百分数的好处。
四、运用百分数评价自己。
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对自己课堂表现满意率为多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努力的方向。
课后反思:
一、备课方面。
做为一名教师,备课似乎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过去的我并没有真正体会备课的方法,只是大纲似的备课不叫备课,真正的备课就好似一个课堂教学实录,从你淮备进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详细备出。
教师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可能出现都所有答案都应在你的教案中体现,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应细细琢磨。
我想:
这需要的就是认真,对工作的认真,对教育事业的认真,我相信,只要认真了,我就会有成长。
二、课堂调控方面。
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是做得最不够的一个地方,多次的课堂尝试,在这一点上暴露的时候最多,只会按照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教案去上课,不允许自己,也不充许学生出一点差错,如一切不能照常进行时,只会使劲把学生往会拉,不会临时调整教学过程,我觉得这方面的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要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一堂课往往需要一个教师平时下很大功夫,才能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游刃有余。
通过评教评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和努力提高的地方,我相信只要多思考,多反思,在教学方面一定会有所成长。
36.《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在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时,由于百分数转化为分数是最简单的,而且容易掌握。
教学时,我就在复习的基础上先进行教学。
把17%、40%、12.5%化成分数。
你准备怎样去解答呢?
由于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学生很容易想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我们学会了把百分数转化为分数,怎样能把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呢?
当学生的思维兴奋、热情高涨时,就需要有个更高“果实”让学生去“摘”,从而让学生保持思维开启的活跃状态,而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正好能达到这个效果。
因为有一个好问题,学生获得了对问题和探索目标的初步感悟,对问题的解决心理处于“愤、悱”状态,而教师又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表现机会全部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和提出创造性见解提供了机会和展示的舞台。
而且通过先易后难,帮助学生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这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37.《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教师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