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教学设计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6758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9.50KB
7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教学设计上文档格式.docx
《7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教学设计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教学设计上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请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在这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背后,就有一个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文章《邓稼先》。
(主板书:
邓稼先杨振宁)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ChenNingYang)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三、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著名科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
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开始,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开始了核弹的理论研究。
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后,他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
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四、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
n)
无垠(yí
ng)殷(yān)红奠(dià
n)基开拓(tuò
)
当之无愧(kuì
)挚(zhì
)友
(二)词语解释。
【亡国灭种】使国家灭亡,种族消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
尽瘁,受尽一切劳累;
已,停止。
小心谨慎,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一直到死才停止。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开拓】开辟;
扩展。
【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的地方。
【锋芒毕露】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也比喻人显露出来的锐气;
毕,全;
露,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
多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家喻户晓】喻,明白;
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都了解。
表示人人皆知。
【辞令】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
【骄人】使人自豪。
【孕育】怀胎生育。
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选聘】选择聘用。
【知人之明】明,指视力,引申为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别人,对别人有客观、正确的估价。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枯蓬断草】枯干的、折断的蓬草。
多形容荒凉、死寂的环境。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和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
因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也便于学生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而把握思想感情。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脉络和文章各小标题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
本文共有六个小标题,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展示背景,引出“邓稼先”。
先列举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然后写新中国成立,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赤子——邓稼先。
(投影或板书:
背景)
(二)“两弹元勋”: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贡献)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与奥本海默比较,凸现邓稼先的人品——能力超群、忠厚朴实。
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人品)
(四)“民族感情?
友情?
”:
写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民族自豪感)
(五)“我不能走”:
赞扬邓稼先坚定、执著与勇敢的品质。
通过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的描写,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我不能走”,高度赞扬他的精神品质。
(使命感)
(六)“永恒的骄傲”:
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
(知音,总评)
投影或板书: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
2、“两弹元勋”:
(生平,贡献)——————贡献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4、“民族感情?
(民族自豪感)精神
5、“我不能走”:
(责任心、使命感)
6、“永恒的骄傲”:
六、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整体把握语言风格。
再读全文,并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想一想,本文的语言最感人的是什么?
为什么?
(学情预测:
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
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
学生只须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即可,具体的品味和分析可以留待第二课时再进行)
学生思考、讨论。
本文与其他的写人散文一样,也具有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
这从全文可以看出。
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文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客观的列举,又有理性的评价,更有深沉而饱满的感情。
本文不像一般的描写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而是一篇写人物的散文。
作者本身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著名科学家,文章所写的人物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著名科学家。
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所以在语言方面就自然表现出与一般文章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融合。
作者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是蕴涵着深沉的情感。
例如第一部分的结尾段:
“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1924—1986)。
”用的是概括叙述的语言,看似平铺直叙,却能达到令人对邓稼先肃然起敬的效果。
又如第二部分的结尾: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也是叙述的语言,但评价却是极高的,敬仰之情也十分深沉。
七、布置课后作业。
(一)思考“阅读练习·
探究”一、二、三题。
(二)划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原因。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写邓稼先的,开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开头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位置。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就是为写邓稼先服务的。
这样的开头,在表现人物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社会状况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笔。
这样,就从总体上突出了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为全文奠定了评价和赞美的基调。
二、阅读第三部分。
本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哪些性格特点?
请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对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它的一般表达作用,学生是可以很快发现的。
本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具体体会和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并以概括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思考,讨论。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则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元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把他们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
通过对比,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就显得更加鲜明,表现他的精神品质的词句主要有: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因此,“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要注意的是,作者拿奥本海默来对比,意图不是要贬斥他,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更为鲜明,呼之欲出。
三、阅读第四部分。
讨论: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作者真的想不清楚吗?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
要引导学生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往往是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思考、交流。
作者其实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得更为深沉。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
这一句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别有韵味。
四、阅读第五部分,并思考下列下列问题。
(一)朗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成白话文。
参考译文:
多么广大开阔啊!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缠绕,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
神情多么沮丧啊,心情悲惨忧伤,(只见那)悲风呼号,天日昏黄。
蓬草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连飞鸟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
过去常常有军队在这里全军覆没。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清楚。
”
(二)这一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
凡是引用,必有深意。
学生学过引用的修辞方法,对引用的作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
1、渲染气氛,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
说明这里的恶劣环境自古如此,反衬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之令人仰慕。
2、这是作者与邓稼先在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过的文章,把它引入,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更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在眼前。
3、为文章增添了典雅的色彩。
(三)本部分结尾处还引用了一段“热血男儿”歌。
这一引用与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对比的认识要逐渐深入,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材料;
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更好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比较、思考。
引用《吊古战场文》,目的主要是渲染气氛;
而引用“热血男儿”歌,目的是通过歌曲所表达的中华好男儿献身祖国的精神,来歌颂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这是衬托的手法。
以此为背景音乐,气势磅礴,内容吻合。
这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盛赞邓稼先,因为这首歌表达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自信、自豪。
这种情感是邓稼先所具有的,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具备的。
(四)本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不是太普通了?
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能够蕴含更深刻的情感的道理。
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句话的背景,结合人物的主要精神品质来理解,就可以顺利地破解。
学生思考讨论。
“我不能走”,字眼是普通的,但对表现邓稼先的品质,又是恰如其分的。
普普通通的四个字,毫无渲染,却震撼人心。
原因何在?
作为一个对事业、对祖国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科学家,邓稼先首先考虑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事业,是工作。
科学家的感人的品质,往往不是在鲜花丛中,不是在众人的簇拥之中,而是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在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艰苦探索中。
“我不能走”,恰恰是邓稼先高贵品质在工作中的最质朴最真实的表现。
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事凡物,尤其是人,到了一定的境界,是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渲染的,它内在的光华自然会折射出五彩的光辉。
这也是大智若愚、大言希声、大巧若拙的道理。
五、朗读第六部分。
划出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深刻的内涵和深沉而强烈的感情。
在前面五个部分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部分的评价。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具体的语句所包含的内涵和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
例句如:
(一)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这是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有是富有感情的句子。
邓稼先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所有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这样的人生,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祖国事业的高度来评价。
邓稼先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人生价值是永恒的。
这里,饱含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美。
(二)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该为稼先庆幸!
第一句表现了邓稼先对事业、对祖国的忠诚和执着的性格和品质,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第三句把邓稼先与一般人进行比较,突出了他的难能可贵。
“这样”指对人生途径的正确的、不悔不移的选择。
六.总结课文。
(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是一般的记叙文,也不是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历史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奋斗历程的写人散文。
文中插入了古文、歌词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本文作为一篇写人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篇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各种表达方式和对比引用等修辞交错使用,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主题式的小标题的写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附:
板书设计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1、细读课文,把握作者对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2、找出并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明确方法和作用。
3、认真体会,比较本文与《邓稼先》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特色,理解不同风格的语言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不同作用。
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方面的比较和探究。
体会邓稼先、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三个科学家各不相同又同样令人钦佩和赞美的精神品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有关图片资料。
3课时。
1、通读两篇文章,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感知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
3、搜集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等。
(一)投影:
展示人类科技进步的历程;
展示著名的中外科学家的图片资料;
列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重大成就。
(二)上一课,我们读了《邓稼先》一文,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功勋”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令我们感动不已。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献身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事业,都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说,正是有了这些人类文明进步的先驱,才使得我们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拥有了精神不断提升的可能。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另外两篇写科学家的文章——《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板书课题:
比较探究《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二、检测预习:
(一)听写
羞怯(qiè
)忧郁(yù
)雍(yōng)容心不在焉(yān)简陋
慷慨(kāngkǎi)癌(á
i)肿挽(wǎn)着、喧嚣(xuānxiāo)
灰烬(jì
n)寒噤(jì
n)忧心忡(chōng)忡敦(dūn)促
(二)选词填空
1、门开了,麦隆内夫人看见一个苍白(羞怯/害羞/羞惭)的女士走进来,其神色之(忧愁/忧郁/忧伤),是麦隆内夫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羞怯、忧郁)
2、经过一番努力,美国妇女团体(大方/毫不吝啬/慷慨)地援助玛丽·
居里。
(慷慨)
3、麦隆内夫人问她:
“你带了教授的礼服了罢?
在正式仪式中,这是不可少的!
居里夫人的(天真/单纯/真诚)微笑使人们大吃一惊。
她没有带这种长袍,原因是她从来没有。
(天真)
4、在肃穆地(倾听/聆听)了玛丽简短的谢词之后,在一片愉快的(吵闹/喧嚣/喧闹)之中,贵宾退入客厅,列队在她面前走过。
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向他们微笑着,一语不发。
(聆听、喧嚣)
5、他们说话的声音很低,神情都很专注,连窗外树上知了的(喧闹/聒噪/吵闹)都没有听到。
(聒噪)
6、在这以前,爱因斯坦决心关起门来搞统一场论。
但是,这个永不(安静/平静/寂静)的世界却不让他(宁静/平静/寂静)。
(平静、宁静)
7、“可是弗兰克,柏林的那个冒险家却是(野心勃勃/雄心勃勃),要征服全世界呢!
”萨克斯说。
(野心勃勃)
8、爱因斯坦的双脚,像是钉死在地上了。
秘书走过来,扶他在沙发上坐下。
爱因斯坦坐在那里,像一尊大理石雕像。
几秒钟过去了。
在他思想的大海里,(激起/掀起/刮起)了风暴。
(掀起)
三、人物简介。
(一)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
10岁丧母、家境贫困,造就出她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品质。
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深造。
她珍惜其间艰苦而又“完美”的时光,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彼埃尔·
居里吸引到一起。
1895年两人结了婚。
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引起她极大兴趣。
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终于研究出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
一个是“钋”,它是居里夫人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以波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
另一个是“镭”,它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
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3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世。
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巨大悲痛,承担起全部家庭责任。
很快地,她又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作。
1911年,居里夫人参加法国科学院院士竞选,由于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选。
但这阻挠不住她献身科学的追求。
同年12月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
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1914年,镭学研究所在巴黎落成,她开始在此主持居里实验室工作,培养出许多颇有成就的科学家。
居里夫人富于牺牲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利用X光设备诊救伤病员。
她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紧张的放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质侵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多种疾病。
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二)爱因斯坦。
艾伯特·
爱因斯坦(1879-1955),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中。
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
1901年入瑞士国籍。
1909年10月起起先后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德意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苏黎世工业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德国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等职。
1932年12月,离开德国。
1933年10月以后,定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
1940年入美国国籍。
1955年4月18日逝世。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科学家,这一声望主要建立在1905年他26岁时所发表的三个理论:
1.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册 第四 单元 伟岸 人格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