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6497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37KB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C.孔子虽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识”,但由于他所讲的“道德”脱离不了经验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道德是道德,知识是知识。
B.道德与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仗义”与“负心”的两相对照,说明知行不能统一,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
好读书,善击剑。
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
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
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门人谓曰:
“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
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
”畴笑而应之曰:
“此非君所识也。
”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
明日出令曰:
“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
”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
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
“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
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
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
”太祖曰:
“善。
”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
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
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
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
畴固让。
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
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太祖亦不问。
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
“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
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
田畴传))
[注]①蹋顿:
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营:
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贼:
残忍
C.不战而禽禽:
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夺:
使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②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⑥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
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
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
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
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日出令曰: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8.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9.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集芙蓉以为裳,,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孩子的力量
列夫·
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
……枪毙他!
……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
……打死他!
……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
”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
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
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是他们的天下。
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
”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
”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
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
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
爸爸!
”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
他们要把你怎么样?
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
……”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
”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
”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
放我到爸爸那儿去!
”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
”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
”一个男人对孩子说。
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
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
”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
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一直叫着;
“打死他!
吊死他!
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
”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
”孩子问。
“你这么办。
”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
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
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
”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
”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
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
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
“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
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
”男孩听从父亲的话。
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
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
“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
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
一个女人说:
“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
”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
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E.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2)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
(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
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
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
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
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
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
“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
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
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
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
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
“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
“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
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
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
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
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
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
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
一是人生问题,二足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
“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
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
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
一片祥和。
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
“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遗言:
“国性不存,国将不国。
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
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
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
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
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自写了《狂人日记》后,一发而不可收,其后作品不绝如缕,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B.我们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向国内外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最终一定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的。
C.师生座谈会上,张老师说:
“刚才姜波同学说得比较全面,但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补充。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
“今年五风十雨,一定能大丰收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二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
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C.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未知死,焉知生”和普通百姓的“妤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B.①③⑤④⑥②C.④②⑥③⑤①D.①④⑥⑤②③
16.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100字。
17.仿照下面的哲理诗,另选意象,再写一首诗,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不顾一切地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
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飞落在你的肩上。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莫言,蜚声中国文坛,对其赞誉铺天盖地。
那时,王干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喜欢跟人较劲,且专挑实力雄厚者,莫言便是其一。
在1988年10月的《读书》上,王干发表一篇题为《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小说批判》的泼凉水文章,反响巨大。
一些支持莫言的人,都非常不满,纷纷质疑王干的动机。
一次午餐时,两个“冤家对头”竟在食堂相遇。
王干心里没底,想回避。
可是,没想到的是,莫言走过来,竟然是这样说的:
“是王干吧,你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挺好的。
大家都说‘王干批评你。
’我不禁吓了一跳,一看文章,百分之五十一表扬,百分之四十九批评,还是表扬为主嘛。
”说完,嘿嘿一笑,主动伸出手。
王干赶紧也伸出手去,两位“冤家”的手,就这样紧握在一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太原市2013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C(“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错)
2.B(“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是为了证明“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知识与道德分裂”甚至“背道而驰”)
3.D(“只要……就……”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关系,原文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A(营:
谋求。
文中可译为“选择”)
5.C(③田畴违曹操之命吊祭袁尚,是因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能表现其“义”;
⑤田畴把太祖所赐的车马谷帛,皆分给宗族知旧,表现出轻财好义的品德;
⑥田畴以死拒赏,可见其重名节,不慕荣利爵禄)
6.C(“擒蹋顿”文中未提及)
7.
(1)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
“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
”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宜”“之”“次”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
“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
(“恨”“是”“亏”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8.对比。
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
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
9.不同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太原市 三年级 语文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