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专题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5157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02.02KB
选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专题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
《选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专题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专题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原因从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土质、水文、生物等方面来综合分析;
措施需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5.答案多来源于选修教材的正文、阅读等部分。
(例题1)2020年10月,贵州地区20多天持续晴朗天气,某人在自家土里劳作,因杂草太多,使用打火机点火烧草,在烧的过程中起风将火吹向土后坎的蓝莓地,并引发严重的森林火灾。
1.关于此次森林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气象灾害B.属于生物灾害C.属于地质灾害D.不属于自然灾害
【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
(1)气象灾害:
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台风)、寒潮、雪灾、冻害、冷害等。
(2)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塌陷、地裂缝等。
(3)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
(4)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蝗灾、鼠灾、外来物种入侵等。
【2020.7】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
图1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图1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
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图2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
(3)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3分)
【浙江省平均分0.5分】
二、夯实基础,重点突破
(一)旱灾
1.分布:
(P35—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
长江以南地区:
伏旱(7、8月份);
华北、东北地区:
春旱和春夏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
2.成因(P36)
(1)自然:
降水量远小于多年平均值;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变率大);
蒸发强;
多年径流总量(水资源)小、季节变化大等。
(2)社会经济:
农业(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工业、生活、生态用水,其中农业占比最高。
(解释华北春旱严重,东北没有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南部沿海地区冬旱,西南喀斯特地区冬春连旱,海南岛旱灾等)
例:
东北地区没有形成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
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东北地区农业播种要晚。
(例题2)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我国①②两地年降水丰富但旱情严重,简要分析造成两地旱情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例题3)甘蔗是我国主要糖料作物之一。
最适宜甘蔗生产的水热条件为年降水量1500~2000mm之间,生长期内≥10℃积温6500℃以上。
右图为广东、广西自然地理条件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略图。
干旱是影响广东雷州市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析该限制性因素的成因。
(4分)
3.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土壤缺水,根系吸收的水分少,而叶片蒸腾的多;
(2)空气蒸发作用强,蒸腾消耗的多,植物吸收的水分不足以弥补这种支出。
4.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
使用节水技术;
实行跨区域调水;
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
种植耐早作物等。
(二)洪涝灾害
1.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图2—4我国洪涝分区P38】
2.成因(注意区别山洪洪水,城市内涝,凌汛,融雪、冰洪水、火山喷发引发的洪水等成因)
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虽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但其成因分析可从以下三大部分去把握:
(1)短时间大量“来水”;
(2)无足够空间“容水”;
(3)无法及时“去水”。
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具体分析如右图:
对于某一区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可结合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建立如右的分析模式:
(例题4)右图为我国一水文站某时期流量、水位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1月27日该水文站水位剧涨的原因是
A.台风过境B.寒潮侵袭
C.发生凌汛D.积雪消融
(2)该水文站位于
A.闽江上游B.黄河下游
C.塔里木河中游D.黑龙江下游
(例题5)材料: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山脉上,因多冰川和火山多被称为“冰与火之岛”。
岛上分布着大小火山130多座,冰岛约有11%的陆地被冰川覆盖,格里姆火山是瓦特纳冰川上一个巨大火山,平均每5到10年喷发一次,火山口内的热湖水深488米,湖泊表面上方有200米厚的冰盖。
(1)分析格里姆火山爆发易形成严重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说出格里姆火山地区防御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
(3分)
(例题6)2017年6月22日至7月2日,总量达570亿立方米的雨水从天而降,倾泻到三湘大地。
湘、资、沅三水同时出现流域性大洪水,洞庭湖3471千米一线大堤全线超警。
暴雨从6月22日开始肆虐湖南,但早在此前的6月20日深夜、21日凌晨,国家防总即陆续调度长江三峡水库,减少出库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
6月20~21日,国家防总减少长江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科学依据是?
3.防治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中下游退田还湖等。
4.危害
(举例)分析雨涝是如何危害旱田农作物生长的?
(教材P12)
(三)寒潮及引发的自然灾害
寒潮引发低温、大风、冻雨、冻害、白灾、沙尘暴、大雪等自然灾害,具有区域差异。
(2019.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云南省略图。
图2为图1中乙地的气温统计图。
材料二:
橡胶原产于赤道雨林地区。
橡胶树抗风能力差,18℃是其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低于5℃时会受低温危害。
我国橡胶生产集中在云南、海南、广东三省。
云南是橡胶园面积和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
(3)说明影响云南橡胶生产不利的气候条件。
(2分)
1.冻雨
冷害(低温伤害):
零上低温,没有结冰,会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
冻害:
温度降到0℃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此受伤会死亡。
冻雨:
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由冰水混合物组成。
(1)
形成过程(如右图)
例题:
云贵高原北部是我国冻雨灾害频发的地区,试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2)特征:
时间特征:
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
地域特征:
以山地和湖区多见;
中国南方多、北方少;
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
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气候特征:
冻雨发生时,风力往往较大。
(3)危害:
1.农业生产:
(1)作物遭受冻害,农业减产——大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
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
使农作物倒伏。
(2)影响树木生长——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
2.交通:
(1)风力较大,可能出现交通中断;
(2)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增多;
(3)飞机在过冷水滴的云层中,机翼和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
3.电力输送、通讯设施—供电供水中断,通讯中断、压塌房子等。
【2015测试卷】28.【加试题】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图1为欧洲西部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A地某时段气温资料。
(3)结合图2所示时段,分析A地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及成因。
(5分)
【2017/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
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
(1)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例题7)材料二:
黑灾是指我国北方冬季牧场因积雪少或没有积雪,使得牲畜缺乏饮用水而引起的灾害。
(2)内蒙古黑灾最易发生在3、4月,简析其主要原因。
2.寒潮: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
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
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1)比较我国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寒潮锋面形成的降水,在哪个地区概率大一些?
(2)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
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
为什么?
(3)有人说南方地区的寒潮势力已经大为减弱,强度远低于北方,风势也明显减少,所以寒潮在南方地区基本上不会带来危害,你怎么看?
(4)寒潮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寒潮对人类还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四)台风(飓风)和龙卷风
1.台风(飓风)
(1)形成地区:
台风—西北太平洋、我国南海(最北可达35°
N);
飓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
(2)形成时间:
夏秋季节。
(3)形成条件:
高温、高湿的水汽—热带、亚热带洋面(温度约为26°
—27°
);
一个较弱的热带涡旋(低压);
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地区无法形成台风);
垂直方向风向、风速相差较小。
2.龙卷风
中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冷暖交汇的地区,如美国中央大平原,我国江苏省等)。
春季气温回升快和夏季,一天中多出现在12—16点左右。
湿热空气强烈抬升;
云层内部温差大(小漩涡);
地转偏向力;
地面摩擦力小。
3.实质:
都是气旋,低压系统。
二、特征
1.结构:
(1)台风(飓风):
外围大风区—根据台风的位置判断某地的风向;
旋涡风雨区—降水强度大;
台风眼区—气流下沉,无风,晴朗天气。
(2)龙卷风:
上方为漏斗状云体,下方为圆柱形空气柱,上端与云底相连,下部与地面相接。
2.天气:
狂风、暴雨等;
秋季强度大于夏季;
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高;
数量与强度变化—拉尼娜使其增多、厄尔尼诺导致减少、全球变暖使其强度增大
狂风、暴雨、雷电、冰雹等;
较难预报—发生时间短,突发性强;
破坏力强—预警时间短,形成时间短,移动速度快。
3.台风的移动路径:
a.移动路径:
(1)偏西路径:
自源地向西移动,在我国广东以西,海南岛,越南一带登陆
(2)西北路径:
自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福建、广东等一带沿海登陆
(3)转向路径:
自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转向东北,朝鲜半岛、日本方向
b.影响因素:
台风位于副高南侧,受其影响出现西移(副高强)或北移(副高弱)方向
三、影响
1.危害
(1)台风(飓风)——形式:
狂风、暴雨、风暴潮等;
表现:
破坏地面建筑物、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
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
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2)龙卷风——形式:
破坏电力等基础设施;
强风、雷电等造成人员伤亡;
冰雹等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
2.益处:
为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
为炎热的夏日降温解暑;
增加沿海地区渔业产量;
保持地球热量平衡。
(例题8)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2016/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
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年
1978年
2000年
2010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286
7144
7098
7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678
4568
4533
4575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
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五)沙尘(暴)
1.沙尘(暴)形成的条件
(1)沙源(物质基础):
(临近)沙漠、地表裸露、植被少、地表干燥疏松
(2)不稳定的空气状况(扬起到大气中):
气温回升,对流旺盛;
冷暖气团交汇等
(3)大风(搬运动力):
冷空气、寒潮等天气
(例题9)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和相对湿度示意图。
问题1、从气候要素角度说明库布齐沙漠春季风沙大的原因。
问题2、从下垫面角度说明沙尘暴春季多发而冬季较少的原因。
问题3、从动力角度分析图示地区春季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思考4、分析红柳广泛应用于沙漠绿洲防护林的原因。
2.应对沙尘的长期手段:
减少沙尘的来源
(1)改善地表植被:
通过造林等办法减少荒地;
减少春耕带来的地表土松散。
(2)缓解风的作用:
建立树林防风带;
把稻草以棋盘格形状埋入沙地,减少地表风速【草方格沙障】;
种植匍匐植物,控制沙的移动。
(3)减少人类影响:
在剥蚀的土壤周围建立植被篱笆,并禁止放牧;
法律禁止砍伐森林和土壤移作他用;
帮助土壤剥蚀区的居民迁移到别处;
提高当地居民房屋隔热和锅炉热效率,以减少燃料用树木。
(4)增进土壤的环境承载力:
采取节水和水资源管理技术;
使用粪肥等技术综合增进土壤生产力。
3.沙尘暴功与过
(1)不利影响:
地表土壤风蚀,土壤肥力降低,加剧土地荒漠化,破坏生态环境;
沙尘覆盖叶片影响生物光合作用(农作物同理);
沙埋植被(生物)造成农牧业的减产;
破坏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影响生产生活;
沙尘遮蔽日光,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
加剧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漫天沙尘造成气温骤降(昼夜温差缩小)。
(2)有利影响:
大气中凝结核增加,降水增加;
中和大气中的酸性颗粒,减少酸雨的发生;
增加土壤矿物质等。
(例题10)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
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分析洋面气温下降的响应过程。
(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有利影响。
(六)地质灾害
(例题11)山区某镇一村民在凌晨巡逻时发现河流突然断流;
而后沟内又传出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判断该村民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是,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2018/4】材料一:
图1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
该区域火山众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
(3)说明火山喷发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1.火山
(1)形成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火山运动频繁,板块内的断层处,地下岩浆沿裂隙喷出。
(2)影响:
a.地形:
玄武岩柱状地形;
熔岩地貌(火山锥、火山岛;
熔岩高原、台地)。
b.大气:
火山灰可以作为凝结核,降水增加;
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气温降低;
大气污染,能见度降低。
c.水文:
火口湖、堰塞湖。
d.土壤:
火山灰含大量钾、磷等矿物质,土壤肥力增加。
e.形成自然资源:
硫磺、火山岩等矿产;
地热资源;
旅游资源。
f.产生洪涝灾害:
炽热岩浆流和热浪使山顶的冰川大量融化;
岩浆碎屑物堵塞河道,河流排水不畅;
火山灰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航空运输。
g.农业:
掩埋、毁坏农作物;
减少太阳辐射,影响农作物生长。
(例题12)读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3题。
1.影响图示火山灰厚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陆地分布B.火山高度C.植被覆盖率D.东南信风
2.该火山主要喷发物质最可能来自
A.上地幔上部B.岩石圈上部C.内核D.地壳内部
3.该火山爆发后
①使当地土壤肥力增加②影响海洋鱼类的呼吸作用③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④可能引发当地的森林火灾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例题13)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长宁发生了6.0级地震,其附近的宜宾、乐山等地居民通过电视、手机等收到了预警信息,地震预警进入了公众视线。
地震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上下振动且震动幅度较小的P波,随后是水平振动且破坏力较大的S波到来,在S波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以减少损失。
(1)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①P波、S波到达地表存在时间差②现代科技高发展③S波较P波破坏力强④电磁波传播速度较地震波快的多⑤地球内能释放可提前预测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
(2)下列最需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是
A.安纳托利亚高原B.波德平原C.洞庭湖平原D.巴西高原
(例题14)2014年8月3号16时30分在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国家级贫困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截止2014年8月8日,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地震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此次地震震级比较高、震源浅;
鲁甸县人口比较稠密,使得受灾人口数量多;
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差,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
震区是高山峡谷地段,由于处于雨季,引发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发生在山区,造成通信特别是交通的中断,为紧急救援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耽误了最佳救援时间。
【点拨】灾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灾害本身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严重性;
受灾区特征;
民众和政府的抗灾能力及意识。
(例题15)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侧海域发生8.7级地震,震源深度仅10公里,并引起海啸,导致近30万人死亡,12万人失踪,其中印尼损失特别严重。
分析本次印尼海啸破坏极其惨重的原因?
(例题16)材料二:
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我国是全球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海南省风暴潮发生频率较高。
(1)诱发海南岛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发生在(季节)的沿海地区。
(2)简述海南省应对风暴潮灾害可采取的减灾措施。
(七)海洋灾害—发生在海上或海岸地带的自然灾害,种类: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1.风暴潮的类型
热带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
发生季节
夏秋
春秋
动力
热带气旋(台风)
温带气旋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强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较多
2、危害—海上:
船只、海上设施等;
沿岸:
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等、人员伤害
(八)生物灾害—森林火灾
1.形成原因
(1)火源:
(天然)雷击、泥炭自燃、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
(人为)烧荒开垦、开山炸药、上坟烧纸、故意放火、吸烟。
(2)可燃物:
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
(3)气象:
高温—易燃;
干燥—助燃;
连旱天数—助燃;
大风—加剧火势。
(4)地形:
背风坡:
焚风效应,易形成高温、干燥的气象条件;
坡向:
阳坡空气、土壤湿度小;
坡度:
坡度大,地表水流失快,土壤湿度小;
山谷风:
白天会加速林火向山上蔓延;
山区地形复杂:
不利于开展火灾的扑救工作。
(5)林区管理:
植被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缺乏层次性;
用火管理方式不当;
体制缺陷。
2.影响
(1)不利:
加剧滑坡,泥石流;
污染问题:
下游河水水质下降;
大气能见度下降,污染大气环境;
生态破坏:
森林面积减少,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水土流失加剧;
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2)有利:
1.促进种子发芽;
2.促进森林树种的更新;
3.抑制病虫害的大爆发;
4.增强土壤肥力;
5.森林小火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例题17)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4个多月。
此次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得澳大利亚损失惨重。
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
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1.52℃。
1.根据自然灾害成因与特点,本次大火属于灾害。
2.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①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②多大风天气③植被单一,树木易燃④受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此次火灾过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①短期内部分地区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②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③严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④水土流失、沙尘暴威胁加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④
4.要快速获取澳大利亚火灾波及的范围,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B.GPSC.RSD.GNSS
5.要快速估算澳大利亚火灾造成的损失,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例题18】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我国东北地区,50°
N以北)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现酸性,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
1.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包括
A.光照条件改善B.养分短时间内骤减C.土壤酸性增强D.地表夏温降低
2.推测高强度火灾后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五中的是
A.乔木B.灌木C.草本D.苔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自然灾害 防治 专题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