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5119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208.42KB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问题2:
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
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分类:
1.2.2数轴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一条数轴。
3、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
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4、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5、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即课本P9的归纳。
课本P10练习1、2题
请学生作出总结:
什么是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画数轴?
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课本P14习题1.2第2题。
1.2.3相反数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1、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
像2和-2,5和-5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试问要具备什么特点的两个数才是互为相反数?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归纳出: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0。
2、理解概念
判断:
①-2的相反数是
()②-5是相反数()
③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④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思考: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若把a分别换成+5,-7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
师生共同得出:
-(+5)=-5,-(-7)=7
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
如,+(-3),+(+6.2)
学生回答:
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号仍表示这个数,因为“+”号可以省略。
课本P11练习1、2、3题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课本P15习题1.2第3题。
1.2.4绝对值
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通过从数形两个方面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求这个数。
3、掌握绝对值的有关性质。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绝对值的概念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请说出在数轴上,+3和-3分别在原点的哪边?
距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
那对于-5,+7,0呢?
请两位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归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为了方便,我们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约定在一个数的两旁各画一条竖线来表示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a|,读作a的绝对值。
数a
a的相反数-a
a的绝对值|a|
205
10.5
-
-10.5
-205
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对所得的规律
进行小组讨论。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③0的绝对值是0
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
当a>0时,|a|=a;
当a=0时,|a|=0;
当a<0时,|a|=-a。
课本P12练习第1、2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绝对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几何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主要用到的思想是数形结合。
课本P15习题1.2第4题。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应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比较:
23
0-
0
注:
在此练习中,对前三对数的比较学生基本都能解决,但对第四对数的比较会产生问题,由此引出新课。
规定: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根据以上规定,重点探讨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通过观察,分别让学生说出以上几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问题5:
课本P13“思考”,请学生回答。
课本P13例题、课本P14练习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
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
”(或“>
”)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课本P15习题1.2第5、6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
(一)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
写成算式就是5+3=8(m)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
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
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
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课本P18例1,例2、课本P118练习1、2题
运算的关键:
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
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
(二)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灵活运用运算律
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
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
(学生回答省略)
师生共同归纳: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c=a+(b+c)
课本P20练习1、2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是: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与小学学习的运算律相同,运用加法运算律的目的为了简化运算。
解题技巧是将正数分别相加,再把负数分别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相加。
课本P24习题1.3第2、8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
(一)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3、初步体验由减法法则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数学转化思想。
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应用
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数学问题
课本P22“探究”
计算:
9-8,9+(-8);
15-7,15+(-7)
下列等式成立吗?
(1)15-5=15+(-5)
(2)15-(-5)=15+5
(3)8844-(-392)=8844+392
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3:
若用a、b表示两数,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
课本P22例5、课本P23练习1、2题
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或等于被减数,在有理数的减法中仍是这样吗?
有什么规律?
做有理数的减法一定要化成加法吗?
怎样做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
课本P24习题1.3第3、4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
(二)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讲解-20+(+3)-(-5)-7,看到这个题你会想怎么做?
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20+3,+5,-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
原式=-20+(+3)+(+5)+(-7)=-20+3+5-7
提出问题:
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20,+3,+5,-7的和,或者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从而可以得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①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省略加号和括号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课本P23“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a+b-c=a+b+(-c)
课本P24练习
教师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几个主要环节为:
①减法转化为加法②省略加号、括号③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④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课本P24习题1.3第5题。
1.4.1有理数的乘法
(一)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积的符号的确定
如图1.4-1,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是L上的点O,求:
(1)若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2)若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3)若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4)若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同样规定:
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1)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右边6cm处。
可以表示为:
(+2)×
(+3)=+6
(2)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左边6cm处。
(-2)×
(+3)=-6
(3)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左边6cm处。
(-3)=-6
(4)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右边6cm处。
(-3)=+6
请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1)(+2)×
(+3)=+6
(2)(-2)×
(+3)=-6
(3)(+2)×
(-3)=-6
(4)(-2)×
(-3)=+6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总结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__正_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__负__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__负__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__正__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积__
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学生回答:
积为0
师生归纳: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上面的法则是对于只有两个因子相乘而言的。
2、做乘法的步骤是: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课本P30例1
像上题中提到的两个数-2与-1/2它们的乘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也可说互为倒数
倒数的定义: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比如说,2与1/2,-3与-1/3,-0.3与-10/3……
例: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2,3/4,-0.2,8/3,-1.
解:
-2的倒数为-1/2;
¾
的倒数为4/3;
-0.2的倒数为-5;
8/3的倒数为3/8;
-1的倒数仍为-1;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两个数互为倒数有何特点?
总结:
1、求倒数的办法,把作任何一个非0有理数看成是分数,然后颠倒其分子分母即可
2、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同号,且它们的绝对值(除1与-1之外)分布于1的两侧。
课本P30例2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如何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学习了有理数的倒数定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布置作业
课本P30练习1、2、3题
1.4.1有理数的乘法
(二)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乘法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3、能运用乘法法则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顺序,以及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关系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
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二、讲授例题
课本P31例3
从例3中,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可以得出: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课本P32“思考”,从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就等于0。
课本P32练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步骤以及顺序,并掌握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课本P38习题1.4第7题中的
(1)
(2)(3)(6)
1.4.1有理数的乘法(三)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你能用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吗?
学生: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任何一个有理数,那么,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律?
ab=ba
(ab)c=a(bc)
a(b+c)=ab+ac
a×
b也可以写成a·
b或ab。
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
”号可以写成“·
”或省略。
课本P33例4、课本P33“思考”
比较例4中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
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
哪种解法运算量小?
解法1先算括号内的,再算乘法,解法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解法2的运算量较小。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课本P33练习
1.4.2有理数的除法
(一)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
通过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及商的符号的确定
一、温故提新:
1、小学里学过有关倒数的概念是什么?
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用1除以这个数)4和+
的倒数是多少?
0有倒数吗?
为什么没有?
2、小学里学过的除法与乘法有何关系?
例如10÷
0.5=10×
2;
0÷
5=0×
(
),你能总结总结出一句话吗?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5÷
0=?
,0÷
呢?
(这些式子无意义)也就是说0是没有倒数的。
4、我们已知的求倒数的法则在有理数范围中同样适用吗?
你能说说以下各数的倒数是多少吗?
4,2.5,-9,-37,-1,a,a-1,3a,abc,-xy(各字母式不为0)
说明:
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
1、讲述:
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套法则运用到有理数的范围内同样适用。
如果用字母表示,怎么表示?
a÷
b=a×
)(b不为0).
2、由(-4)×
(-1÷
4)=1,4×
)=1等等式子,可知: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用字母表示为:
)=1(a≠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
零不能作除数
(-8)÷
(-4)=(-8)×
(-
);
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以下关系: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课本P34例5
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以分母。
课本P35例6
四、小结:
(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
(2)如何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课本P35练习、P38习题1.4第4、5题
1.4.2有理数的除法
(二)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解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初步经验。
运算顺序的确定
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
一、复习巩固,回顾知识
1、计算:
(1)-10×
(-3)×
0.1×
6
(2)8+(-0.5)×
(-8)×
(3)(-3)×
×
)×
(-0.25)
2、计算:
(1)(-9)÷
3;
(2)(-64)÷
(-8);
(3)1÷
(-7);
(4)0÷
(-5)
课本P36练习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同一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课本P39习题1.4第8、10、11题
1.5.1乘方
(一)
1、知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教案 年级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