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人教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析学案126重点题型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14750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497.06KB
届新人教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析学案126重点题型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新人教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析学案126重点题型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人教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析学案126重点题型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
例1.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B.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镁带与2mol·
L-1的盐酸反应
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⑤铝条与2mol·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
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内容:
(*填写题给信息表中的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结构理论上简单说明具有上述结论的原因。
(6)请你补充一组实验方案(简单易行),证明此周期中另外两种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解析:
(1)先分析每个实验可得出的结论:
通过实验①可得出镁跟水反应的难易、氢氧化镁的碱性强弱;
通过实验②可得出Cl2能从H2S中置换出S;
实验③钠跟水反应的难易、氢氧化钠的碱性强弱;
实验④、⑤分别可得出镁、铝跟盐酸置换反应的难易;
实验⑥可得出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把上述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整体来看,可发现这6个实验都是研究第三周期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从中可定性地比较出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氯、硫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所以,这一套实验的目的是"
验证第三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
(2)联想每个实验的过程可知,这些实验中要用的仪器有:
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等。
要用到的药品有:
镁条,钠,铝条,新制氯水,新制饱和硫化氢溶液,2mol·
L-1的盐酸,2mol·
L-1的NaOH溶液,蒸馏水,酚酞,2mol·
L-1的AlCl3溶液。
(3)根据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元素的排列顺序,作了有序地研究,可确定实验操作顺序和相关的实验现象等(如下表)。
3
A
2Na+2H2O=2NaOH+H2↑
1
B
Mg+2H2O=Mg(OH)2+H2↑
4
D
Mg+2HCl=MgCl2+H2↑
5
C
2Al+6HCl=2AlCl3+3H2↑
6
E
AlCl3+3NaOH=Al(OH)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2
F
Na2S+Cl2=2NaCl+S↓
(4)金属性:
Na>
Mg>
Al;
非金属性:
S<
Cl。
(5)从Na、Mg、Al、S、Cl,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但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6、7,原子半径随电子数增多而减小,所以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6)第三周期还有硫、硅两种元素,要完整的比较出这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必须要补充实验。
联系到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关系,可以比较硅酸、磷酸、硫酸的酸性强弱来比较Si、P、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在中学化学知识范围内可设计出下列三种方案:
方案一:
测定0.1mol·
L-1的Na2SiO3、Na3PO4、Na2SO4的pH,由此判断三种盐溶液的水解能力,得出硅酸、磷酸、硫酸三种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顺序,进而得出硅、磷、氮三元素非金属强弱顺序。
方案二:
测定相同浓度的硅酸、硫酸、磷酸溶液的pH。
方案三:
在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磷酸溶液,可发生反应:
SiO32-+H3PO4=H2SiO3↓+HPO4-。
在磷酸镁沉淀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沉淀可溶解:
Mg3(PO4)2+4H+=3Mg2++2H2PO4-。
例3.高中教材中钠的化合物一节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设此稀盐酸的浓度为4mol/L),将分别装有0.3gNaHCO3和0.3g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HCO3和Na2CO3同时倒人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如下:
(1)比较两只试管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两气球内的压强相同.原试管大小相同,且试管中的液体体积相同,则大小气球体积之比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甲同学用:
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的试管温度升高。
由此他得出:
不管其状态如何?
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
甲同学写出了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其中“aq”代表水合或无限稀释的含义):
HCO3-(aq)+H+(aq)=H2O
(1)+CO2(g);
△H>
O;
CO32-(aq)+2H+(aq)=H2O
(1)+CO2(g);
△H<
甲分析结论的方法是否科学?
_____。
(填“是”或“否”)
(4)为研究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继续讲行下列实验验。
(每个实验平行做三次,取平均值)
序
号
试剂l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35mL水
2.5gNaHCO3固体
20℃
18.5℃
3.2gNa2CO3固体
24.3℃
35mL稀盐酸
含2.5gNaHCO3的饱和溶液32.5ml
19℃
含3.2gNa2CO3的饱和溶23.1mL+10mL水
24.2℃
2.5gNaHCO3固体
16.2℃
25.1℃
请填写相关内容:
①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
②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托盘天平、试管、药匙(或V型纸槽)、气球、玻璃棒、烧杯、量筒、保温瓶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五条结沦:
a.NaHCO3的溶解是——————(“吸热”或“放热”)过程;
b.Na2CO3的溶解是————(“吸热”或“放热”)过程;
c.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d.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e.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______(填a→d的字母)的热效应之和。
试题取材于课本实验,第
(1)问考查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现象应是:
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但盛NaHCO3的试管中反应速率要快得多。
第
(2)问计算得53/42;
第(3)问:
手触摸试管显然不科学,因为反应放、吸热受量及浓度的相对多少,反应时间长短,晶体溶于水还有溶解热效应;
实验报告题目应是对实验目的的概括,是实验的中心思想,体现了实验操作的目的,该实验报告题目应是:
NaHCO3,Na2CO3和盐酸反应过程中热效应的研究。
认真阅读实验数据,分析前后温度变化,可得出相关五条结论。
1.3.5
答案:
(1)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但盛NaHCO3的试管中反应速率要快得多
(2)53/42(3)不正确(4)①《NaHCO3,Na2CO3和盐酸反应过程中热效应的研究》(或相关内容)②托盘天平、温度计a.吸热b.放热c吸热d.放热e.ac。
化学实验简答题
简答题是近年高考化学试题中常出现的题型。
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
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
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
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
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
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
我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常见的类型化学简答题解法进行探讨。
一、解释究因型简答题
在解释究因型简答题时的思路是:
先分析题中给出的结果,然后结合化学原理、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推测出产生结果的原因。
叙述时一般可使用因果表述法。
解题时首先要紧扣题意,认真审题,抓住关键;
其次回答问题时,不但要回答出“是什么”,重点还要回答出“为什么”,回答问题一般要体现“前提、理由、结论”的答题过程,切忌顾此失彼;
最后联系题意综合分析、归纳,并作语言的加工提练,做到原理正确、回答切题、语言精练、意思完整。
例1:
在纯碱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若在该溶液中再滴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其原因是(以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字说明):
。
产生白色沉淀,且红色褪去。
在纯碱溶液中,CO32-水解:
CO32-+H2O
HCO3-+OH-加入BaCl2后:
Ba2++CO32-=BaCO3(白色),由于[CO32-]减小,CO32-水解平衡左移,[OH-]减小,酚酞褪色。
例2:
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新制氯水,立即使石蕊呈现红色,不久又可见红色褪去,简述其原因。
该题应注意的两个要点:
一是石蕊变红原因;
二是红色褪去原因。
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遇到H+,红色褪去是因为遇氧化性物质。
答案:
在新制氯水中,氯气和水发生反应:
Cl2+H2O=HCl+HClO,盐酸可使石蕊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与石蕊发生作用生成无色物质(即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由于这两个反应前者块,后者慢,故先看到变红,后看到褪色。
例3:
Al(OH)3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
H2O+AlO2-+H+==Al(OH)3==Al3++3OH-是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向沉淀中加入盐酸,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2)向沉淀中加入苛性钠溶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题目要求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可根据该类题解题基本思路分析。
加酸时,H+跟溶液中OH-反应生成难电离的水,使[OH-]减小,电离平衡向碱式电离方向移动,Al(OH)3不断溶解;
加强碱时,OH-跟溶液中H+反应生成难电离的水,使[H+]减少,电离平衡向酸式电离方向移动,Al(OH)3也不断溶解。
答:
(1)加酸时,H+跟溶液中OH-反应,使[OH-]减小,电离平衡向碱式电离方向移动,从而Al(OH)3不断溶解;
(2)加强碱时,OH-跟溶液中H+反应,使[H+]减少,电离平衡向酸式电离方向移动,从而使Al(OH)3不断溶解。
例4:
硫酸亚铁(FeSO4·
7H2O)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实验室通过下列实验由废铁屑制备FeSO4·
7H2O晶体:
①将5%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加热数分钟,用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3遍;
②向洗涤过的废铁屑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控制温度50~80℃之间至铁屑耗尽;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结晶;
④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2~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⑤将制得的FeSO4·
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密闭保存。
(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加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②明显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④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除油污升高温度,溶液碱性增强,去油污能力增强
(2)应该铁屑过量(或反应后溶液中必须有铁剩余),否则溶液中可能有Fe3+存在(3)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用冰水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
7H2O的损耗。
二、判断说理型简答题
该类型简答题一般是依据题意,根据化学知识及相关的知识对题目所给的问题先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说明判断的理由。
解题的思路是:
先对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然后再由结论追溯到分析过程,最后再回到结论。
叙述时一般使用“先总后分”表述法,即先阐述中心句或提出结论,再说明细节或原因。
例5:
在鲜活鱼的长途运输中,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水中需要保持适量的O2;
及时除去鱼排出的CO2;
防止细菌的大量繁殖。
现有两种在水中能起供氧灭菌作用的物质,其性能如下:
过氧化钠(Na2O2):
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
过氧化钙(CaO2):
微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Ca(OH)2(微溶)和O2。
根据以上介绍,你认为运输鲜活水产品时应选择加入水中。
原因是:
过氧化钙(或CaO2)原因:
Na2O2与水反应激烈,生成NaOH溶液的碱性太强(或CaO2在水中逐步溶解,与水缓慢反应不断提供O2)。
三、实验设计型简答题
在解答实验设计型筒答题时,应该从实验的原理出发(包括物质的性质),按操作过程(或方法)、实验现象、结论去考虑。
对除杂类及根据原料和提示设计生产工艺和操作步骤的实验,还需要考虑原料和产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选择所需的试剂。
叙述的顺序及操作要与题目的要求一致。
答题时一般采用操作顺序法来回答。
实验设计题是一种书面实验,要求能根据语言叙述去正确操作实验,达到实验目的。
例6:
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
现有浓、稀硫酸,浓、稀硝酸,FeCl3溶液及pH试纸,没有其他试剂。
简述如何用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
答:
取少量红色产物放入试管中,加入稀H2SO4振荡后,若溶液变为蓝色,说明产物中有Cu2O.
例7:
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例8: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设计两种实验方法,以证明氨水是一种弱碱.除氨水外,限在以下范围内选用试剂:
蒸馏水、酚酞试液、石蕊试液、NH4Cl晶体、消石灰、浓盐酸、醋酸铵晶体。
方案一:
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体,振荡,可看到红色变浅,说明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方案二:
取少量NH4Cl晶体溶于水,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NH4+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例9:
某甲酸溶中可能混有甲醛,试通过化学方法证明其是否含有甲醛。
该题要点;
一是如何证明甲醛;
二是甲酸对甲醛的检测有无影响,若有如何除去。
取少许样品加入足量NaOH溶液或CaO蒸馏,馏出物中加入银氨溶液并用水浴加热,若有银镜生成,则证明甲酸中含有甲醛。
例10:
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常伴有SO2产生,SO2也能使KMnO4(H+)溶液或溴水褪色。
请设计一实验证明CH2=CH2混有SO2并把它除净。
依据题目要求实验应包含三部分
(1)检验SO2的存在,
(2)除去SO2(3)检验SO2是否除净。
所用试剂应避免CH2=CH2的干扰。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品红试液、氢氧化钠浓溶液、品红试液的洗气瓶。
若第一个洗气瓶中品红试液颜色变浅或褪色,则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
若第二个洗气瓶中品红试液颜色不变,则证明SO2已被除净。
四、图表、数据分析型简答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表、数据,这些图表、数据中往往包含着事物的内在规律。
因此,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搞好化学研究必备的科学素养。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型题目,这就要求学生能对图表及各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抽象成化学知识或规律以达到解问题的目的。
例11:
根据侯德榜制碱法原理并参考下表的数据,实验室制备纯碱Na2CO3的主要步骤是:
将配制好的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控制温度在30℃~35℃,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
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抽干后,转入蒸发皿中,灼烧2小时,制得Na2CO3固体。
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表
0℃
10℃
20℃
30℃
40℃
50℃
60℃
10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9.8
NH4HCO3
11.9
15.8
21.0
27.0
-①
-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16.4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3
77.3
①>35℃NH4HCO3会有分解
请回答:
(1)反应温度控制在30℃~35℃,是因为若高于35℃,则,若低于30℃,则;
为控制此温度范围,采取的加热方法为。
(2)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目的是。
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是。
用蒸馏水洗涤NaHCO3晶体的目的是除去杂质(以化学式表示)。
(3)过滤所得的母液中含有(以化学式表示),需加入,并作进一步处理,使NaCl溶液循环使用,同时可回收NH4Cl。
(1)NH4HCO3分解;
反应速率降低;
水浴加热
(2)使反应充分进行;
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NaCl、NH4Cl、NH4HCO3(3)NaHCO3、NaCl、NH4Cl、NH4HCO3;
HCl。
解简答题时还应注意:
(1)弄清反应的原理:
简答题重在说理,它是对有关原理作“知其所以然”的深层考查,故解答时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不能有偏颇。
例如:
实验室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共热制取HCl气体,所用原理是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而不能认为是强酸制弱酸。
(2)化学用语要规范:
不少学生平时学习不注意化学用语规范,经常出现的错误有:
混淆概念的含义:
如“无色”写成“白色”。
“气体逸出”写成“气体溢出”。
化学用语使用不当:
如“气体通入溶液”写成“滴入”或“加入”溶液。
写错别字:
“苯”写成“笨”,“树脂”写成“树酯”,“暴沸”写成“爆沸”或“瀑沸”等等。
(3)语言要准确:
答题时要字斟句酌、言简意赅,逻辑性要强。
不要言不及义,词不达意,废话连篇;
不要仅凭主观想象和猜测回答,同时答案要点要全面完整,不要故此失彼。
所以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强化学用语学习,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理解和掌握化学简答题基本类型和基本分析思路,在解题时就可做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在试题中注重对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进行考查,而这些能力恰恰是许多学生所欠缺的,因此这类试题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一类试题。
要解答好此类试题,要求平时的实验课上多亲自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多动手实验,并做到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的好习惯,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能正确进行分析,并寻找出规律。
对异常数据进行探究,或进行剔除或发现真知。
另外在复习过程中可通过做一些定量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切忌为了赶复习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对实验分析只是纸上谈兵。
一、有效数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也包括最后一位估计出来的数字。
在有效数字中,数2.5、2.50、2.500的含义是不同的,它们分别代表两位、三位、四位有效数字。
数2.5表示数字5是不可靠的,而数2.50、2.500则表示最后一位0是不可靠的。
因此,小数最后的零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舍去或添加。
但是,小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是用来示小数点位置的,不是有效数字。
思考:
0.730有3位有效数字;
0.0703有3位有效数字;
0.00703有3位有效数字;
单位换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能改变,如16.82L用mL作单位时,应写成有16.82×
103mL,同理2.80mL用L作单位时,应写成有2.80×
10-3L。
二、仪器的精度
在任何一个物理量的测量中,无论使用多么精密的仪器,所测结果与真实值总是有差别的,是近似的。
但测量数据所保留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高三 化学 一轮 复习 讲练析学案 126 重点 题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