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习俗礼仪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14704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24KB
中国的习俗礼仪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的习俗礼仪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习俗礼仪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承蒙。
请:
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
有劳大驾。
惠赐:
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
授给官职。
除:
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
出任。
升: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升官。
革:
革除官职。
罢:
罢免、停职。
免:
免除官职。
黜:
废黜、贬退。
谪:
降职远调。
削:
革职罢官。
废:
罢免或废黜。
退:
⑴撤销或降低官职;
⑵自己辞职。
斥:
屏弃不用。
去:
去职,被调离。
左迁:
降低官职调动。
擢:
提拔、选拔。
授:
封给官职。
篇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第二篇: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
丘迟顿首。
”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
“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
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
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
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5楼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6楼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7楼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
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
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
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篇三: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
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
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
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
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
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
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
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篇四:
中国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
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之礼——饮食礼
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
“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拜贺庆吊之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
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文明的标志——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言行方式和规范的总称。
对于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礼貌;
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礼貌———一个人只要同别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貌。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正如《晏子春秋》所说: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礼貌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顺利发展所必需的“润滑剂”“凝聚剂”、、“调节器”。
礼貌虽然是人际交往中外在的表现,但它与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密切相关。
礼貌是文化和道德修养之表,文化和道德修养是礼貌之里。
表里相依,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讲文化,讲道德,有助于讲礼貌;
而讲礼貌,又有助于提高文化、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道德教育和礼貌教育对于
提高人的文明程度都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貌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文明水平。
礼貌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礼貌既有继承,又有变化。
尽管每一个时代的礼貌,因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别性和多样性,但同时又有其一致性,因而,礼貌才有可能继承、借鉴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重礼治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极其重视礼教。
孔子强调:
“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上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然,古人所说的“礼”,在很多时候是指当时的典章、制度、仪式等,但是也往往包括礼貌的内容。
儒家这样重视礼教,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他们的礼治主张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由进步走向没落、走向反动,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
政治与礼治紧密结合,是我国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儒家学派关于礼的学说,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服务。
用筷的忌讳:
筷子是很有中国特色的餐具,在长期的使用中,产生了许多忌讳,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忌半途筷,即夹住某种菜肴又放下,改夹另一种;
二忌游动筷,即在菜盘里挑挑拣拣游疑不定;
三忌窥筷,即手握筷子不动,眼光在餐桌上扫来扫去;
四忌啐筷,即用嘴撕扯筷子头上的食物;
五忌刺筷,即把筷子当叉子用,挑起食物往嘴里送;
六忌签筷,即把筷子当牙签,挑捅牙缝;
七忌泪筷,即筷子上食物的汤汁象眼泪一样满桌滴答;
八忌吮筷,即吸吃筷子上的汤汁。
放筷子的忌讳:
我国民间有忌讳吃饭前用筷子敲空碗的习俗,认为这是“穷气”。
因为过去乞丐要饭就是这个动作。
饭盛好以后忌讳“将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因为人们在祭祀时敬鬼神的供物就是这样摆放的,它容易使人联想到死人。
还有的在方忌讳把筷子横放在碗上,因为供奉死人时就是说这样摆法的。
还有的地方忌讳把筷子放在杯子一边一根,认为这样喻示着”快(筷)要分开了“,很不吉
利。
筷子一长一短也是被忌讳的。
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每个家庭都要重视构建家庭礼仪文化,使家庭成员在礼仪文化的熏陶中,成为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
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适应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形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家庭是从群居杂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而来的,其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按辈份区分血缘婚姻,以群婚制为基础,这血缘家庭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共同体过渡的重要环节。
然后发展到对偶家庭,这是成为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居现象,还不是十分牢固的家庭形式。
从对偶家庭中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为适应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单位的情况下建立的。
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对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的人来说,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实质上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奴役的基础上的。
社会上的卖淫制和男性的多妻生活是这种家庭的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同整个社会的联系十分密切,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
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能制约、渗透、影响各个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但是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它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如果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健康的、稳定的,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就能起到促进和稳定作用。
反之,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不稳定的,不健康的,甚至遭到破坏,那么,对社会生活和发展就会起破坏作用。
家庭是具有多功能的小型社会群体。
一般来说,家庭具有生产、消费、抚育和赡养、教育、社会交往等各种功能。
家庭的生产功能是指在个体经济存在前提下,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的,这样的个体家庭具有生产功能。
家庭的消费功能是家庭也是一个消费单位,生活资料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家庭抚育和赡养功能,是指人口的再生产,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不能代替的,家庭成员有抚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义务。
家庭的教育
功能是指家庭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
除学校来承担教育任务外,家庭是教育后代的重要阵地。
家庭的社会交往功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习俗 礼仪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