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41023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77KB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1、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
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张)
二、陈太丘与友期
(一)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由刘义庆(人名)组织当时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去后乃至。
乃:
(才)
(2)尊君在不?
不:
(通“否”)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丢下,舍弃)(4)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请分析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无信;
无礼
5.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说出你的看法。
(3分)
观点一:
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失礼。
因为,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再次无礼。
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观点二: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有些不合适,因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无礼后,能很快认错,而且是在一个小孩面前认错,确实不容易,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
古人也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观点三:
这个问题也可一分为二地看待,把上面两个意思合在一起表达。
(选取任意一个观点即可。
观点1分,理由2分)
(二)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 ②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
③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义;
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4、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约同行
(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
(4)去后乃至
(5)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7)太丘舍去
2、句子翻译。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下车引之。
(3)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出与“家君”意思相同的古代称呼两个,写在横线上。
家父
,
家严
。
三、《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
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
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
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今义:
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旧的知识;
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优点;
善良的人。
从,古义:
跟从(学习);
跟从。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
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
乐: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
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10、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
1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孔子说:
“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1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4、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5、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
“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诫子书》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5%(每空1分)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伟大的。
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5%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加点字解释24分(每个解释1.5分)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
致:
远:
)
4、非志无以成学()
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
治:
6、非学无以广才()
7、淫慢则不能励精(淫:
慢:
励:
8、年与时驰()
9、将复何及()
10、诫子书(诫:
书:
四、翻译下列句子24%(4+4+4+4+6+2)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五、阅读32%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6%(每空2分)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3%
答:
3、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
“俭以养德”是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
诫子书只有5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
4、文中有一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5%(2+3)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是:
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6、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7、诸葛亮认为一个人要成才成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3%(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4%(2+2)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答案
一、《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
二、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1、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宁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
达到远:
远大的目标4、立志
5、险:
轻薄治:
修养6、使……广博,增长7、淫:
放纵慢:
懈怠励:
振奋8、疾行,指迅速逝去9、又10、诫:
告诫、劝勉书:
书信
四、1、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立下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4、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6、又怎么来得及
五、1、学习(治学)做人(修身)对比论证
2、告诫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懈怠、浮躁。
3、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答: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志和学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既要立志,更要学习。
6、本句话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淡泊和宁静看似无所作为,实则为了将来能有更大的作为。
本句话表明诸葛亮对儿子很高的期望。
7、立志、学习、惜时
8、示例:
1、一个人要想成才成学应该要具备多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2、一个人要修身养德,就要淡泊名利,培养宁静的心态。
9、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狼》小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chí
()担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í
ng()意xiá
()甚狼亦xiá
()矣假miè
()
二、填空。
1、《狼》选自,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作者,字,号,世称,山东淄川人,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三、理解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3、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6、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
狡诈阴险: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 )
(2)意暇甚( )
(3)屠自后断其股( ) (4)乃悟前狼假寐( )
(5)缀行甚远( ) (6)两狼之并驱如故( )
(7)一狼仍从( ) (8)屠大窘( )
(9)顾野有麦场( ) (10)屠乃奔倚其下( )
(11)乃悟前狼假寐( ) (12)屠暴起( )
(13)恐前后受其敌( )(14)一狼洞其中( )
(15)其一犬坐于前(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7)狼亦黠矣( )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 ④又数刀毙之()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2)敌:
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
(3)止:
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
(4)意:
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5)前:
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
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七、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八、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九、“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
屠夫:
十一、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十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
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一、zhuì
jiǒngshà
nbì
yishù
bì
suì
kāo弛眈眈瞑暇黠寐
1、《狼》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遇狼御狼杀狼
①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④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⑥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闭眼空闲大腿才紧随着走旧,过去,原来跟从困窘急迫看,看见跑过去依靠醒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狼穿进 杞人忧天 问题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