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景观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3744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03KB
优秀景观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Word下载.docx
《优秀景观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景观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文】
*综述: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
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
归总起来,我国南方江南地区、广东沿海地区和四川一带的园林较富特色,于是便有了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
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之为北方园林。
*组成要素和审美标准:
园林多由山、水、建筑、花木等要素组成。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色园林之列,绽放着它的光彩,以它为代表的东方风格的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
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
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入园处理通常是:
甫人园门,迎面一座假山或一丛修竹,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让人有一种期待感和神秘感。
之后则又往往是曲径,曲径两侧为粉墙或为茂林,在这么一个半闭合的曲线空间穿行一段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来到一个面向湖面的敞轩。
这样一种游线,使人产生强烈的内向感,仿佛从外面的大千世界经过一重重的障碍来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再从敞轩环顾主庭,虽然有开阔的水面,但水不知由何而来,
只见一条山溪从一块巨石后
面
流出,拐了几个弯后注入湖中,似乎这山溪是发源于建有佛寺的远山。
再看湖面四周,茂林修竹,绿树环绕,粉墙灰瓦若隐若现,但却非常明确地划分了园内园外的世界。
在这样的园林环境下,除了游鱼飞鸟,就只剩下你自己,然后你俯首吟哦,仰天长啸,尽情地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加以表达抒发,令草木低首,山石动情,似乎连千年的古柏,都愿与你一起发出对人生的慨叹。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它来自于自然,但它仅属于你,它是你内在心灵的反映,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染了你的内心情绪。
它是一种内向的自然。
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
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
大方、华
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
中国的宗教
篇三: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
09物理李朝永0201X201X009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
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
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五行学说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
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
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
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
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因此,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木架结构,而不似西方建筑多为石构。
上至皇帝所住皇宫,
下至黎明百姓所住的茅屋,材料多为木材。
且不需太耗人力,正应道家上天有好生之德之说,不断更新,也是中国古人所讲生生不息的道理。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
从台基到房顶,无不与自然相契合。
那厚实的台基,向外延伸与道路相连,紧紧抓住地面;
矗立的梁柱,正是树干;
四角峭立的屋顶仿佛展翅欲飞的鸟儿,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
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这在风景秀丽的南方,可让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
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中国园林中建筑布局,构造最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在水中倒影,使它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虚实相生,让人浮想联翩。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
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
来说明问题。
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
徐敬直的看法是:
“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
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
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
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
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
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
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
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
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
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
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
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五行还代表方位、颜色和数字(源于河图),东方属木为青色对应的数字为三和八、西方属金为白色对应的数字为四和九、南方属火为赤色对应的数字为二和七、北方属水为黑色对应的数字为一和六、中央属土为黄色对应的数字为五和十。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其整体规划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学说的规律。
一种脱离传统文化的错误说法是:
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台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
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表面的附会,实际上从五行学说上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字,作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这个土字形,绝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中宫)也均为五属土。
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
紫禁城建筑为什么用黄色琉璃瓦、白色台基、红色宫墙、青绿点金彩画和红色柱子?
用现代建筑的理论解释是,黄色和红色、白色、青色、绿色和金色这些颜色相互配合最易表达金碧辉煌这一皇宫建筑的主题。
其实,这也是五行所代表颜色的体现,土为中,代表色为黄色,最为高贵,所以琉璃瓦用黄色,皇帝穿的龙袍为黄色也是一样的道理,其余白、青、黑、赤也为五行所代表的颜色为正色,等级最高。
这些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和建筑美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说传统文化是建筑的美学根基。
紫禁城内文渊阁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仿宁波“天一阁”型制而建造。
因为它是一个图书馆,在功能和技术上极具特殊性,所以没有套用通用模式,而是采用六开间、二层、黑色琉璃瓦、前临水池的做法,这正是取意《易·
大衍》: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层数为二,为阴数,黑色五行为水。
不难看出重点体现一个‘水”字,从建筑设计构思上符合图书馆怕火,消防第一的重要主题,而实际功能也非常便于藏书和阅览,主题和功能处理的和谐、恰当。
还有一个不大引起注意的问题,北京城的皇城为什么不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而是在西南角缺了一个口?
《中国建筑史》只说明了“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
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为什么不规则呢?
是做不到或疏惑大意吗?
当然不是,它是人为的。
表面上看似乎是照顾南海,可又很局促。
从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八卦方位上分析,在相生相克图上惟独在东南角上没有相生相克关系,而在后天八卦方位上的西南方也是最不好的位置,为坤方(绝命),作为皇宫建筑这当然是最大的忌讳。
风水术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很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适宜,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有人认为中国风水关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
这种早期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的特点,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
许多人在对黄土高原等地的窑洞建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穴居建筑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了它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特性。
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
中国风水学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认为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
中国风水学为达到“聚气”的目的,非常注意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
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
“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
风水术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
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但其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深层次系统缺乏,恰恰是风水的术学中记载了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
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
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事实上,我国的都城和皇宫都是按照风水的要求设计建造的。
例如明代修建的紫禁城,清代又重新扩建,皇宫南北对称,大门朝南,之所以这样选择朝南坐北,是因为来自内蒙古的大风常常挟带着漫天的黄尘,并且严寒奇冷的缘故,而利用高高的人造假山做遮帐。
整个紫禁城有一条护城河环绕,从西北角往南往东经过太和门前,后到文华殿前(东南)流出,也可以理解流水象征着接纳财富。
水的环绕、流动、制造出负氧离子,改变了小气候。
台湾学者指出风水是:
“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西方学者称风水术是:
“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
”美国罗丝巴哈的《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中论述:
“气是风水中重要的因素。
”人类选址的规律,诸如:
“山环水抱必有气”、“河右为吉”、“河左为凶”、“曲则有情”等等居住规律,有易于接受宇宙之气。
风水中讲究来龙、大账、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
三面环山围护,一面朝南正向的开缺。
开缺之处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峦之山,以防气场直冲直射,这些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工作。
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实体的围蔽时,心理场处于一种自我紧张的状态,如同有陌生人靠近会有不自然的恐惧感。
“山环水抱”之势则有一种稳定性、安全感。
“山环水抱必有气”,风水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聚气,经曰:
“山水者,阴阳之气也。
?
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
气分言之,曰龙、曰砂、曰穴、曰水。
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无以资;
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
”古代风水师将圣贤论气的哲学思想具体量化了,指出:
“地有佳气,随土所生;
山有吉气,因水而止。
气之聚者,以土沃而住;
山之美者,以气止而吉。
”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
人体含有大量的水,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辐射,人与气场有其密切的联系。
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对人才能有利。
古人早以认知了这些,所以选址河曲的水流,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
在过去,选定的宅地应该是风水中认为很吉利的方位,这样才会给房屋主人带来幸运与财富。
那些属于东方范畴的人应该让自己的房间朝向东方,与之类似,属于西方的人应该让自己和房间朝向西方。
但往往在一个大家庭里既有来自东方又有来自西方的人,这时,那些方位选择正确的人就会住得很舒服。
其他的人则不会有此感觉,因此他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房间调整到对自己有利的方位上来,如果办不到,那至少应该让自己房间里的床、桌子、椅子等的朝向正确。
一般说来,房子的朝向是坐北朝南最好,这其实是有道理的,一来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采光,二来也和地球的磁场有关系(科学研究表明,人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时,顺应磁场方向更容易进入角色,而交叉方向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我国的传统建筑并不仅仅是我国华夏历史文明的见证,先祖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它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也不仅仅是传统或是愚昧迷信,更是真真正正的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以其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指导着各个学科的发展,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朴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现代科学的一支独特的科学体系,试图用现代科学去完全破解它是很困难的,其神秘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国传统建筑也不仅仅是以独特的外观形式和丰富的空间形态著名于世,更重要的是它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今的一些中国建筑为什么远远比不上传统建筑那么精湛,从某方面讲讲其原因就是脱离文化、没有文化底蕴,同样我们的建筑教育也是就建筑论建筑(香港及欧美国家不是),表面上与建筑无关的领域很少去涉及,这也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是每一个中国建筑师都在关心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这似乎还得从传统文化、哲学理念找突破口。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值得我们努力。
篇四:
丽江古城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5]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世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
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境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灿夺目。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
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
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
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
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
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
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
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
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
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
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
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
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
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
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来到丽江,不进古城的酒吧泡泡,就很难说真正领略了丽江的风情。
在柳荫下,柔风中,看着清清的水静静地流淌,品着各色菜肴,饮着啤酒,和朋友聊聊天,
抑或一个人喝着咖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景观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 优秀 景观 赏析 精选 word 文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