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精品导精编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3599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8.82KB
《苏轼词二首》精品导精编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苏轼词二首》精品导精编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二首》精品导精编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
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
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作此词。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定风波》:
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
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偓佺( )
(2)欹枕( ) (3)杳杳( )
(4)天籁( )(5)料峭( )
(6)没
(7)卷
答案
(1)wò
quá
n
(2)qī (3)yǎo (4)là
i (5)qià
o(6)mò
mé
i (7)juǎn juà
n
2.词语释义
(1)欹枕江南烟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杳杳没孤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得醉翁语:
(4)刚道有雌雄:
(5)一点浩然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妨吟啸且徐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杖芒鞋轻胜马:
(8)料峭春风吹酒醒:
答案
(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2)遥远迷蒙的样子 (3)体会到 (4)偏说,硬说 (5)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7)草鞋 (8)形容微寒
3.名句背诵
(1)落日绣帘卷,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案
(1)亭下水连空
(2)欹枕江南烟雨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莫听穿林打叶声
文本感知
1.《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2.《定风波》
这首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结构图示
《水调歌头·
《定风波》
师生探究
一、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
提示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第四年。
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壮阔的山色水光,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从中看出他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达观态度。
写景传达出了他亭前览胜的欣喜自得之情及不受仕途干扰、超然物外的坦荡气度和浩然之气。
下阕中塑造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翁形象,其实他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渔翁的处世态度、不惧风浪的精神实则是苏轼所具有的。
在他看来,宋公子对风的划分十分可笑,他赞成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控制之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
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气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种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可以很好地指导人生航向,让人生精彩,让生命常青。
二、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细读《定风波》,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提示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三、通过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
请体会下列诗句,说说它们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提示 “伫倚”句:
写主人公久立高楼,愁绪盈胸,惆怅回肠,黯然神伤,哀哀自怜,难以释怀。
这是一种相思之情,一种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怨情愁思,愈久愈烈,挥之不去。
“乘醉”句:
这是一种乘着酒兴听箫鼓演奏、赏大好风光的雅兴,一种悠然自得、欣然自足的心情,一种轻松自如的情趣,流露出对杭州美景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欹枕”句:
这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写出了一种淋漓兴致,传出一种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莫听”句:
一种坦然自如、泰然处之的气度,外物不足萦怀,任凭风浪起,我行我素,处变不惊,表现的是一种不怕风雨、搏击风浪、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名句品评
(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品评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回忆镜头,又是现实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那种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作者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品评 这两句意谓正因为有一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因而才有“千里快哉风”,因而也才有今天这座黄州快哉亭啊,此两句用典,“浩然气”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东坡所谓“浩然气”即由此而来。
“快哉风”典出宋玉《风赋》: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
‘快哉!
此风。
’”赋中,宋玉分风为“雌”“雄”讽谏楚王之意显然。
妙在作者故意挑剔宋玉毛病,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实则不过是词人酣笔豪情,借题发挥而已。
他从老渔夫与风浪的搏击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
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苏轼这种豪迈的气概,探索人生的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评 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呢?
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评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考点链接
豪放派与婉约派
人们一般习惯地把宋词划分为两大流派:
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豪放派
豪放,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豪放派的宋词,偏于“阳刚”之美。
豪放派作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人们多以“骏马秋风冀北”来形容。
在审美效果上,令人亢奋、激动、昂扬,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代表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豪放派主要词人,北宋有苏轼,南宋有张孝祥、辛弃疾等。
二、婉约派
婉约,是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离别之思。
婉约派的宋词,偏于“阴柔”之美。
比较而言,被视为宋词正宗的是婉约派。
婉约派作品多以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为主,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
风格婉约清丽、缠绵悱恻,具有阴柔之美,人们多以“杏花春雨江南”来形容。
在审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悦依恋,感叹不已,如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
婉约派主要词人,北宋前期有欧阳修、晏殊、柳永等,北宋后期有秦观、周邦彦等,南北宋之际有李清照等,南宋中叶以后有姜夔等。
一、延伸阅读
骆驼妈妈
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看到这样一幕:
无人区里有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沙子。
按照常识,旅行者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
它们显然渴坏了,几只小骆驼无精打采地走着,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
旅行者还发现,小骆驼们紧紧挨着骆驼妈妈,而母骆驼总是根据不同的方向驱赶孩子们走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它们来到了一个半月池边,它们停住了。
几只小骆驼兴奋异常,打着响鼻。
可是,池水太浅了,站在高处的几只小骆驼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把嘴凑到池水边上去。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她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池潭……
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
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
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200字左右。
示例
阔大的意境,广博的胸襟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主要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并融入词人超旷达观的博大胸怀,营造了一种壮阔优美、极富动感的意境。
上片先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出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景致,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下片动静结合,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作者的描写由静景忽变动景,奇峰突起,极富震撼力,为下文议论和抒发豪情张本。
这种雄奇奔放的意境风格在苏轼豪放派词作中极为典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从此极为壮阔、极富动感又极具美感的意境,可以看出作者的深邃思想、博大胸襟、非凡气概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角度二
走近苏轼
请以“走近苏轼”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300字左右。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
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
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
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
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
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
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
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偓佺(wò
n) 欹枕(qī)
鸟瞰(kà
n)忍俊不禁(jīn)
B.杳杳(yǎo)奇葩(bā)
商榷(què
)戛然而止(jiá
)
C.天籁(là
i)熨帖(yù
n)
整饬(shì
)渎于职守(dú
D.料峭(qiāo)僭越(jià
确凿(zá
o)时乖命蹇(jiǎn)
答案 A
解析 B项“葩”读pā。
C项“熨”读yù
,“饬”读chì
。
D项“峭”读qià
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料峭春风吹酒醒(形容微寒)
欹枕江南烟雨(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B.刚道有雌雄(刚才所说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草鞋)
C.杳杳没孤鸿(遥远迷蒙的样子)
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D.认得醉翁语(体会到)
一点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答案 B
解析 B项刚道:
偏说,硬说。
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5分)
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B.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D.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 A项属于豪放风格的词;
B、C、D三项均属婉约风格的词。
4.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此词作于作者贬官杭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
B.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性格、闲适的心情。
C.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
D.此词作于作者贬官杭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性格、闲适的心情。
解析 A项“贬官杭州”错,“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错。
C项“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错,应为“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性格、闲适的心情”。
D项“贬官杭州”错,应为“黄州”。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20分)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词的下片重点在于描绘音乐,试分析它是从哪几个层次描绘音乐的。
(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层是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
第二层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曰“苦含情”;
第三层是“遣谁听”,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的;
第四层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使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
(2)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词的上片,作者通过写景,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是衬托弹筝人和声音的。
词的下片,作者通过正侧两面描绘音乐的内涵和效果,赞美了艺人的高超技艺。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
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词的上片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
试作分析。
答案 上片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片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作铺垫(衬托、对比)。
(2)下片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作赏析。
答案 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
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词二首 精品 精编 学案含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