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路径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30061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9.33KB
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路径文档格式.docx
《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路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路径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将知识管理的新理论引入高等教育,探索高校如何开展知识管理,对高校知识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高校知识管理与高校核心竞争力
2.1高校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C.K.Prahalad和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文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
面对更加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更要眼睛向内积累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素质中心论"
[2]。
它从企业内在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企业和市场,揭示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源泉乃在于其核心能力。
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目前学术界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技术观"
、“知识观"
、“资源观"
三种。
1、技术观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知识观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以高校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高校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
3、资源观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高校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所形成的整体。
综上所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整合的、富有个性化的、复杂的能力体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高校内质中支撑高校竞争优势,使高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
2.2高校竞争力的表现及来源
许多国家每年对高等院校进行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基于两类数据对各大学的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进行排名。
一类是专家关于课程质量的意见,另一类则是描述学校师资、科研和学生入学与离校表现的统计指标。
这两类数据的来源是对1000多项课程和12000多家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查,主要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入学分数、总排名和专业排名等。
另外,商学院、法学院的排名还依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及起薪状况;
法学、医学、工程、教育学院还依据教师学生人数比;
医学、工程、教育学院还依据其科研活动。
衡量高校竞争力可以采用不同的指标,但我们可以从各种指标的背后探索其内在的实质。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无论是毕业生的质量还是教师质量,无论是科研成果的大小还是成果应用的效益,高校竞争力的最根本来源是知识,特别是作为教学与科研领域中的专业技能这种隐含经验类知识。
最终体现在各项指标上的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但它们都是知识价值的体现,是高校组织的成员将知识应用于教学科研上的结果。
因此,决定高校竞争力的潜在因素就是高校组织对知识价值进行发掘与应用的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知识价值的发掘与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规律,因而其竞争力的表现也就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之间,体现在文科与理科之间。
因此,对于商学院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考虑毕业生的薪水指标,而这一指标应用于对数学系的评价可能不太合适;
同样;
对于基础学科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SCI文章数量,但对于应用性学科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应用性项目的多少和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加强知识管理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核心
就高校本身来说,其竞争力的实质是知识,是知识价值发掘与应用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组织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
这种能力越强,高校就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就能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不论高校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如何表述,目标的气实现都只有依赖于高校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能力的提升。
高校组织的知识管理应贯彻于组织的所有活动,并应贯穿整个管理活动始终[3]。
我们可以从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出发,把握知识管理对于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战略核心意义。
1、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任何与知识有关活动的基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尽快了解与把握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对于我们的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高校在知识获取方面,无论是手段还是形式,以及其范围和速度,都和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距。
2、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至今为止高校管理中最为忽略的一个方面,而知识共享又恰恰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和实施非常困难的一个环节。
应该认识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需要一种团队协作。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应用不是收益递减而是收益递增的。
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的交流对于新知识的创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这更要求高校内部以及各个高校之间在知识共享方面有较大的作为。
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学科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应该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但如果不能成功地实现知识共享,这种潜在优势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优势,无法实现其潜在价值。
3、知识转化
知识转化包括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4],如何根据高校员工的特点实施知识管理,以激发员工自愿地将隐性知识如教学技巧、科研手段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通过课题组、交叉学科团队等形式推动知识共享,让外部知识融入组织内部、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从而推动知识螺旋地上升,不断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4、知识创新
可以说,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对于高校竞争力的体现具有最直接的意义。
如何通过组织的活动来推进高校中的知识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
如果放任自流,仅仅依靠组织成员的个人积极性,那么组织的存在就失去其价值。
如克里斯·
马歇尔和拉里·
普鲁萨克所指出的,知识管理远非仅限于资料的利用、信息的贮存和控制,它还要求努力认识深藏于组织成员个体大脑里的个人财富的内涵,并通过杠杆作用将其转化成能够为公司决策者获取和运用的组织财富。
这里的“杠杆作用"
正是组织知识管理力量的体现。
我们可以构造高校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来反映高校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图一高校知识链模型
高校知识链模型反映高校对组织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转化、共享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竞争力得以提升。
构建高校知识链模型有利于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抓住知识管理的关键,对显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化管理,对隐性知识进行个性化管理,使学校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实现高效转化,以达到组织知识高度共享,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高校知识管理实施障碍
3.1观念因素
首要的障碍观念的影响,主要包括传统的不准确的观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应用的忽视等等。
(1)大多数教师对知识管理内涵的认识不够准确,对信息和知识的本质区别不够熟悉,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等量齐观的情况时有发生。
知识管理不同干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更加侧重于信息网络的构建,而知识管理是对所有的知识(包括信息在内的)实施的全面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中的一部分内容。
另外,高校的实际工作中,以便很少重视知识管理工作。
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人力资本应在知识组织中处在主体地位;
同样,教师、科研人员在高校中应处在主体地位。
但是,很多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真正向教学、科研倾斜,这些对知识管理的实施带来了障碍。
(2)在高校中,部分教师存在利己主义、本位主义、排他主义的错误观念阻碍了高校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组织内部人员有相互竞争的天性,而当高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时,部分教师的利己主义、本位主义、排他主义将可能出现,成为高校知识管理的障碍。
(3)教师之间不信任和对知识共享安全性的顾虑将对其行为产生反作用进而对实施知识管理产生障碍在对于某个事物某个事件的认识感知和评价上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如果无法保证组织信任的存在无法对知识的交流进行有效的激励人和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将无法进行进而集体行为的可行度也将明显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无法实现知识共享并有可能对教师之间的不信任感产生反作用
3.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国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已经较为重视,校训、校风、校园精神等正在逐渐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但是,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仍然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缺少实质性的措施,使得知识的共享、创新与应用没有环境、缺少氛围、缺少共同的价值观。
可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知识共享型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将对高校实施知识管理造成障碍。
知识分子之间,不仅仅容易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而且还有部分教师考虑到技术壁垒、学术抄袭等原因,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无法从心底里接受。
而在高校的人才引进与使用中无法任人唯贤,在学术、学科上仍然有论资排辈等较多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都无法顺利推进知识的共享,更无法谈及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了。
许多知识管理学者认为,要对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推进之前,需
要首先构建一种知识管理的文化,需要在组织内部形成提倡学习、鼓励知识共享、
创新和应用的校园文化。
3.3体制因素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高校的组织架构仍然还有许多不足。
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一个实施推进知识管理的专门机构,学院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不畅,各个学院、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较少,跨学科、跨学院的资源整合开展较少。
高校内部“科层制”的传统管理思想,使得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更有甚者,高校中的“学术本位”存在从属于“官本位”的现象,这些都使高校的知识共享、创新存在困难,而广大师生员工的知识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普遍较低。
总而言之,高校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包括“知识传播—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四个重要环节反复、循环运行的系统。
然而,在我国高校的现实中,这个循环系统没有连贯运行,甚至有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这两个环节在大多数时间被忽略了。
3.4技术因素
我国高校普遍缺少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
在知识创新速度不断迅速的今天,知识的生命周期也不断的缩小。
而高校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要具有快速的知识反应能力和长久的知识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高校建设包括各种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网络环境等在内的信息系统、技术平台。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的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普遍存在不健全、不完善、重建设、轻开发的缺点,导致无法顺利地实施和推进知识管理。
就信息基础设施来说,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各个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均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最基本的如对高校的网站建设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停留于基本信息的发布,而不能起到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的作用。
4实现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对策
对于实现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对策,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认知和改进,从一个学校的发展全局,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来探讨。
4.1转变观念,形成校园文化
转变观念需要全校上下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知识管理同时要求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决策者。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的校园文化无疑成为了组织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得到普遍认可的群体性意识,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形成高校管理运行风格、优良的教风学风的基础。
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高校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人们崇尚知识,重视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和传播,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传帮带。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4.2改变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
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选择。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高校应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加大教育财力投资,建立持续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知识和自我完善成为成员的内在要求,激励内部成员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学校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4.3建立健全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
知识是一种个人认知过程的体现。
知识创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及互动过程当中产生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贡献性和独特性,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提倡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地创新学校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应对积极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教职员工提供适当物质奖励的同时,更为持续有效的激励,则是满足与他们的学习工作成就和成长相联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让每位教职员工都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益处,从而使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使之更自觉地参与共享活动。
此外,高校为了激励知识创新,可以以学校作为主体来进行知识创新投资,成果由学校获得,也可提供支助来鼓励个人投资知识创新,发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从个人兴趣出发研究和开发新的知识,并由学校推广。
这样既鼓励了师生的创新投资,又保证了创新知识的共享。
综上所述,高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仅将知识确立为管理的资源及载体,而且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创新以及有效的运用,实现知识资源的积累,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价值,从而提高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
由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所决定,知识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已成为高校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和构建知识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廉晶晶.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2]苏新宁.组织的知识管理[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55.
[3]李华伟,董小英.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
华艺出版社,2002.
[4]王如哲.知识管理与高等教育改革[J].台湾:
教育研究期刊,45(7),35一54
[5]杰拉德·
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J].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l
[6]徐修德.知识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1
[7]杨志坚.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01(4)
[8]童小英.知识管理:
老树开花还是新瓶装旧酒[J].图书情报工作,2001,(5)
[10]陶洪,戴昌钧.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6(7):
74275.
[11]张吉成,周谈辉,黄文雄(2000).组织知识创新:
企业与高校赢的策略[J].台北:
五南图书
[12]陈美玉(2000).高校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发展[J].台北: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3]谭伟名,李子建,高幕莲(2004).香港学校界别的知识平台:
学校专业协作计划[J].基础教育学报,13(l),页163一150
[14]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形[J].教育科学,2002
[15]GarudR,KumarasWamyA.ViciousandVirtuousCirclesintheManagementofKnowledge:
TheCaseofInfosysTechnologies.MISQuarterly,2005,29
(1):
9—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 知识 管理 实施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