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目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2874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4.24KB
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目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目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目标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以下不属于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新式武器的是( )
【解析】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导弹等新式武器是主要的武器装备,坦克是常规武器。
5.“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从材料中出现的“捷克”“合理的解决方案”等信息看,意即英国不愿为捷克而卷入战争,联系史实可知,这正是《慕尼黑协定》签署的背景。
6.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这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B.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C.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
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答案】B
【解析】B项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不是导致战争发生的原因。
7.毛泽东说:
“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这主要是基于( )
A.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C.中途岛海战打败了日军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根本转折点,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8.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
“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
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解析】从材料中的“伟大而盲目的贵族”“号召同苏联战争”等可以判断材料针对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9.海湾战争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其中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主要有( )
①边界纠纷 ②石油问题 ③债务问题 ④宗教派别之争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领土、石油及债务问题上,两国同属伊斯兰世界,排除④。
10.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对亚洲地区实行“热战”。
被美国视为其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的是( )
A.中国B.苏联C.日本D.越南
【解析】新中国的成立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以及中国给予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支持和声援,使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11.下列有关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与越南战争直接相关B.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C.得到很多国家的声援D.仅仅局限于青年学生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参与者有青年学生、工人、妇女、军人等,故D项符合题意。
12.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13.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
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
这不能表明的是( )
A.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解析】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以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的;
“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能表明该计划的破产;
德国的战略是进攻于不断胜利,一旦进攻受挫,其战略就已经遭遇了失败;
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
依上述分析,故选D。
14.图一、图二中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趋势的是( )
A.美国转守为攻B.苏联转守为攻
C.美苏互有攻守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解析】图一古巴导弹危机反映战略优势在美国,苏军入侵阿富汗反应苏联处于战略攻势。
15.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C.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D.标志着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解析】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
16.1932年,希特勒出席了有300名垄断资本家参加的会议。
他发表长篇演说,攻击民主“实际上将摧毁一个民族的真正价值”,鼓吹在政治上要树立个人权威,叫嚣德国军队应该拥有800万后备军,解决生存空间问题。
当希特勒结束演讲时,资本家全体起立向他狂热地鼓掌欢呼。
德国垄断资本家的举动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极权统治来维护其利益
B.垄断资产阶级对希特勒的个人才能非常欣赏
C.希特勒善于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D.德国的军事力量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解析】希特勒在演讲中实质上是主张建立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极权统治,这正适应了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
17.《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
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可以拥有10万官兵的陆军。
这一规定主要反映了( )
A.法国的愿望B.德国的要求
C.英国的愿望D.日本的心理
【答案】C
【解析】这一规定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国,又不过分削弱德国,有利于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对抗苏俄,这反映了英国的愿望和要求。
18.1990年,伊拉克发动了对科威特的战争。
当时,伊拉克领导人认为发动战争的有利国际形势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B.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
C.两极格局逐步解体造成国际局势动荡
D.中东和平取得很大进展
【解析】伊拉克领导人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即将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正是自己建立地区霸权的有利时机。
19.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
【解析】这次会议是华盛顿会议,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及中日在会外签订归还山东主权的条约。
会外条约可以理解为不是华盛顿会议的主题内容,另外山东主权归还了中国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又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0.二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制初具雏形。
该体制( )
①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 ②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③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④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雅尔塔体制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从总体上说,该体制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②的叙述不正确。
21.下列对苏联二战后的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于在二战中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②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③军事力量庞大,但未打破美国核垄断地位 ④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苏联国际威望提高是因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故①错,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美国核垄断,故③错。
22.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一刻,莫斯科下令舰船返航。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曾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
“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先眨眼。
”上述材料体现的信息不能反映出( )
A.美苏两国对峙B.美苏由对峙走向缓和
C.美苏两国关系极度紧张D.对抗中美国占优势
【解析】美苏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题干反映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在此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故B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23.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因为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而且经济基础比英法薄弱,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取胜。
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但未取得成功。
24.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
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
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解析】许多国家支持,说明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敌,④正确;
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可以看出①正确;
本·
拉登被击毙不能说明恐怖主义的土壤被铲除,恐怖主义不是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故正确答案为A项。
25.20世纪下半期,南亚次大陆冲突不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克什米尔问题是冲突的主要原因 ②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问题得到了解决 ③孟加拉国在第三次印巴冲突中宣告成立 ④在1971年的印巴问题上,印度的行为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性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②表述不正确,此时克什米尔问题并没有解决,①③④均正确。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
赫伯特·
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
“同胞们,国家需要你。
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
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人数
材料三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
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
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
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
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答案】
(1)马恩河战役。
意义:
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规律:
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
原因:
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投放到战场上使用;
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
(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
(1)题,只要结合马恩河战役有关知识即可作答;
第
(2)题,应首先分析出战役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的特点,然后从作战国家、作战指导思想、武器装备、作战形式等方面考虑;
回答第(3)题时应结合第
(2)题有关信息得出战争伤亡惨重,国内兵源枯竭,已无力再战等内容。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材料二 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三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材料四 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四反映了美苏的什么矛盾?
(1)法西斯势力。
(2)美国攻击共产主义,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扩大影响。
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尖锐。
(3)在世界战略上相互对立,美国力图称霸世界,苏联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障碍。
【解析】第
(1)问,要注意是二战中,可知共同敌人是法西斯势力。
第
(2)问,从材料中美国攻击共产主义,可知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
第(3)问,从材料三中“全世界都应采取美国制度”和材料四中苏联“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可知。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举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1)说明的问题:
巴黎和会推行大国强权政治。
举例:
把《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
把战争责任完全归于德国;
任意宰割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问题:
德国对《凡尔赛和约》强烈不满。
原因:
《凡尔赛和约》规定严厉制裁德国,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第
(1)问中“说明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一中“巴黎和会三巨头”等信息进行判断,“举例说明”可从战争责任、殖民地分配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
(2)问中“反映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二中“抗议在凡尔赛作出的决策”等信息进行思考,“原因”需要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角度进行概括。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会完全被摧毁。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
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美国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
——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性命。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8月6日,美国将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日本人调查该市死伤人数,死者计6万人,伤10万余人,而伤者也大多无法治疗。
——《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记》
(1)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论点?
(2)你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战争中的作用?
(3)你如何认识日本人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
(4)西方人士分析日本战败的原因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
(1)战略轰炸的打击,优势的海军;
综合因素——日本经济潜力小,美国的决定作用;
苏联军队参战。
(2)减少了美、英等盟国的人力、物力的损失,加速了大战胜利的进程。
(3)这是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恶果,大量无辜人民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4)西方人士对日本战败原因的分析不够客观公正。
反法西斯联盟的英勇战斗特别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是日本战败的根本原因。
【解析】第
(1)、
(2)问从材料中即可获取有效信息;
第(3)问应指出是日本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责任;
第(4)问应指出日本战败的深层原因,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3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材料三 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如下: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件?
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
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希特勒是采用什么手段取得政权的?
“剑”和“犁”分别指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在经济大危机中经济受损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最早发生于美国。
标志是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股价暴跌。
(2)欺骗和煽动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剑”指武力;
“犁”指德国资产阶级。
(3)状况:
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仍对全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影响:
①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军部法西斯专政最终确立。
②为摆脱危机,对外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与文字材料的分析阅读能力。
第
(1)问要注意图片的注释“因股票交易破产”提示的信息,结合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而正确链接教材。
第
(2)问要注意材料中的“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便可知希特勒是进行欺骗性的宣传。
由“土地”可知“剑”应喻指武力;
“犁”即对殖民地有强烈需求的资产阶级。
第(3)问要注意对比日本与其他四国生产力下降情况,影响可从对日本国内政权变化以及对华侵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 新目标版 部编版 学年 历史 学期 期中 试题 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