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2252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50KB
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在评论此事时说,中俄石油大单吸引世界眼球。
应该说,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的签署,确实意味着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性的进展缘何在2009年年初出现呢?
在笔者看来,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第一,直接原因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了严重困难,特别是俄罗斯实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在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下,作为俄罗斯重要产业的能源部门,如油气公司资金极度紧张。
因一些石油公司当时处于严重负债状态,2008年年底,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与“THP—BP'
’石油公司联名致函普京总理,请求俄罗斯政府提供贷款,以按期偿还西方银行贷款。
另外,由于资金紧张,油气公司不得不减少对石油工业的投资,导致能源部门减产。
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7月,其煤炭产量下降9.5%,天然气产量下降11.9%,只有石油产量增长1.1%。
在上述情况下,俄罗斯石油公司必须寻觅新的融资渠道。
中国提供250亿美元贷款,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第二,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对俄罗斯来讲,通过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可使俄罗斯在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不仅油气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国际上对油气的需求量也在减少。
这势必要求俄罗斯考虑扩大出口渠道。
另外,欧盟国家一直在探讨如何避免俄罗斯油气供应出现变数而寻觅新的油气来源。
2009年7月13日,欧盟四国与土耳其签署修建纳布科天然气输送管道协议,以加快这一管线建设,减少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根据设计,纳布科管线全长3300公里,建成后将里海沿岸天然气经由土耳其和欧盟四国输送到欧洲,从而避开俄罗斯。
从中国来讲,近年来,中国在能源进口多元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仅2009年以来的能源合作项目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2009年4月7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华。
他说,此次访华有三大目标,即到2013年,委内瑞拉向中国日供应100万桶石油,在中国建立一家委内瑞拉炼油厂和两国共同建立一家石油海运公司。
委内瑞拉于2009年9月16日宣布,它与中国签下了价值160亿美元投资协议,开发奥里诺科海石油。
2009年4月15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时,与中国签署中国拟向哈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开发哈西部油田和东部铀矿协议。
2009年5月,中国与巴西达成协议。
巴西同意每天向中国供应10万-16万桶石油,而中国向巴西国有能源公司“巴西石油”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后者开发在巴西南海岸新发现的深藏海底的石油储备。
2009年6月,中缅签署原油管道项目谅解备忘录。
该管道如能建成,中国将自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运人国内,可不必经过风险很大的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比走马六甲海峡少1200公里。
这一管道建成后,海外的油气可通过4条管道进入中国。
即东北线:
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止于大庆末站;
年输油能力为1500万吨。
西北线:
西起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新疆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
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
西南陆上线:
从缅甸西部港口实兑开始,途经曼德勒,从中缅边界城市瑞丽进入中国;
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年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
西南海上线:
从中东和非洲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大部分进口原油运输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2009年6月下旬,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有关天然气合作协议,中国同意融资40亿美元,以开发储量在6万亿立方米的南约洛坦天然气田。
2009年6月,“中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BP)组成联合体,赢得了伊拉克鲁迈拉最大油田的合同。
该油田石油储量多达170亿桶,位居世界第六位。
随后,2009年10月8日,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和“中石油”在巴格达签署初步协议,将共同开发鲁迈拉油田,开采期为20年,预估投资规模超过150亿美元。
初步协议将在伊拉克内阁批准后改签最终协议。
协议生效后,鲁迈拉油田日均产油将从目前的95万桶增至285万桶。
2009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与“中石油”决定以13亿美元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32深海区块油田20%的权益。
2009年10月9日,中国与几内亚签订了中国计划投资70亿—90亿美元进行矿产和石油开采的协议草案。
中国还有一些能源合作项目正在与海外一些公司谈判。
据有关报道,“中石油”相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年内,将投资2330亿美元用于收购和资产升级。
2008年,与中国毗邻的、并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6%强。
以上因素,不得不使俄罗斯下决心,使其能源出口更多地面向东方,加快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合作的步伐。
如果我们从更长远、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看,亚太地区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俄罗斯吸引这一地区国家的资金来开发东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对其东部地区及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应该说,俄罗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楚。
俄罗斯学者评论说:
如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亚洲的出口量占到总出口量的20%—30%,那么就可摆脱对单一进口商的依赖,在与欧洲就新的天然气项目进行谈判时,立场可以更加强硬”[1]。
日本报刊引用俄罗斯能源研究所负责人的话说,密切中俄能源关系也是对欧洲日益增强的反俄罗斯压力做出的回答。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2008年10月2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俄罗斯oL在谈到中俄能源合作时,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就曾指出:
“俄罗斯和中国正处于进行能源对话的极佳阶段。
近期,两国与能源对话相关的公司及部委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的合作更为优化。
”最近,俄副总理谢钦谈到扩大对中国能源合作重要性的问题时说,到2014—2015年,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供应70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相当于对西欧的出口量。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些过境国家的政治问题将消除。
只要乌克兰再次固执起来,就会关闭通向西方的闸门,开启通向东方的闸门,而且不会有任何销量下降的问题。
第三,从中国来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对于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利于中国获得较为稳定的石油供应。
还应看到,如果顺利实现该项协议,对于扩大其他能源合作也可能起到推进作用。
中俄能源领域合作的加强和扩大,对于巩固和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笔者认为,这次签署的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体现了共赢、互利的原则。
中国期待以这次签署协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和扩展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
对此,中国一直持积极态度,因为这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对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9月23日在纽约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时指出:
“中俄双方签署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又一重大突破。
中方高度重视同俄方开展能源领域合作,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果。
”梅德韦杰夫总统表示:
“双方能源合作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俄方愿意继续同中方在电力、核能等领域发展相关合作。
”
二要从多视角去看待中俄能源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俄方在输油管道合作项目方面出现的反复和整个能源合作的曲折进程看,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和正确对待。
第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受国内外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
输油管道走向的变化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实际上,俄方的国家利益起决定性作用。
俄罗斯决定搞“安大线”项目也是出于本国利益,决定不搞“安大线”也是为了本国利益。
2009年,俄罗斯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同样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
普京对此并不讳言。
他说,油管走向首先要考虑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及俄罗斯国内的利益。
所以,口头上常讲,要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度来对待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有在符合本国利益时才能得以体现。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油管走向的变化,俄罗斯国内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日本的搅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起主导作用。
第二,俄罗斯强调对外政策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也是世界各国在推行外交政策中都奉行的一般准则,无可非议。
问题是,如果做过了头,只顾自身的利益,过分地采用实用主义,不惜丧失信誉,完全实行利己主义的政策,这就必然会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俄罗斯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
有人就指出,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已经有大量理由不再信任俄罗斯政府”[2]。
第三,2008年7月21日,中俄外交部部长签署了两国国界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从而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
这样,中俄间就不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
因此,从长远来看,充实和发展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济合作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中俄经贸关系今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将增多。
21世纪的头20年,中国作为大国快速发展,国际经济摩擦由原来的隐性阶段进入显性时期。
在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摩擦增多是十分自然的,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不例外。
这要求我们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特别要考虑到,俄罗斯是个变数较多的国家,出现问题,应冷静地、理智地和大度从容地去对待。
在能源合作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努力,争取加强合作;
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倚重俄罗斯。
如与俄罗斯能源合作遭到重大挫折,虽对中国能源安全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威胁,不要看得过重。
中国离开俄罗斯石油过不下去的情况并不存在。
2009年9月2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表示,中国能源自给率为91.2%第四,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处于转轨时期并且有很多特殊情况的国家,研究其投资环境尤为重要。
应该说,目前我们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供国家对俄罗斯投资做出战略决策的水平。
特别是有关俄罗斯出台的一些法律,我们研究得很不充分。
在此,有必要提及俄罗斯限制外资进入战略性产业的有关问题。
2008年4月2日,由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并由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于4月16日批准,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结束总统任期前于5月5日签署《俄罗斯联邦有关外资进人对保障俄罗斯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经营公司的程序法》(以下简称《外资进入程序法》)。
该法于2008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正式公布生效。
同时,普京还签署了与通过该法有关的另一项联邦法律,要求根据该法对《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俄罗斯联邦侦调法》、《俄罗斯联邦大陆架法》、《俄罗斯联邦股份公司法》、《俄罗斯联邦有限责任公司法》、《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俄罗斯联邦通讯法》和《俄罗斯联邦保护竞争法》等8部联邦法进行修改。
《外资进入程序法》的通过,意味着俄罗斯对外资进入其战略性产业从法律上正式确定统一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全面了解该法,对中国与俄罗斯能源领域合作应注意哪些问题和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从基本内容来看,《外资进入程序法》对俄罗斯能源合作有利的是,俄罗斯有了一部统一的法律,有了较为明确的游戏规则,可避免或减少俄罗斯有关部门的暗箱操作,使外资进入俄罗斯的准人程序更加透明和公正,更具可操作性。
但也要看到,该法的通过,也表明俄罗斯今后对国内重要经济领域的控制。
外资进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石油公司进入俄罗斯会起到限制作用。
第五,在加快推进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包括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口方式多元化、进口品种多元化和努力优化石油贸易结构)战略的同时,还要加快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从地区来讲,除了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外,中国企业还要进一步开拓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南美地区。
三中俄能源合作有良好的前景
客观地讲,中俄能源合作一直不顺利,合作环境十分复杂。
自1990年以来,仅“中石油”先后派出150个代表团赴俄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共耗资近1400万美元。
但输油管道、天然气合作项目长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曾使一些中国人对合作前景产生了疑虑,认为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困难期”。
笔者认为,对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前景既不能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但也不能过分悲观。
如果从两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出发,从扩大两国经贸合作领域和提高质量的客观要求加以分析,那么,今后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
它在双边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将日益提升。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旺盛。
这是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条件。
第二,能源出口国都在积极实行出口多元化政策,使得能源产品的全球化趋势也得到发展。
能源生产国在全球寻找销售市场,能源消费大国也在不断使石油进口多元化。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国,政治上互信,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俄罗斯最稳定的能源市场。
俄罗斯失去中国这个能源市场是不可思议的。
还应看到,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对中俄能源合作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长期以来,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地区是欧洲。
近几年,俄罗斯日益认识到,能源出口的这种单一化对自己是不利的。
因此,俄正在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
向东移,转向中国等亚洲国家是俄罗斯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
这可以提升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战略利益。
另外,应该看到,俄罗斯能源出口东移,面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对其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亚洲地区迎来了有史以来较为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对俄罗斯在区域合作中形成平等、多元、开放和互利合作新局面必将起到推进作用。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俄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出于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
俄需要密切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关系,以便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其次,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对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源合作的机遇在增多,合作潜力进一步显现。
2009年2月中俄签署的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同年10月普京总理访华签署的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都可说明这一点。
第三,中俄能源合作不只限于石油和天然气,还包括电力和核能等。
2008年7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俄罗斯副总理谢钦时说,中俄能源合作谈判机制升级,升为副总理级,这“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
他还“希望双方在石油贸易、油气管道建设、勘探开发和炼化等大项目方面取得更多进展,继续推进核能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全面、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
上述举措表明,两国领导人仍在积极推动能源合作,使这一领域的合作有新的突破,从而不断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水平。
四消除疑虑,增强互信,对促进中俄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分析影响中俄输油管道走向乃至整个能源合作的因素时,首先指出,俄罗斯对中国迅速崛起有着复杂的心态。
这不只反映在输油管道走向问题上。
例如,200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突然采取措施,为“中石油”参拍斯拉夫石油公司设置政治障碍,迫使中方公司退出竞拍。
十分明显,这是俄罗斯对中国采取的歧视做法。
又如,2003年年底-2004年年初,俄罗斯反垄断部门在审批“中石油”收购“斯基姆尔”公司61.8%的股权过程中制造种种障碍。
很多事实表明,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存在一种反对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势力‘。
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俄罗斯存在“中国威胁论”。
应该说,近几年,随着中俄相互了解的增多,相互信任度逐步提高,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的噪音有所减弱,但还是不断出现。
2008年,俄国防部出台了《2030年前俄联邦武装力量建设构想》文件。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巴拉巴诺夫在评论该文件时称中国是“潜在的头号对手”,“与北约和美国相比,中国有太多理由威胁俄罗斯领土”。
2009年10月,俄总理普京访华期间与中国签署了一些有关双边能源合作的协议,这又引起了俄罗斯国内的种种议论,担心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中国侵占俄罗斯远东地区等。
这反映了至今在俄罗斯有些人心态失衡,神经过敏。
产生这种情况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在俄罗斯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是世界一些地区,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反复宣扬与俄罗斯本国一些有关因素结合的结果。
但一个共同的基本论点是,中国日益强大会对它们构成威胁。
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后,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对别国特别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形成威胁,消除这种疑虑十分重要的办法是中俄双方采取积极措施,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
鉴于这种情况,当前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正视。
第一,从国际大格局看,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中美会不会共同主宰国际事务,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使俄在大国关系中日益边缘化。
尽管中国一再声明,反对G2的观点,但实际上,在一些俄罗斯人中,对G2的疑虑是存在的。
第二,俄罗斯担心作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的中亚地区受到中国的排挤。
2009年12月14日,中、哈、乌、土四国领导人一起开通了“世纪管道”。
这种正常的商业合作,有可能刺激俄罗斯。
当然,这种刺激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俄罗斯不怎么高兴;
二是可能促使俄罗斯加速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但不论怎样,在俄看来,中亚地区是其势力范围。
在笔者不久前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俄学者在谈到俄罗斯与中亚关系时,形象地说,中亚是俄罗斯的女人。
这位学者紧挨着我坐,我就问他,如果中亚这个女人主动爱上中国男人,那后者该怎么办?
他回答说,那只能做些像在节日给中亚女人送鲜花或巧克力等事,还想做其他事,俄罗斯是不允许的。
虽然这是个幽默的对话,但确实反映了俄对中亚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心态。
第三,在中俄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会受到俄罗斯投资环境差、俄方缺乏合作双赢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
注释:
[1][俄]<
<
导报>
>
2006年3月22日。
[2][俄]独立报》2004年8月26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9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俄 能源 合作 重大突破 缘由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