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苏轼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10571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73KB
写作文苏轼Word格式.docx
《写作文苏轼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文苏轼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文]
脸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
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
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
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
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
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
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
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转化为《脸》。
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
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
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
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可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
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
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
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
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
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我读懂了你。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
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
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
他清醒了: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
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
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
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
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
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
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
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
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
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
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
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
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一、苏东坡五篇散文如下:
1、《鸟说》:
(1)原文: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
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
"
苛政猛於虎"
,信哉!
(2)内如简介: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鸟雀,几年以后鸟雀能与人和谐共处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
2、《留侯论》:
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
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3、《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
“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2)内如简介: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
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
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
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
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
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
(陈太守)说:
“这必然有不同之处。
(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
(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
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
在人间仰望苏轼
孤鸿文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
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
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
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
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
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
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
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
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
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
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
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
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
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
”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
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
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
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
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
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
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
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
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
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
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我眼中的苏轼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
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从诗中,我看到了:
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
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
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
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
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
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
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
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求学→初入仕途→位高权重→被贬之后四方面来写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
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
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
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
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
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
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
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
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
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
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