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1032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25.38KB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
时间有时间的单位,长度有长度的单位。
你们平时怎么描述体重?
生:
23斤
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成为物体的质量。
斤,公斤,两是我们生活中常使用的质量单位。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
关于克和千克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或听过?
生1:
我跟妈妈买东西的时候,去称物品的重量时见过。
生2:
我在平时吃的零食包装袋上看见过。
看来同学们都在生活中见过,对克和千克并不陌生。
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有多重(板书)。
表示物体的质量。
克与千克表示他们质量的质量单位。
关于克和千克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呢?
生3:
克表示轻的物体,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比较重。
生4:
我知道1000克等于1千克。
(师板书1000克=1千克。
)
2、问题二:
一头牛重400克,对吗?
出示讨论情境(课件配音)
我们班有两个同学讨论说“一头牛质量是400克”,他说的对吗?
我们平时家里洗衣粉都有500克,牛不可能只有400克,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
你很会推理,找到了你熟悉的东西去比较。
400克的东西我们可以拿起来,牛我们用手不可能拿起来,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
你很有生活经验。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合作探究一:
一头牛会重400克吗?
刚才同学们围绕着“一头牛重400克”这句话展开讨论,也许通过这一箱学习材料的研究,你们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填一填等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
反馈:
再判断“一头牛重400克”这条信息的对错,了解学生实践记录单的填写情况。
同学们刚才讨论时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两个硬币没有标签。
我们不能正确填写下这两个硬币的质量。
那好,咱们一起看看其它的。
填了这些物体的质量后,这句话正确吗?
理由是什么?
一包洗衣粉500克,一包盐300克,而400克在它们之间,牛不可能这么轻,所以这句话的信息是错的。
他在找400克时找到了500克和300克的东西进行比较,找到了一个标准,进行了比较。
板书:
与()比较。
合作探究二:
1元硬币和1角硬币比较哪个更重?
1、初步了解天平原理
刚才同学们在实践记录单填写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为1元硬币和1角硬币没有质量标签。
请你估一估,你觉得1角硬币和1元硬币哪个更重呢?
简单介绍天平原理(配音),借助天平比较1元和1角硬币的质量。
(课件照相)。
2、认识1克
像这种第四套人民币的1角硬币质量大约是1克,将它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质量。
同学们对1克都有感觉了,那老师提供的这几样东西到底是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呢?
1粒黄豆、一根牙签,一根曲别针都比1克轻,一支铅笔比1克重。
3、估计1元硬币有几克
刚才我们知道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那么你们手中的1元硬币的质量大约是几克呢?
6克
4克
有没有同学估计是15克呢?
不可能啊!
口香糖才15克,1元硬币不可能这么重,但是比1角硬币重。
在估计1元硬币的时候,同学们找到了一个区间进行比较,我们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
合作探究三:
如果想知道1本数学书有多少克,你会将它与材料中的哪个物品作比较呢?
1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呢?
你又是以学习材料中的什么为标准进行比较呢?
我通过掂,知道1本数学书的质量与1袋盐的质量是差不多的。
我们来验证一下,看来的确很接近。
4本数学书有多少克?
跟我们学具箱里的1袋白糖差不多。
用电子秤称4本数学书的质量,并引出克与千克的关系。
(板书:
1000克=1千克。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1000克就等于1千克,我们来读一读。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质量也是1千克?
2斤米。
差不多10个鸭蛋。
老师也买了一些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
(出示4个苹果、16个鸡蛋。
我们刚才的学具箱的质量是多少呢?
轻同学们估计一下。
我估计大约是2千克,物品的质量加起来大约是2千克。
这箱物体称一下的质量的确大约是2千克,那么同学们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呢?
我随便找一个,你能估计吗?
我的体重是25千克,他比我胖,综合考虑他的体重是32千克。
这位同学找到了以自己的体重去比较,然后去推理出他的体重。
看来我们的体重也是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3、判断对错。
(1)一个鸡蛋约重50克。
(2)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四、课堂小结,感恩教育
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估一估你的书包的重量。
如果让你背着这么重的东西,背上一个月吃饭睡觉走路都不放下,你愿意吗?
你会是什么感觉?
有一个人就这么做了,。
她就是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妈妈背了还不止一个月。
她辛苦吗?
伟大吗?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小动物都知道报答母亲。
我们应该怎样报答妈妈?
生……
用行动,用语言都可以,只要让妈妈感受到我们是知道感恩、懂事的好孩子。
5、课后拓展,走进生活。
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它们与本节课所学“克”“千克”之间的有怎样的联系?
除了天平,弹簧秤外,还有哪些秤?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相关资料。
克和千克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
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克和千克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主动经历、积累经验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显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目标定位——基于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基于学生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正,实践证明这样定位是可以的。
通过掂和比较准确的估计几克物品的质量,这是很难达到的目标,所以对本节课的目标我做了一些更符合实际的调整:
在估计未知物体的质量时,能不能在自己的参照系统里找到相近的物体的质量。
2、材料选择——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节课需要很多材料,为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下了一番功夫,以期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材料是体验的核心,是教学的基础,每份材料在解决学生的过程问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学主线——必须清晰明了
教学活动由活动主线穿起来,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掂学习材料,学会估计的策略。
“活动一:
活动二:
1元硬币和2分硬币比较哪个更重?
活动三:
如果想知道一本数学书有几克,你会将它与材料中的哪个物品作比较?
”
4、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低年级有时候情感教育比知识更重要,成才先成人。
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感恩父母,才会感恩周围人,感恩社会。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
但这节课的图片、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
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0-108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
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
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材提供的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这部分内容作为全班性的研究任务,放手让学生课前去研究,亲自体验,他们充满了新奇,也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时安排:
2课时。
克和千克课后反思
4、目标定位——基于学生实际
5、材料选择——具有不可替代性
6、教学主线——必须清晰明了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和千克的课标分析
“克和千克”这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的“常见的量”中的知识,学习了这一课内容也为后期学习吨等更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中的要求是理解常见的量,明白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能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比如知道选择克来形容一个苹果重200克。
会选择千克作单位来描述一袋大米重5千克等。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观察生活,了解一些常用秤的知识,包括使用方法、度量的范围,看指针的方法等,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千克 年级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