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支持系统简答题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08221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22KB
决策支持系统简答题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决策支持系统简答题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支持系统简答题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管理者完全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
(3)实施方案的条件是静态的和确定性的;
(4)技术上有“最佳解”的可能性。
简答B决策模式的特征。
(1)管理者对决策结果的了解是有限的,要在缺乏了解情况的条件下作出决策。
(2)由于决策的结果是在将来出现,并且对它们的评价缺乏经验,管理者免不了要补充自己的主观判断。
(3)管理者对他所要决策的问题而言,其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提出的方案可能仅占所有可能方案中的极少几个。
(4)决策的效果是受管理者的技能、价值观和经验及知识的影响的。
简答F决策模式的特征。
(1)不仅认为决策过程需要复杂的信息,而且还强调决策过程受动态的社会环境条件所约束;
(2)承认管理者不仅具有有限的处理能力,并且可通用带有偏见;
(3)“决策”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许多复杂的明显的政治准则和技术准则所进行的评价。
简答N决策模式的特征。
(1)决策行为的合理性是基于管理者行为的信念系统,是“事后”被解释的。
(2)这类决策过程表现为“走一步,看一步”,冲突和一致的对立统一过程。
简答构成一个确定型决策问题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
(1)存在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2)存在一个明确的自然状态;
(3)存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多个行动方案;
(4)可求得各方案在确定状态下的损益值。
简答构成一个风险型决策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
(1)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收益最大大或损失最小);
(2)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
(3)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民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如不同的天气对市场的影响);
(4)可以计算出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5)在可能出现的不同自然状态中,决策者不能肯定未来将出现哪种状态,但能确定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简答构成一个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
(1)存在着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2)存在着两个或两上以上随机的自然状态;
(3)存在着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
(4)可求得各方案在各状态下的决策矩阵。
简答构造目标准则体系应注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子目标要反映所有因素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影响,重视决策问题和各环境因素的层次性与相关性、反映社会经济系统主体骨架的内涵特性;
(2)可比性原则,各子目标的分解和设计既要济意不同社会经济系统的横向比较,又要注意不同社会经济系统的横向比较,又要注意同一系统的纵向动态分析;
(3)可操作性原则,各评价子目标设计要含义明确,计算简便,与现行统计指标口径一致,便于采集数据。
简答多阶段决策过程的特点。
(1)决策者需要作出时间上有先后之别的多次决策;
(2)前一次决策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后一次决策,后一次决策的状态取决于前一次决策的结果;
(3)决策者关心的是多次决策的总结果,而不是各次决策的即时后果。
简答多阶段决策分析的步骤。
(1)根据具体问题适当划分阶段;
(2)确定各阶段的状态变量,寻找各阶段这间的联系;
(3)由后到前用逆序归纳法进行决策分析。
简答综合决策的必要性。
(1)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问题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数量性指标。
(2)只有在对决策问题的内在规律性及其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大量透彻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3)现实的问题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我们所得到的模型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管理者按照较系统化的过程解决问题,简答系统化过程的步骤。
(1)定义问题(需处理某问题的决策情形);
(2)将问题分为标准的类型;
(3)构造描述现实世界问题的数学模型;
(4)求出并评价模型化问题的解;
(5)推荐和选择问题的解。
简答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
是概念描述、关联分析、分类和预测、聚类、偏差检测、时序模式分析。
简答信息值的增加与哪些因素有关。
(1)格式、语言和满足用户愿望的详细程度;
(2)获取方便性和使用权的增加;
(3)从获取到使用的时间。
简答人工智能的基本内容。
(1)知识获取;
(2)知识的表示与组织;
(3)启发式方法和知识推理;
(4)符号处理。
简答专家系统的基本思想。
是简明的,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专家的知识转换并存储到计算机中,模仿专家进行知识推理和提建议,达到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答认知科学的主要类型。
(1)认知的信息的处理过程;
(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
(3)认知是问题求解;
(4)认知是思维;
(5)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
简答DSS的数据库子系统应具有的能力。
(1)具有从多种数据源提取数据的能力;
(2)具有迅速、方便地增加和删除数据的能力;
(3)具有利用用户的语言描绘数据逻辑结构的能力;
(4)具有管理广泛数据的能力。
简答模型库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1)具有快速的方便地建立新模型的能力;
(2)具有存取和集成模型“建造块”的能力;
(3)具有支持各层用户广泛地利用模型进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通过数据库以适当的联结方法,使模型相关联的能力;
(5)具有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的功能管理模型的能力。
简答对话子系统应具备的能力。
(1)处理不同类型对话方式的能力。
(2)利用多种输入设备以提高接纳使用者动作的能力。
(3)对使用者知识基础提供灵活支持的能力。
简答Bonczek三系统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1)突出了问题处理系统的重要性。
在设计和开发决策支持系统时,应该重点考虑决策问题的处理。
(1)明确了语言系统在人机交互中的作用。
人机交互式是要通过语言系统来完成的。
决策问题的形式化也要能够用语言系统来描述。
(3)统一了知识的看法。
将数据、模型、规则看成是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缺点:
(1)忽略了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开发决策支持系统是不利的。
(2)不适合与其他系统相区别。
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对专家系统的区别都不明显。
简答相比于其他结构,六系统结构体系的三个特点。
(1)用户成为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2)“决策资源系统”取代“知识系统”。
(3)突出协作系统。
简答IDSS中DSS和ES是如何结合的。
(1)DSS和ES的总体结合。
由集成系统把DSS和ES有机结合起来(即将两者一体化)。
(2)KB和MB的结合。
模型库中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模型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即过程性知识,加入到知识推理过程中去。
(3)DB和动态DB的结合。
DSS中的DB可以看成是相对静止的数据库,它为ES中的动态数据库提供初始数据,ES推理结束后,动态DE中的结果再送回到DSS中的DB中去。
简答协作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应具有的特征。
(1)支持决策群组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支持信息共享;
(3)支持群组中人的合作(不同群组之间)与协调(群组内部);
(4)支持群体决策任务的求解。
简答为什么说DSS的第一级灵活性是面向用户的。
第1级的灵活性是指提供最终用户的灵活性,称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用户可以使用DSS提供的多种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决策的各个阶段中,用户面对的决策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问题空间,而用户可能解决的问题则是这个空间中的一子集。
对于问题的求解,就是在这个子空间中搜索的一个过程。
DSS正是给用户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用户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找到对应的专用DSS(问题发现、设计、选择),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代替方案。
简答为什么DSS的灵活性是面向用户或系统开发者。
第2级灵活性是指在使用F1还不能生效的情况下,DSS所提供的修正某个特定的DSS的能力。
这种灵活性可以称为修改配置的灵活性。
F2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系统所提供的ROMC功能来实现。
例如,在解决商场定位问题时,可能需要某一地区的人口、收入等数据的图形表示,并且对这个图形业的某种操作可能是一个应用这个专用DSS不可缺少的功能。
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前端修改功能使得这种需求容易实现。
这种灵活性使系统可以对应某些变化了的问题,或者是一类新问题的集合。
这种灵活性面向用户或系统开发者。
简答为什么DSS的灵活性是系统开发人员所需要的。
第3级灵活性是指当完全不同的特定DSS的要求产生时,系统能够通过对DSS的基本成分的变更,使得新的专用DSS的产生。
这种灵活性也称为适配的灵活性。
例如,对于模型库中某一类模型的增加,使得过去难以用DSS生成器来实现的某种决策支持系统成为现实。
系统可以被修改并装接到其他不同类型的专用DSS系统上去。
这种灵活性是系统开发人员所需要的。
简答为什么DSS的灵活性是软件技术人员所需要的。
如果DSS的基础技术的某些基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必然影响到在其之上的系统的能力,这可以看作是第4级灵活性,即包容的灵活性。
例如,开发工具的变化和进步使得DSS生成器的能力大大增长,从页使得现在的技术能力和速度、效率大为提高。
F4对于DSS生成器的意义的给予它吸收和同化新技术的能力。
这一种灵活性要求系统具有快速修正它的底层工具软件或DSS生成器的能力。
简答DSS的开发方法。
生命周期法、快速开发法、最终用户开发法、适应性设计方法、完全DSS开发法以及面向对象开发法。
简答从环境角度分析的决策策略有哪些。
(1)在系统开发初期就着手建立和改善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应用环境。
(2)采有“速成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边开发、边应用。
(3)DSS的开发工作同软科学研究密切结合。
从具体开发工具与层次上说,开发策略有哪些?
(1)直接使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如C、PASCAL、汇编等)编写相应的DSS模块。
(2)采用第4代语言开发相应的DSS模块。
(3)采用DSS集成开发工具(也称为生成器或生成机)生成决策支持系统。
(4)采用专门领域的DSS生成器生成专门领域内特定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
(5)应用Case方法开发DSS。
(6)综合使用以上多种方法开发更为复杂的DSS。
简答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系统规划阶段;
(2)系统分析(又称为需求分析)阶段;
(3)系统设计阶段;
(4)系统实施阶段;
(5)系统的操作和维护阶段;
(6)系统的评价与控制阶段。
简答快速开发法的前提条件。
开发者已经了解用户的问题,有明确的开发目标,知道用开发出来的系统做什么工作,能解决哪些困难的问题,以及这个系统有哪些功能上的局限性,需要用户做什么。
同时他们对于解决这类问题的开发工具以及数学模型等也必须很熟悉。
简答阶段DSS的开发过程。
阶段1:
规划;
需求估计和问题诊断,定义DSS的目标和对象。
阶段2:
调研;
识别出与用户需求相关联的可行的开发方法。
阶段3:
系统分析和概念设计;
决定最适当的开发方法和实施DSS所需要的特定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组织资源等。
阶段4:
设计;
决定系统的详细规格,包括系统组成成分、结构、特征等。
阶段5:
构造;
上述设计的技术实现,通过测试不断完善。
阶段6:
实施;
测试:
收集系统输出的数据,与设计规格相比较。
评价:
评价系统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应包括技术和组织两方面。
评价一个DSS是特别困难的,因为DSS是不断变化或扩张的。
因此,对DSS没有一个完整定义的评价标准。
该过程是一个周期性的、需要不断进行的过程。
培训:
对用户特别是作业层用户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和维护系统。
阶段7:
维护和文档化;
对系统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和用户群提供支持,编写相应的文档。
阶段8:
适应和改善;
重复上述步骤,在用户提出新的需求进进行修正。
简答最终用户直接开发DSS的优点。
(1)用户不必请专门的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完全自行开发、自己使用,没有泄密的问题。
(2)如果用户可以直接开发系统,他们的信息需求通常能正确地反映在系统中,而一些因为沟通产生的误解等问题就自然消解了。
(3)自行开发成本较低。
简答用户直接开发DSS的风险和问题。
(1)因为最终用户不是信息技术专家,对DSS生成器和开发过程不甚了解。
(2)用户开发的DSS通常是使用自己熟悉的工具来进行的。
简答适应性开发方法。
(1)应当从明确一个子问题开始。
(2)开发一个小型的,但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帮助的系统。
(3)开始反复设计,对该系统不断进行扩张和修正。
(4)不断评价系统。
简答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开发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构成成分。
用户、开发者和DSS系统。
用户是有分析或解决特定问题需要的管理者或其他个人。
有时用户也可能是中介,因为最终用户可能需要助理作为他的代理。
开发者承担特定DSS系统的开发,他们可能是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必须具有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性知识,同时要善于和用户或者和中介沟通。
DSS系统是用户使用的特定硬件或软件系统,可以由DSS生成器或DSS工具来生成。
DSS生成器具有通过某种语言来进行报告生成、图形、询问、模型语言功能。
简答完全DSS开发法。
完全开发意味着先开发一个具有相当功能的DSS生成系统,然后用它再开发专用DSS,这种开发通常需要较长时期和具有许多基本工具的集成化系统。
开发这种系统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这就带来了在技术上落后的风险问题。
完全开发是一种理想化的开发方法。
简答面向对象开发法。
(1)面向对象的分析;
(2)面向对象的设计;
(3)面向对象的编程;
(4)面向对象程序的调试;
(5)面向对象的维护。
简答四要素法和适应性设计法的关系。
四要素法和适应性设主地法也有紧密的关系。
专用DSS的反复设计就是一个对该系统的某些ROMC功能的反复追加和删除的过程。
从用户的角度看DSS,其功能主要在于帮助决策者将他们面对的问题或者决策情况概念化,以及将他们的想法传递给别人,这就是“表达方式”的作用。
简答系统分析与概念设计。
该阶段需确定最适宜的开发方法和系统实现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技术、财务和组织的资源,在概念设计以后,进行可行性分析。
在阶段划分上,可将问题规划、调查、概念设计都纳入系统分析中,即把系统设主地前的工作都看作系统分析的一部分。
在系统分中还需要对整个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它的来龙去脉,它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建立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如果要建立新系统,还要提出总的设想、途径和措施。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简答DSS初步设计。
DSS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问题分解和问题综合。
对于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总目标比较大,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并进行功能分析。
在系统分解的同时,对各子问题之意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处理顺序进行问题综合设计。
对各子问题要进行模型设计,首先要考虑是建立新模型还是选用已懚的模型。
对于某些新问题,在选用现有的已忧功的模型都不能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就要重新建立新模型。
建立新的模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简答DSS详细设计。
DSS详细设计阶段是对各子问题的详细设计,包括对数据的详细设计和对模型的详细设计,问题综合的说细设计需要对DSS总体流程进行说细设计。
简答系统实施。
由于DSS的开发具有循环、迭代和累接的特点,广义地讲,系统实现包括系统开发的所有阶段。
系统实现阶段包括下列任务:
测试、评价、演示、说明、训练和配置,其中有些任务可同时进行。
1.测试。
收集系统输出的数据,并与设计说明进行比较。
2.评价。
评价实现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因为系统在不断地修改或扩展,所以没有确切定义的完成日期或用于比较的标准,且测试和评价通常会引起设计和构造的变化,过程需周期性地反复几次。
因此,对DSS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
3.演示。
为用户演示完整的系统功能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会使用户学会如何维护系统。
5.训练。
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训练用户操作,并训练用户学会如何维护系统。
6.配置。
配置完整的运行系统,供所有的用户使用。
简答DSS的实现策略。
(1)将项目分解为可管理的部分;
(2)使解决方案简单元格(3)开发满意的支持库;
(4)满足用户的需要和使系统制度化。
简答计算机在开发工具层次或应用系统层次的系统集成。
计算机在开发工具层次或应用系统层次时进行系统集成,一般有两类集成,即功能集成和物理集成。
功能集成意味着由单一的系统提供不同的支持功能。
例如,使用电子邮件、使用表格软件、与外部数据库通信、创建图形表示方式以及存储和操纵数据,所有这些能在同一个工作站上完成。
用户通过统一的接口中,可以获取和使用适当的功能软件,并且可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
物理集成包含完成功能集成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和通信功能的集成,软件集成很大程度上由硬件集成所决定。
简答一个开发系统需要提供的三个使用接口。
(1)开发者接口;
(2)用户接口;
(3)系统接口。
为什么说数据是集成的?
原有数据库系统记录的是每一项业务处理的流水账,这些数据不适合于分析处理。
(2)数据仓库每一个主题所对应的源数据在源分散数据库中有许多重复或不一致之处,必须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全局统一的定义,消除不一致和错误之处,以保证数据的质量。
(3)源据加载到数据仓库后,还要根据决策分析的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概括、聚集处理。
与关系数据库比较,数据仓库的特点。
(1)系统方面的特点;
(2)系统的查询支持;
(3)数据组织模式。
简答数据仓库的三层结构。
(1)底层是数据仓库服务器,它几乎总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系统。
(2)中间层是OLAP服务器。
(3)顶层是客户,它包括查询和报表工具、分析工具和/或数据挖掘工具。
数据仓库的数据组织形式。
(1)简单堆积文件;
(2)定期综合文件;
(3)连续文件。
简答数据仓库的数据追加。
数据的组织结构和数据的组织形式解决的是数据仓库数据的存储问题,解决的是数据仓库初始数据加载后,如合再向数据仓库输入数据的问题。
简答数据仓库的数据清理。
(1)数据从操作型环境进入分析型环境;
(2)数据从细节数据逐渐转换为综合数据;
(3)数据从高速磁盘中转移到低速存储介质上;
(4)数据失去实际意义,最终被清除。
简答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是数据仓库模型设计的首要工作,它描述的是从客观世界到主观认识的映射,为整个系统提供统一的概念视图。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主题进行组织的,简答主题选择的原则。
(1)优先实施管理者目前最迫切需求,最关心的主题;
(2)优先选择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效益的决策主题;
(3)推后实施业务逻辑准备不充分的主题;
(4)推后考虑实现技术难度大,可实现性较低,投资风险大的主题。
简答E-R图的组成。
在E-R图中,长方形表示实体,在数据仓库中就表示主题,在框内写上主题名;
椭圆形表示主题的属性,用无向边把主题与其属性连接起来;
用有向边表示主题之间的联系:
单向边表示一对多的关系,双向边表示多对多的关系,无向边表示一对一的关系。
简答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问题的陈述,然后根据问题陈述提取出系统存在的类,经过类的筛选后,可以得到系统中需要的类集合。
之后使用继承,包容,关联关系来描述类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类所包含的属性和动作。
选择类的过程和确定类间关系的过程需要反复进行。
简答类的内容。
类是对某种类型事物的抽象,它将这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操作特征和储存特征)集中起来,以说明这类事物的能力和性质。
简答进行逻辑模型设计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1)分析主题,确定当前要装载的主题;
(2)确定数据粒度的选择;
(3)确定数据分割策略;
(4)增加导出字段;
(5)定义关系模式;
(6)定义记录系统等。
简答确定数据分割策略。
分割是数据仓库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逻辑上是统一整体的数据分割成较小的,可以独立管理的物理单元进行储存,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分割后的数据单元称为分片。
分割可以按时间,地区,业务类型等多标准来进行,也就是说,将同一时间,同一地段,同一地域或同一业务类型的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在物理位置上也紧凑的存放在一起。
不同的应用常常采用不同的标准,多数情况下,数据分割采用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标准的组合。
因为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如果只按一种标准来分割数据,分割后的数据量仍然可能很大,所以经常可以将多个标准组合使用。
简答定义记录系统。
数据仓库通常在原有业务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记录系统的定义是指明数据仓库中关系表各个字段来源于哪个业务数据库的那张表的哪个字段。
简答数据仓库的需求分析。
由于数据仓库的需求非常模糊,因此,数据仓库的设计将需求的分析过程贯穿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
数据仓库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项任务都是由需求决定的。
在设计阶段进行的每一个决策,无论是数据设计,体系结构的设计,基本结构配置或者是信息传递方法的安排都完全受到需求的影响,所以必须认真进行需求分析。
简答数据仓库需求定义文档提纲的内容。
(1)绪论。
阐述项目的目的和范围,包括主要的项目论证,提供文档内容的概要。
(2)总体需求描述。
描述源系统,大体阐述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决策 支持系统 答题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