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第十九讲呼吸重症监护室的管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9126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76KB
临床医学第十九讲呼吸重症监护室的管理Word下载.docx
《临床医学第十九讲呼吸重症监护室的管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第十九讲呼吸重症监护室的管理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危及生命的顽固性或张力性气胸病人
7、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伴多脏器功能障碍病人
8、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伴休克病人
9、急性肺血管疾患致右心功能障碍的病人
而下列情况不属于RICU的收治标准
1、无急性症状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康复治疗
3、脑死亡病人
4、急性传染病病人
5、无治疗价值或放弃抢救病人
(二)、危重病人的收治途径:
RICU的病人来源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呼吸科病房的危重病人转入,二是由急诊科转入,三是由非呼吸科病房的其他临床科室转入,四是经RICU医生会诊后由外院转入。
呼吸科病房急诊入院其他临床科室外院
RICU
呼吸科病房其他临床科室
出院
(三)、RICU的组织形式及功能
RICU是临床医疗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在这样特殊的场所对危重病人进行强化医疗的需要。
通过将高水平的监护与各种检查技术结合于床旁,连续监测,了解病人出现的各种危及生命的异常情况,指导治疗,并为治疗效果的判断提供依据。
一)、RICU包括下面三个主体部分
1、训练有素的呼吸专科医生和护士,具有全面、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能对病人进行呼吸监护和实施各种呼吸支持,24小时随时应召且善于随时配合抢救。
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呼吸治疗师能熟练地负责氧疗、呼吸机的使用和维护、胸部理疗及雾化治疗。
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随时保养和维修RICU内使用的各种监护、治疗仪器。
2、先进的监测系统和技术,能进行动态、连续的监护,并及时反馈治疗效果。
3、应用各种支持技术,如机械通气、理疗、雾化、营养支持、呼吸肌锻炼等进行长时间的支持,为治疗原发疾病争得时间。
二)、RICU的基本功能
1、通过严密监护,对危重病人各器官系统,特别是呼吸系统功能作出全面的动态观察,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2、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评价、发展和完善现有的治疗理论和技术,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
3、针对临床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寻找危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探讨新的监护和治疗技术。
4、检验RICU护理理论,完善呼吸专业危重病人的护理心理学。
5、作为临床呼吸专业危重病人强化医疗的培训及教学基地。
(四)、RICU的设置及建设
一)、RICU的设置
RICU的设置应综合考虑
(1)与呼吸科、胸外科病房相毗邻;
(2)交通方便,便于收治危重病人及进行RICU内不能开展的辅助检查;
(3)环境安静,减少病人受周围环境的干扰;
(4)RICU内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的供应量;
(5)与RICU相关的附属服务人员的供应;
(6)计算机及网络配置情况。
二)、RICU的室内布局
基本内容:
1、中央化系统
(1)中央监护台:
要求与每个危重病人床旁的监护仪器连接。
(2)中心供氧:
要求每个监护床头有2套供氧装置,一套供鼻导管吸氧用,另一套供机械通气时呼吸机用氧。
(3)中心负压装置:
要求每个监护床旁有2套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A.供吸痰用B.用于某些顽固性气胸病人持续性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
(4)充分满足监护、治疗需要的电气装置
(5)中央空调
(6)中央空气过滤、净化装置
(7)中央换气装置
2、附属空间
(1)无菌配药室:
专门用于静脉药物或静脉营养药物的配制。
(2)特殊治疗室:
实施部分治疗操作及放置血流动力学监护导管等。
(3)监护、抢救用仪器储藏室
(4)医护人员值班室
(5)医护办公室
(6)家属接待室
(7)更衣室
(8)消毒室
3、RICU病房结构
RICU室内布局可为长方形、方形、圆形及半圆形,其原则为
(1)监护、抢救方便;
(2)单位病床面积较大(10~20m2),防止或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3)中央监护台至每个监护床等距离;
(4)监护病房与辅助空间比例以1:
1为佳。
如监护床位总数达15张以上,可考虑分成2个或2个以上的监护病房。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临床使用及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大量增加,严重肺部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株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为了防止或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现主张将大房间分隔为数个房间,有利于各种感染的控制。
三)、床位设置
床位设置应考虑以下情况
(1)医院总的住院床位数及呼吸科的床位数
(2)RICU病人的来源情况
(3)发病季节时RICU病人高峰数量
国外ICU病床数约为病床总数的3~25%不等,一般推荐RICU的床位数为呼吸科病床数的8~10%,其平均使用率维持在60%左右较为合适。
为适应病情相对稳定或需长期机械通气病例的需要,减少医疗费用和侵入性医疗技术的应用,可考虑附设监护和治疗强度相对较弱,并优先采用无创性医疗手段的中间型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IntermediateIntensiveCareUnit,RIICU)。
四)、RICU设置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1)、RICU病人的每天出入量
(2)、病人亲属探视人数
(3)、药物的供应、储存和分发
(4)、RICU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
(5)、病人进出RICU的流量
(五)、RICU的人员组成
包括各级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及其他辅助服务人员。
其中医生和护士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医生:
床位=1.5~2:
1
护士:
床位=2~3:
第二节、呼吸监护室开展的项目
一、设备和监护内容
(一)、临床常规监护内容
(1)神志变化、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和脉搏;
(2)体温监测:
可反映病情的缓解或恶化
(3)口唇、肢端甲床粘膜有无发绀
(4)颈静脉有无怒张、下肢有无浮肿
(5)血压、尿量及末梢循环
(6)痰量、颜色、气味
(7)肺部体征变化
(8)心音、心律
(二)、心血管功能的监测
1、心脏电活动监测:
常采用床旁心电监测或床旁24小时心电图等,了解心率、心律及是否发生心律失常。
2、循环功能监测:
(1)、心率:
正常人心率为60-100次/分钟,心率能灵敏地反映各脏器出现的病理生理情况,如感染、发热、缺氧、抽搐、机械通气过程中人机不配,病人烦躁,心功能及血压、血容量的异常等。
(2)、动脉血压:
心输出量、机体的循环血容量、周围血管张力、血管壁弹性和血液粘滞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可使用无创性的袖带式血压计或有创性的动脉导管测量。
(3)、中心静脉压:
由静脉毛细血管压、右心室充盈压、静脉收缩压和张力以及静脉内壁压(静脉内血容量)等组成,能反映右室前负荷,其高低与血管内容量、静脉壁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
临床上常用于休克的鉴别,脱水、输液时容量的控制,以及心功能的判断。
(4)、血流动力学监测:
常采用床旁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插入法,测量肺小动脉嵌契压(PAWP)和肺动脉压。
采用热或冷稀释法测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
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判断心功能与前、后负荷的关系,指导危重病的抢救。
(三)、呼吸功能监测
1.机械通气病人的监护
(1)临床观察
A神志、瞳孔。
对光反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
B皮肤颜色和温度、出汗及浅表静脉充盈等
C喉部有无漏气声,胸部活动度和对称性,两肺呼吸音强度。
如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相对抗,应立即手法加压呼吸并检查有无管道漏气、痰液阻塞,呼吸机通气量是否足够,病人是否在咳嗽或翻身。
如经相应处理效果仍不满意者,可给安定或吗啡镇静。
D如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现血压降低,应注意区分为血容量不足或正压通气影响循环系统;
如为血容量不足可适量补充晶体及胶体溶液;
如为机械通气所致,可适当降低潮气量、吸气时间或PEEP,使吸气压相应降低,必要时联合补充晶体及胶体溶液和(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E腹部胀气情况:
严重者可外敷芒硝或口服消胀片,并注意除外低钾血症和严重的低钠血症。
(2).呼吸机及其管道连接
A检查鼻(面)罩是否紧贴病人面部,经鼻(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套管的位置和深度。
B注意呼吸机送气声,估计频率和吸、呼时间比。
C记录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充气量。
D检查呼吸机、空气压缩泵、瓶装氧气及中心供氧情况。
E注意呼吸机通气模式、工作参数的设置及报警的设置(高、低压报警,高、低通气量报警,呼吸机不工作报警及窒息报警)。
F呼吸机部分重要指标的监测(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呼气压等)。
2.血气监测指标
1)、动脉血气分析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可了解pH、PaO2、SaO2、PaCO2、HCO3-、BE等重要指标,进而了解机体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常通过有创性的动脉穿刺或动脉置管获取,SaO2亦可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但高氧分压时测定不准确,局部血流灌注不良时测定值偏低,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黄疸时也影响结果。
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测定
当对危重病人应用Swan-Ganz导管测量血流动力学状态时,直接取右心或肺动脉的血样测定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用于监测组织供氧情况和心肺功能状态及组织氧合功能。
3)、氧气交换效率
反映氧气交换效率的指标有:
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比值(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比值(PaO2/PAO2)、肺内分流量/心输出量比值(Qs/QT)、及死腔通气/潮气量比值(VD/VT)。
4)、呼出气二氧化碳的监测
使用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连续监测呼出气二氧化碳(PECO2)浓度或压力,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意义,可通过PECO2的测定调整机械通气的工作参数,减少有创性的动脉血气分析,且可测量二氧化碳产生量及VD/VT。
3、肺功能监测
1)、肺功能指标的测定
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肺活量(FEV1)。
2)、呼吸力学的监测
呼吸力学监测,主要从力学的观点对呼吸运动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机体的呼吸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气道压力、顺应性、气道阻力、呼吸中枢功能及呼吸肌功能。
A、气道压力:
最大吸气峰压、吸气末压力、呼气末正压等。
B、肺顺应性
C、气道阻力
D、呼吸中枢功能(P0.1)
E、呼吸肌功能:
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
4、呼吸形式的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呼吸频率和节律、胸腹运动情况、呼吸道通畅情况。
(四)、临床实验室常规的检查内容
(1)血常规、红细胞压积
(2)尿量、尿蛋白
(3)大便潜血试验、大便找虫卵
(4)痰找病理细胞、痰找真菌、痰抗酸杆菌染色
(5)痰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6)肝、肾功能、电解质
(7)心电图改变
(8)胸部影像学改变
第三节、呼吸监护室的管理
RICU的管理一方面需要进行正规严格的专业轮训和实践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和加强监护设备、空间和人力资源的效益,通过合理的配置与协调,处理好RICU与普通呼吸科间、RICU与其他临床科室间的关系,保证这些昂贵的氧疗资源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一、RICU的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RICU内的病人大部分肺功能低下,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病情突然加重,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病情易发生突变:
危重病人常常由于某一因素,病情可突然出现恶化,要求密切监护,积极处理。
3、病情危重,常涉及其他临床科室:
危重病人发生呼吸衰竭时,易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功能,需要RICU医护人员有全面、扎实的临床知识,需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密切配合。
4、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RICU内的病人病情危重、易变化,常常需要接受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监护,需要接受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气道雾化、气道湿化、营养支持等各种高水平的治疗,工作量大,要求RICU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
二、人员配备及其职责
(一)、人员配备
人员的配备应根据RICU的床位总数确定,如为一个监护单元(6~8张床),可配备正、副高级医师一名,主治医师一名,住院医师5~7名,护士长一名,呼吸治疗师1~2名,护士8~10名,公务员1~2名。
(二)、正、副高级医师资格和职责
1.正、副高级医师资格及要求
(1).经过严格训练,有长期大量的RICU实践经验,热心于RICU工作的呼吸科(内科)医师,应该有大量的时间从事RICU的抢救、管理、科教研及负责下级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2).负责RICU内医务工作的质量、安全管理及特别监护。
(3).熟知当代急症医学、重症监护医学及呼吸专业的发展并参加该领域的继续教育、科研及国内外学术活动。
(4).负责沟通与上级领导机关及重症监护医学等学术组织的联系。
2.正、副高级医师临床职责
每周全面查房1~2次,指挥重大抢救工作,并对治疗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新病人入院后2天内,全面查房(了解病史、查体、分析病情及提出诊疗计划)。
负责指导主治、住院医师的工作,负责抢救病人时的疑难技术的操作。
(三)、主治医师职责
负责RICU的日常临床工作。
每个工作日上午查房,了解每个病人的病情变化,提出诊治方岸,并随时将危重病人的病情向上级医师汇报。
新病人入院后当天,了解病史、查体,提出诊疗计划。
负责指导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
负责掌握气管插管、拔管的指征;
负责呼吸机的连接、工作参数的设定及调节;
负责沟通上级医师与住院医师的工作。
(四)、住院医师职责
具体负责病人的监护及治疗,并及时地处理病情及向上级医师汇报。
新病人入院后,立即采集病史、查体,提出初步诊治方案并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
上级医师充分前,准备胸片及有关材料,及时执行上级医师医嘱。
负责动脉血气、胸腔穿刺抽气(抽胸水)、留置胃管(导尿)等各项操作,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应用各种类型呼吸机。
负责湿化、雾化和氧疗等治疗工作。
(五)、护士长职责
(1)要求3年以上ICU临床护理经验
(2)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经验
(3)负责RICU的日常工作的管理
(4)负责护士临床监护和护理治疗的质量控制
(5)负责护士日常的专业学习及危重病人的护理查房
(6)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及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
三、医疗仪器
RICU内集中大量的技术性能较高的仪器和设备,为保证这些仪器、设备的良好工作和运转,有必要明确转人或专门小组管理这些仪器和设备,并及时处理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于自己难于解决的仪器故障,应及时与仪器生产厂家的维修人员取得联系,积极解决;
一般要求每周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并每天、每周统计仪器。
设备的需求、使用情况,了解使用前、使用后仪器工作是否良好,各种配件是否齐全,管道是否消毒,各种配件安装是否正确,以避免延误RICU病人的抢救。
RICU内各种监护、治疗仪器须由工程师或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测试,以保证呼吸机及其他各种监护、治疗仪器各部件的正常工作,保证病人进入RICU时呼吸机及其监护仪器能正常工作。
四、RICU管理方法:
1、抓好RICU人员的选配: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掌握RICU内医护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治疗技术,严格遵守RICU的各项规章制度;
原则上RICU的医生应以呼吸专科医生为主,具有全面的临床技能和呼吸专科技能,并保持RICU医生队伍的稳定性;
当然,亦接受从事涉及呼吸支持、呼吸抢救方面的专科医生(如急诊科、麻醉科医生)进入RICU工作。
由于RICU内涉及的病人危重,要求专科护理明显,RICU护士具有高水平的监护和护理,并保证护理队伍的长期稳定。
2、严密组织危重病人的抢救:
加强科室间的协调,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应具有能吃苦的精神,强调主任教授负责制。
3、重视危重病人的监护:
RICU病人病情危重,需要接受大量的气道管理、机械通气及各种呼吸支持,医务人员监护水平的高低,常常影响病人的整个治疗和预后。
4、重视病史的书写:
病史是记载病人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的重要数据来源,严格、及时的病史可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注意病史的保管。
5、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
建立RICU的管理制度,规范RICU医务人员的各项行动,指导病人的抢救。
五、医务人员的管理
1、制定、评价、修改与病人护理有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研究计划。
2、对原制定的各项标准、病人安全问题、工作模式及质量护理进行修改。
3、监测和评估病人的护理问题,应强调感染的控制、血制品、抗生素及各种创伤性检查所需的导管进行管理。
六、RICU内危重病人的感染问题:
(一)、危重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具有基础疾病:
RICU病人以老年人群为主,存在长期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易发生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
2、许多病人存在误吸的可能:
RICU病人病情较为严重,常嗜睡或昏迷,部分病人需要接受经鼻胃管营养支持,极易发生误吸,反复发生肺部感染。
3、大量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抗生素的作用极易诱发和发生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降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使危重病人极易发生感染。
4、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防御功能丧失;
长期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胃内容物的返流;
正压通气及使用呼气末正压的使用;
呼吸机导管及冷凝水的返流均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5、医院内交叉感染:
RICU内收治大量的危重病人,其中大部分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此时不注意空气的净化、通风及各种器械的消毒,更易增加病人发生医院内感染。
此外,研究发现RICU内医护人员的手是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RICU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控制
1、管理组织:
RICU医院内感染的控制离不开完善的管理组织,应在医院内感染监控中心的直接指导和协调下,组成由RICU医护人员及医院内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组成的小组
2、监控计划:
对RICU内日常的医院内感染防治工作进行评估,连续动态地监控危重病人肺部感染及RICU工作环境发生感染的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处理措施。
3、建立严格的RICU管理制度:
加强RICU的管理是预防院内感染分基本条件,要求RICU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如条件具备,可建立空气层流病房。
对医疗设备制定出严格的消毒措施,对RICU内工作人员加强医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制定措施,并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4、指导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依据致病微生物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各种标本的致病微生物药敏结果,提出合理使用各种抗生素。
七、预防和消毒隔离措施
1、切断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1)、消毒
RICU内的房间地板、桌椅及其他用具应当每日清洗2次,室内温度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40~50%,每日更换4次空气,以清除或减少飞沫核心携带的细菌。
同时还可采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或应用紫外灯、臭氧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2)、隔离
A.为防止传染力强的致病菌(结核菌、金葡菌、不动杆菌、阴沟杆菌及黄杆菌科细菌),特别是一些耐药菌(耐MRSA的金葡菌、产EBSL的大肠埃希氏菌及克雷白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第十九 呼吸 重症 监护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