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8812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53.28KB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一学校生活的解释,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对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解释和理解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一、要求掌握的概念: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
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先赋角色:
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学生重要他人:
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
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
它具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了解传统教师社会形象与现代教师社会形象的不同之处
三、能够正确理解教师社会地位这一概念,并了解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几个因素。
四、从教师权威的来源、合法性、权威的变化三个角度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威。
1、涂尔干强调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
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2、沃勒强调“个人权威:
与“制度权威”;
3、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教师权威四层面说:
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
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五、了解不同社会和不同学生年龄阶段教师权威的变化
1、从制度层面看:
教师的权威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从个人层面看,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六、了解教师角色冲突
十一、掌握学生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理解明星偶象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要求掌握的内容:
1.教育规范的概念、类型;
2.学校失范的理论解释;
3.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4.学校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5.社会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
6.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考核内容:
一、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财结。
二、教育规范:
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包括三层内容: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掌握三者在适用范围、约束力和强调重点上是不同之处。
了解教育规范的类型:
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了解教育规范的特点:
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和控制性。
三、失范行为
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四、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
“体质变态说”(了解)
2、心理学解释:
“心理缺陷”、“挫折侵犯说”(了解)
3、社会学解释(掌握):
“差异交往说”、“控制缺乏说”、“失范说”、“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理论”
其他理论(了解)
4、文化剥夺或社会处境不利的解释模式;
五、掌握学校中失范行为的类型:
依据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一切社会行为可分为四种理想类型:
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由此学校失范行为可分为:
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六、了解失范行为的主要形式
第一,根据违规行为的场所来规定:
课堂中的违规行为、课堂外的违规行为和学校外的违规行为;
第二根据违规行为的所有者进行分类,相对于教师的违规行为、相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相对师生双方的违规行为。
第三,根据青少年违规行为的程度分类:
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暴力行为。
七、掌握造成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直接社会原因:
1、帮派群体的影响
2、同伴之间的压力
3、传媒的影响
4、其他因素的作用
学校教育原因:
1、教学内容问题
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3、学校文化及评估标准的适应性问题
4、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
做到能对学生失范行为加以归因。
(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角度)
八、了解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九、掌握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策略与措施
1、理论方面:
对实际失范行为的控制和改造;
对失范行为的预防工作;
2、实践层面,动员全社会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控制。
3、加强对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范成本;
4、全社会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5、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
6、实施补差教育;
7、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第三编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一、课堂中的互动
(一)掌握课堂互动冲突处理技巧
给予注意
避免滥用权力
“中性力量”处理
二、课堂控制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
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二)、了解课堂控制的类型
三、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1、了解什么是学生问题行为?
按不同标准认定有:
心理学模型
标签理论
生理学理论
文化学因素
2、掌握学生问题行为成因
心理学:
性格、态度、动机、智力等
社会学:
家庭文化差异、同伴群体等
生理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发育不良等
学校教育规模、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掌握教师处理课堂问题技巧:
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
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尽量做到前后台行为的一致性
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行为
第六讲教育知识
掌握教育知识涉及三种内容:
显性知识:
学科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
隐性知识:
学校生活经历及非正式教育影响
生活经验:
交往活动中的日常生活经验
一、课程的分析模式
了解:
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和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
功能主义范式
解释论范式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结构主义范式
二、课程与社会控制
要求掌握: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
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
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的主体
三、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一)对隐性课程的早期研究(了解)
杜威:
“附带学习”(collaterallearning)
克伯屈“伴随学习”(simultaneouslearing):
1、正题学习、关联性学习、并行性学习
杰克逊、德里本:
学校不只提供正规的教学,还为学生提供成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行为准则。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掌握)
杰克逊认为由三个要素组成:
群体:
规则、规定和常规
表扬:
评价性群体的班级,与教师的价值取向一致
权力:
权力差异显著是班级最显著的特征。
四种社会规范决定了学校潜在课程的结构:
独立
成就
普遍性
特殊性
课堂中的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水量的各种经验。
(掌握)
第七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一、了解关于班级研究的不同观点:
(一)班级成员的界定
(二)班级组织的目标、结构
(三)掌握班级组织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
选择功能
个性功能
保护功能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系。
积极面: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幸免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
消极面:
容易导致班级成员间的小圈子,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展开。
四、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反抗行为;
从众行为;
时尚趋求行为;
嫉妒行为。
五、了解班集体的建设的意义
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
可以使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获得比较合理的对待,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特色,提高班级凝聚力,加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一、掌握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兼有各种社会组织的不同特性,又具有明显特点:
(一)、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
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带有强制性。
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是学校组织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是种功利性组织
对教师来说是种功利性组织,对学生来说具有功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对学生则是辅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具有普遍性,对学生不具有;
对教师价值具有双向性,对学生只有单向性。
三)学校对师生来说均为规范性组织
(四)学校组织还带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根据学校的运作过程看:
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
三、了解各种组织理论对学校管理的论述
科层制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权变理论
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按此进行;
设置职务系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
在等级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关;
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
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
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构成;
各子系统间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办界功能;
根据子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功能。
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组织的总目标要受到其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和牵制;
组织的效率了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于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
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信息的变化;
对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科学管理与学校
目标管理法:
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
1、目标的设定,具体可行,形成目标链;
2、过程管理,采用管理控制技巧使员工完成各自的任务;
3、考核绩效,对照既定的目标考评效果。
人际管理与学校
出于对人性的某种假设而采用不同的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措施——X、Y理论
X理论代表传统的指挥和控制观点,其假设为:
人类具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或惩罚
的手段侃侃他们进行工作;
人们有一种逃避责任的倾向。
宁愿接受指挥,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Y理论
工作是人类的天性
人们能对从事的工作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因而对控制和惩罚并非是唯一的管理方法;
人们的工作报酬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满足;
一般的人在恰当的条件下会追求责任;
现代社会多数人的智慧只能得到部分发挥。
(掌握)Z理论
人性是复杂的,组织管理应因人因地而宜地进行,其假设是:
个人加入组织的动机和需要是十分多样的,主要是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同的人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需要;
当组织、个人、职业达到最佳配合时,自我实现感能最大程度地被满足;
不存在任何适用一切的管理措施,组织管理因人因地而宜。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掌握制度的含义:
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理解有三层含义:
1、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制度;
2、社会具体制度;
3、社会规范、规则意义
二、掌握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三、社会变迁的含义:
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四、理解社会变迁内容与教育变迁内容之间的关系,社会变迁类型与教育变迁内容之间的关系。
特别掌握体制转型、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的关系。
体制转型的三种情况:
1、旧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新体制取代不了旧体制;
2、旧体制虽已在形式上打破,但新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旧体制的实际运行;
3、旧体制在形式上已完全打破,新体制也已完全建立,但新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旧体制的影响还存在。
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对教育系统中的成员有着深厚影响,导致学校成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失范行为”:
1、社会体制转型能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2、社会体制转型也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3、社会体制转型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4、社会体制转型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
观念转型是社会转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基本前提和精神动力。
观念转型涉及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不同新观念或不同旧观念之间的冲突。
表现在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关系没有理顺:
价值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并存以及不良社会风气。
观念转型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巨大。
教育在本质上是个履行观念的过程,首先依赖于改造教育观念。
观念转变可直接或间接诱发教育失范:
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失范。
在现阶段观念转型所致最标本的教育失范是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过于膨胀,以自身利益取向为准则。
从而使教育者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社会代表者的资格。
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了解经济结构的含义:
可以指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可以指国民经济结构,即从各个角度考察的社会生产和现生产的构成类型。
掌握经济结构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教育制度中的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功能的影响。
经济结构对教育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了解不同经济类型下的教育结构特征。
了解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
计划经济时代教育低产教育浪费问题、专业结构的偏差、毕业生不适应市场需求、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二、了解政治结构的含义:
是指国家政权中的权力分配及其动作模式。
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基本制度,直接受制于政治的控制和制约。
了解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三、掌握人口的的概念:
人口是在一定地域和时间的人的群体。
人口与教育相互影响的模示:
人口影响教育
教育影响人口
掌握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一、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实质
二、了解社会问题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能分析社会问题对教育的影响
理解教育问题反作用于社会问题的两重性
三、教育问题的含义
1、了解广义教育问题含义;
2、掌握狭义的教育问题含义
3、了解教育问题的特征:
普遍性、变异性、历史性、反复性、多元性、潜伏性。
四、理解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
社会稳定时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社会剧变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
(三)伴生性教育问题
(四)失范性教育问题
(五)过程性教育问题
(六)失误性教育问题
五、教育不平等问题
(一)了解教育机会均等内容:
入学机会均等;
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机会等;
获得知识和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
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机会均等;
国际范围内教育资源、学业成功等方面的均等。
(二)了解教育平等的含义
1、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教育平等含义四个重点:
人即目的;
教育权利平等;
机会均等;
差别性对待原则。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
2、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原因
教育系统外部原因:
城乡经济差别
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别。
教育系统内部原因:
制度化教育;
应试化教育;
教育指导思想问题;
学业成败标准。
3、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的概念。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课题:
教育制度的合理性问题;
教育制度的公正性问题;
教育平等问题的研究;
4、学习压力问题
了解学习压力的概念、现状、学习压力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分流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
家长的过高期望
5、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
观念变革
综合治理
系统变革
第十七讲教育制度的功能
一、教育制度的功能
•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整合功能与限制功能;
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
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1、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
形成阶段;
成熟阶段;
形式主义阶段;
瓦解阶段。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的概念
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地为,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这种现象称之为“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原因;
教育制度优劣判断标准
教育制度的创新
•面临的问题:
教育制度的改革如何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理论的系统应用;
与教育系统内外部结构的协调
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教育观念变革。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社会化理论
分配理论
重点掌握合法化理论
教育合法化效果
教育合法化效果的四种类型
•教育作为
•知识理论
•人事理论
教育合法化的理论假设
1、把教育体系作为某一英才的培养基地有助于建立并扩大其权威;
2、扩大英才教育体系造就和支持了更多的英才阶层,他们有权掌握更多的社会职务;
3、大众教育扩大了民族化
第十八讲教育与个体发展
•掌握概念:
1、社会化:
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了解社会化的生物学条件:
人类具有满足生物需要的本能;
有进行脑力劳力的条件;
人有较长的生物依赖期;
人为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2、握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大基本途径实现的。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是通过社会化的媒介其执行者对个体进行的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思维方式的过程。
3、掌握过分社会化与社会化失败的概念
过份社会化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提出的概念相当于社会过分整合,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
社会化失败意指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
了解儿童社会的几个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
3、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4、埃里史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十九讲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
(一)掌握影响社会流动五类因素;
(二)掌握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基本关系
1、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着个体角色与地位的获取途径;
2、社会流动方式的不同影响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使教育目标与内容发生变化;
3、社会流动的频率或数量也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4、社会用人制度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教育是影响个体流动的主要因素
学历和文凭成为升迁的主要标准;
个体的经济收入与个体受教育程度正相关;
社会声望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教育是影响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教育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
1、责任感教育
2、环境教育
3、人口教育
4、国际理解教育
5、新的价值观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社会学 期末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