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84501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05KB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文档格式.docx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
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
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
总的要求:
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
结尾:
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
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
大体分为:
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
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
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
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
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
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
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
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
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更为灵活了。
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
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
记住五句话。
敏于捕捉:
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
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
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
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
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
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
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
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
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
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
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
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精于构思:
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
他说没什么“名堂”。
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
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
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
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
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
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
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
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
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
现代新闻报道提倡:
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
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
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
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
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
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
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
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
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
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
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
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
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
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
文稿开头这样写道:
“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
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一起去看看。
”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
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
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
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
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
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
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
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
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
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
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
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
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
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
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
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
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
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
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
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
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
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
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
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
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
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
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
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
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
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
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
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
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
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
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
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
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
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
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
要让观众如临其境。
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
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
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
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
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
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
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
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
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
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
六忌形式重于内容;
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
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
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
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
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
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
八忌声画两张皮。
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
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
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
《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
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
《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
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
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
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
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
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
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
一般我们说:
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
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
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
注意:
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
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
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
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
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
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
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
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
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
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
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
正常快门速度为1/50。
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
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
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
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
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
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
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
一个是自动曝光;
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
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
50-500IX;
晴天室外:
300-2000IX;
电视台演播室:
2000IX。
5、景深:
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
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反之亦然。
焦距的长短:
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距离的远近:
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
6、白平衡:
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
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
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
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
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
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
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
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
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
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
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
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
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
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
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
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
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
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
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
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
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
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
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
中景:
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
(会议新闻也常用到。
近景:
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
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
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
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
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
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
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
按形态分:
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
按线形结构分:
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
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
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
)、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
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
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
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
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
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
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
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
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
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
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
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
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
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
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
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
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
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
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
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
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
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
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
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
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
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
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8、记者要练就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硬功夫。
强化抓拍意识,不放过稍纵即逝的镜头(如爆破作业)。
既要动手拍,更要用心想。
同时还要注意人、机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新闻稿 写作 电视新闻 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