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7722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64KB
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浙江加快部署。
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
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5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
吕祖善省长要求,明确重中之重,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规划的抓手、突破口和载体,将政府意图转化为企业行动。
11月10日,省委赵洪祝书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汇报会上要求,全省上下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进一步增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要注重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符合浙江经济发展特点,还要契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做到五个“有”和五个“结合”:
有创新平台、有龙头企业、有领军人才、有服务支撑、有研发基地;
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资本投入相结合、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与军地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加大宣传力度相结合。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区域集聚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二三三”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至2009年末,全市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8.8亿元,同比增长3.5%,比规上工业低6.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3%;
实现利税42.3亿元,同比增长8.5%;
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13.5%。
1、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实现规上产值114.8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合成原药及制剂、药用辅料等门类组成的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生物芯片、生物农(兽)药、药用辅料等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
相继建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近10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起步晚,发展快,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69家,实现规上产值125.3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52.44%。
蓄电池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优秀企业;
太阳能利用产业迅速崛起,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技术研发水平国内领先;
光热利用产业起点高,居民、工业应用逐步普及;
风电整机制造能力在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产品研发、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方面都已具一定规模,且风能资源较有优势,有利于推广风能应用产业。
3、先进装备产业。
“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88家,实现规上产值161.53亿元,其中成套整机类产值85亿元。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大批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
整机、成套设备和重大部件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
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
辛子精工、镭宝机械、巨人通力、中机南方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宽幅皮革机械,仓储搬运设备,分拣成套仓储设备,高速插秧机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功率汽车发电机、电梯及配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4、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水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利用、光热利用、污水处理、节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等领域走在全省前列,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服务方面开始逐步发展。
水处理设备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在全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中,两家企业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绝大部分水泥回转窑新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方面全国领先;
地温空调设备、蒸汽循环锅炉、新型垃圾焚烧锅炉、污泥处置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5、新材料产业。
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值一直位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首位。
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06家,实现规上产值153.13亿元。
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行业,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电磁线、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
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在建材产品更新换代、纺织产品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吴兴金属管道、南浔特种不锈钢和安吉竹精深加工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4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较快。
6、电子信息产业。
近年来经过培育和扶持,以光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
家,实现规上产值51.7亿元。
其中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专用材料在国内相对领先,功能晶体、声表器件、特种电磁线、石英制品、IC用锡球、专用接插件、IC测试夹具、特种电缆等电子信息用器件材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
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2.3%,工业增加值率为
%,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
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少,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2、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
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等,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3、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湖州缺少大院大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
尽管08年开始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但是每年引进的领军团队和人才还十分短缺。
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
%左右。
与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相比,湖州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4、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湖州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创业投资体系不完整、不完善。
湖州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有“闲钱”、有投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但普遍存在着“重短轻长”短期行为和“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缺少战略性投资决策和冒险精神。
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融资需要,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之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化解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市实际,抢抓重大机遇,明确发展方向,突破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三、重点产业领域取向
培育发展战略产业应把握发展规律,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升级规律,坚持全局性、长远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
要根据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选择不同的战略重点。
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现实产业基础,符合湖州经济发展实际,近期选择一些新技术领域、正处成长期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加大培育突破力度,发展成为今后的支柱产业;
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瞄准科技前沿、萌芽期的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我市各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交叉情况分析,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分散在各个国民经济行业中,且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水处理设备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
新能源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动力蓄电池归类于新能源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不快,体量较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其中LED归类于新能源;
新材料规上企业较多,规上产值较大,但种类纷繁,涉及新能源(硅基太阳能电池材料)、金属材料(漆包线)、建材(新型墙材)、特色纺织品(工业化纤)等多个行业领域,分类归属难以分清和统计;
且具有前沿技术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合金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材料等新领域几乎空白,不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根据国内外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分析我市各新兴产业内涵、显示产业基础和项目技术支撑等潜在优势,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最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为突出新兴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建议产业取向为:
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6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重点突破、布局发展两个层次推进,其中近期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形成“3+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格局。
四、培育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培育发展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湖州实际和潜在优势,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为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选资为突破口,以集聚发展为方向,深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集聚政策和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
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与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重点突破与统筹发展相结合。
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产业基础,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成长点比较明晰的产业领域,加大培育力度,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瞄准科技前沿,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其他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化研究,培育一批先导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引领与产业化相结合。
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集聚发展与龙头带动相结合。
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实现聚集集约化发展。
打造一批行业龙头骨企业,突出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链延伸、扩散配套,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领域
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到2015年三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力争建成1个千亿级产业和2个500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1.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
太阳能光伏及光热、新型动力电池、LED新光源、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
重点攻克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实现光伏并网发电;
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提升光热产业层次;
重点发展新型动力蓄电池(组)、磷酸铁锂等高性能电池(组)、燃料电池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开发大尺寸LED背光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
突破风能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集聚发展,探索风能发电;
积极引进和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推进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智能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培育目标:
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确保完成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培育5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
产业布局:
以湖州经济开发区康山工业区、东部新区、临沪工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及城南片区为重点区域;
重点规划和推进东部光伏电子特色产业园、长兴(开发区、城南)蓄电池产业集群、康山动力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至2015末力争建成2个200亿元以上、1个1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2.做强做优先进装备产业。
做强做优:
整机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引进扩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积极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重型装备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
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其中整机装备产值6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
以临港产业带、临沪工业区、杨家埠工业区、德清临杭产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域;
重点规划和推进临沪节能电梯制造产业园、电器(机)特色产业园、临港重装产业园、农用机械特色产业园、膜法水处理研发与应用试点基地、临杭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品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突破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技术、生物诊断试剂、新剂型药品、化学药物及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药物中间体等新医药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
加快推进中科院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南方)中心的建设,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
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00亿元以上,培育10家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建成省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医药产业基地。
以吴兴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清县、安吉县为主要区域;
重点推进南太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德清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安吉(健康)医药特色产业园建设,至2015年末,建成2个10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推进计划制订、资源配制、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
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实施倍增计划。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
制订实施《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突出重点领域,加大培育力度,实现重点突破。
市经委、财政、科技、国土、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负责,有效运作,合力推进。
各县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本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落实推进计划。
(三)加大财政支持。
建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和完善专项资金分配制度,强化资金分配的产业导向,实施非均衡的产业支持政策,整合现有的市涉工资金3000万元,市财政新增3000万元左右,设立五年总额3亿元(每年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四)实施税收优惠。
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市政府每两年认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
在认定期内,行业龙头企业享受高新企业政策,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享受地方留成部分);
建立年度税收超全市法定增幅以上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税收制度。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融合的跨区域兼并组织和战略合作,相关税费经批准予以减免。
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亏损可以向前或向后若干年进行结转,进行税收抵免。
(五)增加创新投入。
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和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水平。
市财政可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科技经费,鼓励进行探索性试验项目。
鼓励和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六)改革招商引资。
改革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加倍考核和奖励,一般类项目不考核不奖励。
各导县区和招商专业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主抓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努力在产业集群龙头带动项目、产业链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把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点。
(七)引进领军人才。
制订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南太湖精英计划”,建立国际性领军人力资源储备库,要充分利用毗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全面展开与沪杭的领军人才合作,以项目方式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够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领军型科研人才。
(八)创新融资环境。
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品种,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建设。
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市城投公司、交投公司、财政、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引导境内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湖拓展业务。
对符合条件、具有上市意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优先培育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上市公司。
(九)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市级各部门要在产业资本引导机制、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政府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再创新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十)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州市 战略性 新兴产业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