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高一语文下旬周考试题无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70658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07KB
内蒙古赤峰市高一语文下旬周考试题无答案.docx
《内蒙古赤峰市高一语文下旬周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高一语文下旬周考试题无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高一语文下旬周考试题无答案
内蒙古赤峰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5月下旬周考试题(无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
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
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
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
“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
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
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
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
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
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
“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
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
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这种思想刚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足于现实梦想的差异、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
文明交流的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
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就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
这些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的。
今天,中西方的沟通既是关乎未来的梦想的沟通,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沟通。
着眼于共同未来的应对。
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进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层面相互启发与借鉴。
“自视者不幸,自见者不明”,除了对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见,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的文明有着“路径依赖”,这注定了此类问题在同一文明内部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未来的新思维。
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决定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
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创新的动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饽”,只有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携手应对共同的未来!
(本文有删改)
1.关于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呈现出的文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个民族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
B.历史中不同民族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相对真理”的困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C.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
D.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文明的“路径依赖”,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方案。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才能创造本民族的灿烂文明。
B.在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曾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C.人类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开展深度合作。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B.“文化自我中心论”者的思想观点,遭到了“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C.人类历史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人类社会则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所构成的。
这些文明形态能够发展延续,主要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
D.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创新的动力,才能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防止“一条道走到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
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
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
历迁协领。
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
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
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
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
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
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
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
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
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
询之,则曰:
“先锋营驻,有所议。
”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
“敢留者,视此!
”军以次行。
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
“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
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
如国家何?
如关内生灵何?
”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
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
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
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
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
“是何足击?
请卷旗卓之为的。
”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已而玉林亦尔。
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
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
二年,军阜康。
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
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
调伊犁将军。
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
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
道肃州,病卒。
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
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规:
谋划
B.手刃六人以徇徇:
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远近:
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道肃州,病卒道:
道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
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
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5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指挥潇洒自如的神态。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3)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
自觉政绩不错。
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
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
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
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赤峰市 语文 下旬 考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