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6511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83.84KB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莫放桌子上。
”他拿起苹果放在老师茶杯上。
“‘苹果球’,这星期要奖你一面小红旗噢,好讲卫生。
”老师既不跟他妈叫他“足球”,也不拟他脸型叫他“苹果”,而是综合两者叫他“苹果球”。
“老师,我要看这个苹果生个苹果崽崽出来。
”原来上次带他去了一个蔬菜基地,蔬菜基地搞大棚蔬菜,他一知半解,说给植物根部水,上面给阳光饱暖,菜会生菜,根会生根,苹果下面给了水,会苹果生苹果。
越过窗子,一缕阳光射进窗来,正好打在苹果阳面。
水,阳光,还有那颗心,是会让这个苹果开花吧,结果吧。
一节课下来,老师收拾教具,往办公室走。
“苹果球”步子飞快跟着艾老师。
那双清澈的眼睛,搜索着那只苹果。
他不是来看苹果生苹果的,是看老师吃了苹果没。
看到那只苹果,在阳光下,鲜红鲜红,光亮光亮。
苹果球眼里亮晶晶,有水在漾动:
老师,您不吃我给您的苹果啊。
眼泪好像忍不住了。
老师忙说:
“老师会吃的,会吃的。
是第三节课的课间吧。
老师伏在案头批改作业,“苹果球”又来了,他来督促老师吃苹果的?
不是,他低了头,怯怯地说:
“老师,我肚子饿了”。
“饿了啊,这里有个苹果呢。
”“苹果球”也不讲客气,得了老师一声令,跳过来,拿起苹果:
“老师,您也要吃。
您不吃,我也不吃。
他的老师拿起苹果,轻轻咬了一口,然后把苹果递给“苹果球”。
“苹果球”大嚷:
“不,老师,您还得吃一口。
”老师又轻咬了小半口。
“苹果球”拿起苹果,呵呵,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嘁嘁喳喳,嘁嘁喳喳,核仁都咬了小半边,脸上红扑扑的,是那红艳艳的苹果色转了脸色去的吧。
爱人说,那苹果真是好品种,很甜很脆。
我能想象到,那苹果肯定格外甜,格外脆,那是一颗童心苹果。
阅读欣赏课上,老师推荐阅读小说《童心苹果》。
(1)请你结合语境补写第二段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
(2)对小说标题的赏析需要关注标题的含义、标题与小说内容的联系标题的艺术特点。
请你写一段文字赏析这篇小说的标题《童心苹果》。
写作提示:
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分析】本文写了“我”的爱人在学校教书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孩子们给艾老师送吃的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艾老师轻咬苹果是在守护童心,浓浓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表现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以“童心苹果”为题表现出纯真的童心在师爱的呵护下更加美丽纯洁。
【解答】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描摩,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大概推测出这个是一个前后相反的转折关系。
也可以看作是仿写题。
内容上相成对比。
第一空根据“她会把在校时光拉长,在家时日压短”可仿写为:
她无心有心把“时间”说成是“时日”;
第二空:
根据“家里时间是度日如年”可仿写为:
学校时间是无限风光(学校时间是白驹过隙);
第三空根据“到家里,整天所见的是皱皱的核桃脸”和题目“童心苹果”可仿写为:
随时见的是红红的苹果面。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赏析,同时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一方面考查能否准确体悟文字里的深层含义,另外就是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示例:
一个苹果,一颗童心;
一缕阳光,一份希望。
标题“童心苹果”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纯真的童心在师爱的呵护下更加美丽纯洁。
题目新颖别致,引发联想,激发读者兴趣。
故事中的小男生“苹果球”天真可爱,他相信老师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自己,期待老师吃他的苹果,肚子饿了去找老师,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苹果。
苹果是甜的,象征着幸福和快乐,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苹果,而守望他们的老师一定都是“暖暧的春光颜”,老师如初日暖阳,照耀着每一颗“苹果”,呵护着每一颗“童心”。
答案:
(1)她无心有心把“时间”说成是“时日”;
学校时间是无限风光;
(2)示例:
本文标题“童心苹果”表达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妙”在意蕴丰富,“童心苹果”既指苹果甜脆,又象征孩子们纯洁无邪的童心。
“生个苹果崽崽来”是“苹果球”童心烂漫,找老师分着吃苹果,更显他童真可爱;
标题“巧”在暗示文章主旨,孩子们给艾老师送吃的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艾老师轻咬苹果是在守护童心,浓浓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
“童心苹果”,纯真清甜,久久回荡心间。
【点评】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
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
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
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
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
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
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
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
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
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
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
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
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
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
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
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
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
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
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
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
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
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
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2)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3)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分析】本文回忆了16岁时父亲坐长途送“我”去县城上中学;
三年后,又坐长途车送“我”去济南读大学;
大学毕业后,母亲骑三轮车到村东头接“我”等。
表现了父亲宽容和读“我”深深的爱,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第⑧段中说“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发展。
故选:
D。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阅读第⑥段及上文第⑤段,可从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对父亲不够尊重,表现在自以为是;
“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还表现在“我”没有体谅父亲被儿子轻视后的痛苦,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宽容和谅解和父亲的苦心。
(3)本题考查段作用分析。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从“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可知,内容上作用是反映了母亲极少出远门,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甘心奉献吃苦的朴实品质。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结构的作用是为下文⑪第段“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⑫“我”给他们买电动三轮的事件作铺垫。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分析。
这个标题带有比喻义,需要解释。
再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春天”比喻美好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
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
深层含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的关爱呵护下,子女一路健康成长学习生活,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美好人生。
(1)D
(2)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3)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
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作铺垫。
(4)“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
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
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
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路相伴
王保忠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外面就传来了“嗵嗵嗵”的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是区上的通讯员,父亲知道他肯定有急事,忙拉他进屋说话。
对方从怀里掏出一纸信笺,说道:
“区长让你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
”说罢匆匆去了。
插上门,父亲又把信看了一遍,半天不吭声。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
”我娘在一旁说。
“你话咋这么多?
”父亲瞪了她一眼,“这是给咱抗日政府送粮呢。
我娘便不再吱声,张罗着端饭,一锅玉米面糊糊,一碟咸菜。
父亲盛了一碗,太稀,用筷子捞稠的东西,没夹起,是映在碗里的鼻子。
他抬眼看我娘,“存粮不多了?
”我娘叹口气,“还能将就几天吧。
”父亲迟疑了一下,“你抽空回趟娘家,看能不能再挪借点。
”我娘背过身去,良久无语,再转过来时,眼睛早潮湿了。
父亲看着我娘,“挺过这个冬天就好了。
”稀里哗啦喝了两碗,便要出门。
“又出去?
”我娘问。
“开个会,议议明天谁去。
”父亲淡淡地说。
我娘追出几步,“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
一直到大半夜,父亲才回来。
我娘从被窝里探出头,“九孩答应去了?
“想想还是我去吧。
”父亲瓮声瓮气地说,“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
醒来时,天都蒙蒙亮了。
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
父亲走了进去,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将烙好的两个饼子用麻纸一包,塞进了他怀里。
父亲挑着粮离开了村庄。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有棵歪脖树,树下堆着个坟丘,此时戴了顶白帽子。
是赵明的坟。
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
开公审大会那天,沟谷里人山人海。
父亲当时是民兵连长,负责维持秩序,就立在赵明身边。
那人朝他这边看了一眼,嘴唇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
那年赵明才32岁。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
赵明爱说笑,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他继续赶路。
去临川有二百公里的路程。
走了半天,饥饿袭来。
父亲舍不得吃掉这两个饼子,他需要它们紧贴肺腑、心窝。
此时,它们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食物了,更是一个念头,一种安慰和支撑。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进了一个村庄。
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拍了拍身上的雪,手自然而然探向了怀里时。
他发现那两个饼子已经不知丢哪里了。
父亲浑身一激灵,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
他迟疑着敲了敲身后那扇门,半天,有人隔着门板问他干什么。
父亲一说事,对方也不吭声,脚步声腾腾腾远了。
挨着又走了几家,同样吃了闭门羹。
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处破庙。
庙里黑漆漆的,父亲划了根火柴,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
有了火,父亲心里亮堂了许多。
他伸出手烤了一会儿,蓦地记起了什么,在秸秆堆里翻找起来。
可是,他把那些秸秆一根根摸过了,也没摸到一根棒子。
他蹲在那里,恨不得将秸秆都嚼了。
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一颗金黄的玉米粒!
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
“我的天呐!
”他差点没蹦起来。
他弯下腰,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一粒一粒拣起。
扁担上缠着一节铁丝,他解下来,又把它们一粒一粒串起,然后,他把玉米串拿到火上烤。
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响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
他吃得很小心,隔一会儿扔进嘴里一颗,又隔一会儿再扔进一颗,他嚼得很慢很慢,仿佛时间拉得越长,吃下的东西越多。
嚼完最后一颗,他觉得有些口渴,跑到庙外捧了一捧雪,几口吞了下去。
在火堆前蹲了一夜,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
因为没休息好,父亲走起来,感到头重脚轻,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
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热闹的集镇。
看着集镇上的各种吃的。
父亲咽了口唾沫,指着笼屉说,“没带钱,能不能先借我两个?
“你挑着粮,倒跟我要?
”老头哼了一声,端着笼屉进了屋里。
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
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
”父亲也顾不上回答,几口吞了那个窝头,又几口喝了那半碗稀饭。
本想再跟她讨半个窝头。
这时,赵明又在他耳畔说话了。
“别磨蹭了,上路吧。
父亲浑身一激灵,给婆婆鞠了个躬,挑着担子上路了。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
这一次,他打消了借宿的念头,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
他去村里讨得两个拳头大的山药蛋,不等烤熟就大口吞吃起来。
吃过了,还是感觉饿。
他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
他慢慢直起腰,死死盯着面前的粮袋子,再也移不开了。
“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
”有人在他耳畔说。
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
恍惚中,赵明来了,还是那个样子,笑眯眯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
父亲也笑了,“赵明啊赵明,我知道你一路跟着我。
“不跟不行啊,我怕你犯错。
”赵明说。
“你知道我的品性,不会犯啥大错的。
“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
”赵明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父亲蓦地醒了。
这一醒再睡不着了,又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烤了烤,挑起担子摸黑上了路。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
父亲刚要进城,竟然遇到区上的通讯员。
父亲不由眼一亮,“你咋来了?
“抗日政府转移了,区长让我通知你回村待命。
“你有没有搞错?
”父亲咆哮。
“王村长,你还是回吧,这是命令。
父亲盯着他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
”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据我父亲讲,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
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
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
那天路过赵明的坟丘,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在那里一直坐了很久。
“你这死鬼啊,伴了我一路,也该歇歇了。
”他对那座坟丘说。
后来父亲站起身时,发现对面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抗日村长×
×
之墓”。
那正是他的名字。
他蓦地愣在那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1)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2)探究小说题目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3)末段画线句子的“泪水”里包含了“父亲”哪些情感?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分析】本文记叙了父亲一路在赵明的歌声陪伴下,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的事情。
表现了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
“父亲”这一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父亲不辞辛苦给抗日政府送粮可知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根据他觉得别人去送自己心里不踏实,坚决自己去亲自送粮,可知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根据他在路上克服了诱惑,一路把粮送到政府,可知他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的人。
现实作用:
透过“父亲”这一形象,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为了胜利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爱国热情。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苦,感受到我国军民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不易,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本题考查题目含义和作用分析。
含义: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赵明的歌声“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陪伴了父亲一路,帮助他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所以题目的表层含义是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府。
父亲之所以能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陪伴着他。
所以题目的深层含义是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一路陪伴支撑着父亲。
确保他完成了送粮的任务。
作用:
以“一路相伴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赵明的歌声陪伴着父亲。
点朗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亲坚定意志和崇高责任感的赞美之情。
文中赵明的歌声多次出现,强调了歌声的一路相伴,所以题目充当了叙事的线索。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分析。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等他到了顿村,有人他县政府刚刚迁走。
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
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父亲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才完成了任务,回到村里。
想起自己艰难的送粮经历,心中充满了感伤,所以落泪。
父亲回到村里,看到村民们为自己修坟立碑,心中充满了感动,所以落泪。
(4)本题考查小说构思分析。
小说中除了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以外,还刻画了赵明的形象。
赵明与父亲形成了对比衬托了父亲崇高的责任感。
在赵明歌声的鼓励与陪伴下,父亲圆满完成了任务。
所以赵明的歌又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
(2)含义:
既指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府,也指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与父亲一路相伴,支撑着他把军粮送到政府。
概括了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现代文 阅读 理解 精选 答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