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5395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66.81KB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文档格式.docx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
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的活学活用。
按天文星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开始。
但按气候来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是人体感觉的四季开始。
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秋分而天气渐凉,等等。
但中医之理,上合天地,下应之于人。
中医治病及养生保健亦皆从天地之道而来。
故善学医者当按天文星象来区分四时,以天文星象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简而言之,善医者,当察天文而临证,是为良医。
以下分别论述二十四节气的养生细则。
立春
大寒之后,渐至立春,三九四九一过,南方天气渐渐变暖。
我在小区里见到不少喜欢漂亮的女人已经穿上了短衣长裙,的确摇姿惹眼,但却不合于养生之道。
俗语:
春捂秋冻,到老不病。
又说: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这是有道理的。
寒冬之后,阳气渐升。
猝然减衣露身,寒气伤人,为患最速。
且冬寒之后,至立春而渐转为温。
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至立春开始渐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为温。
至冬至开始,地下封藏的阳气开始萌动,经历小寒与大寒两个节气,至立春而热气开始升达于地面。
冬至阳气初动,而仍属沉伏状态,属寒水之性,至大寒才开始升动,方称为风木之气。
立春养生之法,重在顺应木气升发,以养木为根本。
木性升发,喜散恶收,喜动恶静,喜阳恶阴。
因此,当吃些辛散之食物,如葱姜蒜之类,而少吃太多酸咸。
阳气升发,人气亦应之,当于晴好天气适当运动。
走出户外,多晒晒太阳,让身体感受一下阳气的信息。
适当伸展肢体,肝主筋,春天是养筋的好时节。
2013年初又逢甲流。
此时正小寒之后,节令近于立春,将交木气,天地之间阳气已经开始泄动,人亦应之。
若中虚之人,阳气易耗。
阳泄过极则木火升浮,内则阴不守阳而见正虚诸症,外则阳气浮散而见高烧、胸痛之状。
此时不能见症治症,当补中气、敛木火、涩精生津。
乌梅白糖汤可服:
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雨水
地面以上属阳,地面以下属阴。
大寒节气属天地之间阴极之时,天地继续变动,气机转化,自太阳寒水一变而为厥阴风木,至立春而木气渐升,天地之间大气渐温,地下水中所封藏去年秋天沉降下来的阳热之气动而上升。
此时阳热与寒水相合,是谓木气。
木气为一年之阳根,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阴浊被阳根气化,化而为雨,是为雨水。
简而言之,地之阳气上升,与天之阴相交,化而为雨;
雨水随天之阴下降,与地之阳相交,化而为气。
气再升而交阴,阴再降而化气,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万物生命皆在阴阳升降中转换,称为气化。
雨水时节,阳气上升,阳根即易动摇。
在人则小儿得木气最旺,亦最易伤损阳根。
因此,此时小儿易多见虚证。
特别是若感冒风寒而发烧、咳嗽,需在解表的同时重视扶助中阳,兼以酸收。
所以说,雨水养生,需养木气之敛。
勿过于动摇木气,勿过食辛辣温窜之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丁香等温热调料。
惊蛰
自大寒开始,去年秋天敛藏于地下的阳气渐动而开始上升,阳升则阴退,如此状态是为木气。
立春而木气渐升,雨水而木气渐旺,至惊蛰而木气旺极,直冲于天,与退至天顶的群阴相撞而惊雷阵阵,阳气升腾而阴将退尽,天地之间霍然一片清阳之气。
此时,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是谓惊蛰。
因此,惊蛰预示着木气升极而将浮,至春分则木气化为火气。
一般来说,按天地规律去做即是最好的养生。
但如果天地之间木气过于泄动,亦能伤损人体阳气。
以惊蛰为例,需收敛木气,以防木气过升过浮。
木气过升,雷声阵阵,则人体阳气惊动而上浮,易出现头晕、痘痘、口腔溃疡、咽干痛之类不适,当用酸甘养阴法敛之,效果极好。
可用乌梅白糖汤,或者乌梅固本汤治之。
乌梅固本汤:
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
此方最敛木气之过旺,春天突然天气变热时可经常服用,能预防温热疾病的发生。
《内经》指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明亮,故能治理脏腑,平衡五志,其功在煊通;
相火温热,故能腐熟水谷,温煦阳气,其功在维持体温。
相火为人身真火,是人之阳根,故需潜藏于土下肾水之中,以温暖水脏,为生命之本。
相火降于水中,则水中有火,能生元气,其作用最可体现于后天八卦之坎卦。
相火降得越深,越是潜藏,则人之阳根越坚固,生生不息之源越是充足。
小满正当十二消息卦的乾卦,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为旺盛。
其应之于十二地支则为巳,应之于后天八卦则为巽,巳巽之时为地户。
古人有语“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阳升为地户,阳杀为天门,天门与地户是阴阳消长之机之所从出,也是气候流转变化的端始。
所以《内经》说: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知也。
”
春末夏初,地户打开,天阳升浮,善养生者亦可借此时机以升浮阳气。
其法,一则适当运动,可以汗出透彻,让人体阳气宣散升发;
二则多晒太阳,以引机体阳气升浮;
三则适当吃些大葱、大蒜之类当季食物,促进阳气向外透发;
四则辛可散,温可暖,此时吃些辛温食物,能有助于透出阴邪。
总之,小满后饮食需多些辛温。
但相火易于升浮过度而为患,火浮于上,则出现鼻血、失眠、头晕、牙龈出血、口腔溃疡、鼻干、口燥等不同表现,治法需敛降相火。
相火降得越多,越深,则生发之力越强,生命力也就越旺盛。
因此说,小满开始主时的相火最关乎健康。
芒种
时至芒种,天地间阳气升浮,阳热小满之后,雨水渐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之象。
此时受天地气机影响,人体阳气亦宣散于外。
阳散于外则内阳不足,中阳易虚。
因此夏天人往往易于困乏,即是中阳不振之象。
一则,可以经常吃些酸味的食品,如酸嘢、酸梅汤等,酸味可收敛阳气。
二则中午休息半小时,使阳气在最旺时稍有收敛。
三则,适当户外运动,使汗出透,有利于机体阴阳协调平衡。
自芒种至小暑开始这一个月,横跨夏至节气,是一年之中阳气最多而阴气最少的一个月,天地之间太阳出的最早,落得最晚,地下阳气尽升浮于地面以上。
此时人亦感之,阳气外散最大,而中阳最虚。
因此,养生之法,在于养阳。
当温灸足三里、关元以补中阳,饮食当温忌食寒凉以防伤阳,适当运动以宣通阳气。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二——夏至养生
夏至天最长,夜最短,此时阳热至极而一阴始生。
我们居住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阳气越来越升浮,天气也越来越热了。
夏至之后,天地之间阳气开始向下用力,从夏至至冬至,阳气渐敛渐降,渐至收藏。
人生天地之间,亦受天地影响,善治者可借天地之力以助身体平衡阴阳,从而调理健康。
一则,将近夏至,阳气升浮,人体感受天地气机,血易浮,气易行,此时人体血脉亦温运通畅,最适合刺络放血以改善机体的血瘀、血滞、血涩状态。
特别是体表见青筋暴露,或者血络瘀滞明显的人,往往皮肤上能见到各种血络都可刺而出血。
常见血络有红或紫或黑色小细血丝以及青暗色瘀点或瘀斑等,如果在挑刺出血的同时辅以拔罐,多拔出其瘀血,以助血脉流通,效果更好。
因此,治疗血瘀血滞诸症最是时候。
同理,一月之内月圆之时血气升浮,一日之内中午血脉最为通畅。
如果夏至正逢月圆,则在其中午晴天,最是刺络放血的好时机,希望诸位病友能充分珍惜天地提供给我们的治病时机,好好把握。
一年之中以夏至阳气最旺,一月之内以月圆阳气最旺,二者合在一起,则夏至时节若遇十五,即是一年之中天地之间阳气最易升浮之日。
2012年夏至,正逢农历十五,月圆而阳浮。
二阳相引,人体阳气升浮无制,不少人容易出现头晕、血压升高、易发脾气、失眠、脑热等不适。
当静以敛神,勿乱动火气,勿妄耗真精,略食酸苦之味,以助人体阴阳平衡。
若出现不适,当敛阳降火,可服乌梅固本汤;
或针百会、涌泉、足三里、曲池诸穴;
或用吴茱萸、肉桂各等量,研极细末,醋调成糊状,睡眠时外敷涌泉穴;
可按摩百会、涌泉,能助收敛上浮之阳;
或可用乌梅30克,白糖100克,水煎作汤服亦好。
二则,此时治疗一些虚火上浮引起的病症最有效果,如高血压、头晕、五官咽喉火热诸症之类,都可因势利导,引阳下行。
火浮明显可以试服生脉散,夏至后颇为相宜。
我曾诊治一老年男性病人,平素即患有高血压,至夏至则血压升高明显,头部不适,影响睡眠。
其脉滑大甚。
为其针百会、前后顶、印堂、素髎诸督脉穴以从阳引阳、敛降浮阳;
更针足三里、丰隆、太溪以引阳入阴;
中脘为枢转,针入而脉立减,头部不适消失。
此病阳气因夏至而上亢,是借肝胆木气上浮而发作,亦可针胆经原穴丘墟与肝经原穴太冲,当亦有良效。
三则,夏至时节养生当重视阳降阳敛。
此时阳气升浮于体表,平素内伏的邪气亦易外达,且气行旺盛,血液流通也快。
因此,伏邪为患所引起的诸多病症都可考虑在此段时间借天之力,以扶阳透邪,活血祛滞。
目前常见的慢性病症多属此类,且冬天易发作的疾病亦可夏天治疗,因此,久年病患当珍惜夏至时节,及时扶正祛邪,其效果必将远胜平时。
此之谓冬病夏治。
四则,自夏至开始,天气渐热,阳气宣散在外,中阳易于不足。
在人则表现为易于困倦乏力,精神不足,特别是到了中午,天阳在外,根气不足,人会特别想睡觉。
按中医理论,疲乏是阳气外出,此为虚;
健旺是阳气内入,此为实。
阳升则出,阳降则入。
因此人会逢春夏则倦怠,交秋冬而健旺,就是这个道理。
最好的养生方法是适当收敛浮阳,让内阳不要太虚。
酸味可敛阳,因此可适当吃些酸性的食物。
五则,若夏至时节突然天气变冷,或阴雨连绵,人体阳气当宣散外浮,却因寒而收引。
寒邪侵袭则卫气内敛不开,阳气遏滞于筋骨肌肉皮毛,不得宣通。
因此表现为风湿骨痛、筋骨酸楚、肌表紧缩感等不适。
且平素肩周、腰、腿痛病人最容易在此时疼痛复发。
当注意保暖以防寒,并适当服麻黄类处方以开表宣通阳气。
这也是借天地之力以宣畅人体阳气的方法。
端午节往往在夏至前后,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旺,最是祛除阴邪的好时机。
中国古人在此时喝雄黄酒、挂艾蒿、洗浴艾蒲汤等等,其用意都是借天地阳旺之力以祛除阴邪,保持健康。
按中医理论,雄黄是纯阳之物,能温阳杀虫,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其酒含坤,有毒,阳热之体万不可口服。
艾蒿有温阳之功,可避阴邪。
夏至并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就进入三伏。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各持续十天。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之后即进入三伏天。
伏者,夏至之后一阴始生,但天阳旺盛,阴气升而不起,伏敛于地面。
三伏天阳气流行,天地之间一片炎热,阴气欲升而未升,与阳气交争于地面,阴弱而阳强,阴不胜其阳。
地面之上越来越热,地下的阳热却越来越少。
对应于人则中焦阳气渐升浮于外而中阳渐弱,故需养阳培土。
三伏天最好艾灸,或服四逆汤等扶阳剂,或穴位贴敷辛温类中药,可借天地之间阳气旺盛之力以祛除体内的久郁之阴寒,此为善用天人合一理论。
但诸法亦不必拘泥于三伏天,夏至之后至大暑天气炎热,此段时间都可在任何晴好天气及时扶阳抑阴。
暑热郁蒸,人们往往贪图寒凉饮食,反易伤脾阳,因此需重视健运脾阳。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三
小暑
夏至之后,进入三伏,天地之间越来越闷热。
阳热之极,正为敛降创造先机。
天地之间阳气至夏至而升极,至小暑虽越来越热,阳气却已经开始敛降。
阳热下敛,热蒸地面,水湿气化,上浮于地面以上,是为暑热。
暑热之渐为小暑,暑热之极为大暑。
按中医理论,越近赤道阳气越散。
因此,生于南方的人易于过耗阳气。
在广西有一种叫做酸嘢的食品,用果蔬腌制。
酸主收敛,适当吃酸有助于收敛过散的阳气,对于养生极有好处。
据文献考证,广西人吃酸历史悠久,至今亦不衰。
看来古人早已认识到酸能敛阳的道理,并把其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的确高明。
自小暑时节开始,民间开始大量腌制酸嘢,此时吃酸,颇为有益健康。
小暑时节,天地之间热极,但地下却凉极。
地下的阳气已经完全升浮到了地面以上。
以人而言,此时人体外热而内虚,最易患中阳亏虚之症。
故天越热越不可过于贪凉饮冷,以免伤损中阳,出现腹痛、腹泻诸不适。
大暑
大暑节气,天地之间炎热之极。
阳气外散,内阳反而不足,因此万不可因热而贪凉饮冷。
此时养生之法,关键在于忌凉。
健运脾土以助运化,温养阳气以补中虚。
平时可以自己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睡前喝点酸梅汤,配合热水泡脚,晨起喝生姜红糖汤,这样可以加大机体阳气的升降圆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
按五运六气理论分析:
大暑节气之时,天地之间六气变化由少阳相火变成太阴湿土,大暑到秋分为四之气。
此时阳极转阴,由少阳转为太阴。
天地之间阳气逐渐沉入地面以下,期间经过三伏天的末伏,地面会有热气熏鼻的“秋老虎”现象。
但毕竟阳气渐沉,天气渐渐出现雾露水湿,万物因天地之湿气而呈现出“中焦如沤”的育化状态,恰一土德相符,故称为太阴。
太阴即阳气由生长状态转变为化育状态,此时阳气升浮之极而开始化生万物,是为土。
土性稼穑,有培育庄稼,长养万物的特性,即所谓土为万物之母。
土气以冲和为贵,若雨水适量,天气渐凉,则万物化育。
应之于人则在脾,若脾阳充足、脾气健运,则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养。
若脾弱土败,则易患腹泻下利。
若感伤湿热之气,则会出现发热恶寒、午后寒热,头身沉重如裹,困倦思卧,胸痞脘闷,腹胀纳呆,呕吐恶心,口渴不欲饮等症状,当及时健脾化湿清热,藿香正气液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多有良效。
平时当避暑热,吃些香燥食物,以防湿浊内滞。
以2012年大暑节气来分析,此时主气太阴湿土旺盛,脾属土恶湿,脾主令之时亦是脾弱之时,因此需注意预防腹泻、腹痛、头身四肢沉重如裹、困倦思睡、胸痞脘闷、腹胀纳呆等脾阳被湿邪所困诸症的发生。
正逢客气厥阴风木,主客相加,风湿两气交争,湿得风气疏泄转化为雨水,万物因而化育。
风疏湿土,有助于疏泄体内滞塞的湿浊水气。
但风湿相搏,亦易相逆而为患。
应之于人,若中气不足,则易致风湿痹痛诸症。
暑热外蒸则易为风湿热痹,感寒伤冷则易为风湿寒痹,甚则湿滞伤脾,出现四肢肌肉痿软无力、赤白痢疾、腹泻、腹痛诸症,治法当以燥湿健脾,养阳温通为主。
2012岁属壬辰,寒湿偏重,木郁土弱,因此,需多食些温性食物以平衡体内的阴阳。
大暑天热,最忌过饮凉啤酒。
中阳本弱,寒湿入体,雪上加霜,易致腹泻、腹痛诸症。
平时可适当吃些龙眼、荔枝、芒果、榴莲、葵花子等温性瓜果,有益于养生保健。
今年最好常吃生姜、胡椒、八角之类温性调味品,最为有益。
三伏天艾灸,或服四逆汤等扶阳剂,或穴位贴敷辛温类中药,可借天地之间阳气旺盛之力以祛除体内的久郁之阴寒,此为善用天人合一理论。
立秋
民国时大医彭子益认为:
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
他认为立秋时,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敛降,地面上未入土之热气开始被压入土内。
这些阳气经冬至而完全收藏在地面以下,至立春开始升浮于地面,以作为新春生命循环的能量源泉。
立秋前后,属太阴湿土司时,人的脾胃往往特别虚弱,因此,最需清淡饮食,不可过食生冷、油腻以及煎炸烧烤辛辣等动火动风之物,以防伤损脾阳。
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
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发病,需及时预防。
炎夏之时,阳气宣散,人感天地之气机,易出现心浮气躁、汗多、神疲、注意力下降诸症,多属正常反应,不需治疗。
但立秋之后,天地阳气敛降,以上诸症当徐徐缓解。
若仍是出现阳气过散诸症,则需要适当调理。
可用乌梅三豆汤:
黄豆30克、黑豆30克、绿豆30克、乌梅40克,水煎服。
煮汤时可稍加白糖调服,因白糖有补中之效,有助机体阳气敛降在土中。
处暑
从立秋开始至处暑,天地之间阳气下降,万物渐而得根,人身即开始慢慢地感觉强健起来,也不再易于出现疲乏困倦。
暑气渐敛,凉气渐生。
此时人体开始感觉舒畅,皮肤也慢慢地不再粘腻不适。
天地之间暑热火气下敛,碰到地面的凉气,易于出现雾气弥漫。
此必立秋之后金气下行,收敛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来,燥金不抵暑火,降气不胜,火反克金。
如果在城市,则雾气中会夹杂各种汽车尾气以及扬起的灰尘。
人若呼吸此种雾气,最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疾病,表现为咽喉刺痒不适,即是此证。
当服乌梅固本汤。
白露
夏至时节地面以上大热,而地下则寒冷。
立秋后金气敛降,地面以上的热气渐渐压向地面以下,到秋分时地面上下的热气处于平衡状态。
白露时节,地面以上热气仍稍多,碰到地面后热气凝结成水珠,是为白露。
白露时节,天地之间热气渐进入地面。
以大树为例,整个夏季的枝叶繁华至白露开始向根部收敛,叶子开始变黄,而根部阳气越来越足。
热降凉生,万物得根,人体阳气也进一步敛降。
入秋之后机体阳气敛降,但中土仍属虚弱,需注意防止凉气伤损中阳:
昼夜温差增大,需注意穿衣保暖;
不可过度贪食生冷瓜果,以防中阳受伤,导致腹泻、腹痛诸症;
睡前喝点酸梅汤以养阴生津。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
农历八月,对应地支为酉,酉月酉时,阳藏而阴长。
且酉性属金,金气收敛。
金燥而湿伏,炎热潮湿渐退。
又对应十二消息卦为风地观。
观卦四阴两阳,阴长阳消。
从卦象来看风行地上,虽至白露、秋分时节,金气初收,但地面以上仍阳气流行,有热气上浮之象。
且巽木克坤土,坤土为脾,脾易伤而为腹痛腹泻诸疾。
秋分
金秋八月,阳气初收。
秋分为阴阳平分之时。
此时白天与夜晚的时间一样长,地面上的阳热与地面以下的阳热一样多,上下平分,故称为秋分。
秋分之后,金气敛降压力增加,地面以下阳气渐多于地上,而天气渐凉,树叶渐黄。
按二十四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则秋分到小雪为五之气。
天地之间气机变化,由太阴湿土变为阳明燥金。
此时气候干燥转凉,天地阳气进一步收降以地面以下,万物渐见萧瑟之象。
此时以敛降为主,天高气爽,正合于阳明之德,故称为阳明。
主气与客气相生则平,若客气克伐主气,则易为害。
以2012年为例分析:
其年干支为壬辰,壬木太过,太阴湿土受伤,土弱不能生金,现由阳明燥金主气,恐难司其职。
且客气正逢少阴君火,火旺克金。
年运木旺,逢金弱而有侮金之势。
金气益虚,恐有咳嗽哮喘之病变。
故此段时间养生重在养肺。
秋分之后,天气渐燥。
感伤燥气,易伤津液,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胸闷咳嗽诸症。
苹果、梨子、松仁、甘蔗等养阴清火润肺之物及百合、蜂蜜、白木耳、广柑、白果、红枣、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皆可适时多吃。
再者,可吃些白萝卜,生熟皆可,最有润肺清火利咽祛燥之功,且属当令食物。
秋分时节,阳气以敛降为顺,温度舒适,阳气内敛,人最觉舒服,睡眠较沉,情绪亦平稳。
但逢农历八月十五之日,天地阳气受满月吸引而上浮。
阳浮则不敛,易致失眠、烦躁、不安稳、头晕、头胀诸症。
故月圆之夜赏月时间不可过长,免受月亮影响而扰动体内敛降之阳。
静呆室内,家人聚谈,最为合适。
寒露
秋分之后,天气渐现燥金的肃杀本象,天寒而清,露寒而冷。
此时收令大行,最易借天之力而帮助人体把浮暑之火收归肾水里面。
谚语“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此时“一场秋雨一场凉”,需随天气转凉注意保暖。
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提醒肌体开始收敛阳气,对于冬之收藏阳气有利。
寒露之时养生注意以下几点:
早睡早起,节食少动,勿太辛劳,勿出大汗,衣可略薄,以让身体感受到寒凉秋气。
静心独处,嘱意涌泉。
如此可慢慢地把体内的金气调动起来,让人体与天地四时同步。
睡前热水泡脚,极有敛阳之效。
切勿过食生冷瓜果,阳气初收,脾阳未复,最需注意,否则秋季腹泻频发。
霜降
唐代卢照邻有“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
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进入秋冬,天气渐冷,万木萧条,最易感而生悲。
悲为肺志,悲则伤损肺气,气滞则肝郁,而抑郁渐作。
每年秋冬时节,我在奥地利诊治的抑郁病人即逐渐多了起来。
建议逢此时多些开心,多些欢笑,多与朋友交往,适当吃点辛辣,有助于宣泄肺气,舒畅肝郁。
现正逢霜降时节,天地之间阳气敛降,我们感觉越来越冷。
天冷了就多穿衣服,千万不要抱怨天气为什么这么冷。
需知此时天寒,正为了来年的温暖。
谚语“十月无霜,碓头无糠。
”霜降时节却无霜,必然天地阳气不收,到春时无阳可升,谷物不长,收成必差。
无米可舂,岂不悲哉。
同理,此时养生需养阳气之敛藏。
从八卦来分析:
霜降时节正秋末冬初,按后天八卦为乾。
乾,西北之卦,属金性降。
夏至之后天阳在外,至秋暑气欲内敛,与地阴相争相搏,是谓乾。
乾位称为天门,秋末天阳之门打开,阳气渐向地中敛藏。
阳敛于地中,则可固护阴精;
阴精得阳,则生发有根,以应万物复始之用。
善医者用药施针当借天门之开而重视敛阳收降。
且霜降时节天清气爽,阳气收敛,肾水中藏,人亦应之,感觉精力旺盛,健康有力。
若在此时忽然出现暖风东起,阳根耗伤。
风木摇动,相火不藏。
不少人多见疲乏神惫,精神不振,注意力差,易烦易躁,间有目红眼涩,亦木火上泛之候。
需针刺行间以泻风火,刺百会以安神定志,刺太渊以敛金右降、平息木气。
更可针脐上下左右各寸半四穴以固本培元,如此则肾水安静,风木平息,诸症自消。
深秋霜降时节,桑树之叶得霜气而飘落。
此叶最得木气,霜打之后又得金气,因此,冬桑叶性属寒凉,最泻木火。
治疗木火上浮引起的咽痛、咽痒诸患,若辨证得当,用之可收速效之功。
立冬
一年中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此是自然之道。
升浮降沉的其实是太阳提供的暑热阳气,在立冬时收降而下的阳热开始沉潜于地下深层的水中。
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节气 中医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