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规划文本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4768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76.72KB
固始县规划文本Word下载.docx
《固始县规划文本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始县规划文本Word下载.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河南省实施<
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固始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豫政文[2013]275号)
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6、《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7、《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
8、《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
9、《固始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固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1、国家、省相关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划等。
第5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3—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远景展望到2030年以后。
第6条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次城乡总体规划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
1、县域:
即固始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3个街道办事处和30个乡镇,总面积为2946平方公里。
在县域范围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
包括蓼城街道办事处、番城街道办事处、秀水街道办事处、沙河铺乡、柳树店乡和洪埠乡的全域,汪棚镇白水堰以东区域,南大桥乡夏集村以北区域,总面积约490平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3、中心城区:
划定东至史河—沙河路沿线,西至固淮高速公路,南至铁路客运专线,北至灌河的275平方公里为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为84平方公里。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7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本文中黑体加下划线条文为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本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部分 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第8条城乡发展总目标
将固始县建设成为豫鄂皖交界地区融合优良生态、优质生活、现代产业和多元文化等元素为一体的城乡统筹示范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北国江南特色、生态宜居、精明智慧、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各项城乡发展指标详见附表1。
第9条城市发展目标
把固始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豫皖鄂交界区域以商贸物流、职业教育、特色医疗服务为主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豫东南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根亲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第10条撤乡建镇及撤乡镇设街道办事处设想
规划至2030年,观堂乡、徐集乡、祖师庙乡、李店乡等乡镇结合未来发展实际,适时实现撤乡建镇目标。
远景规划中心城区周边的汪棚镇、南大桥乡、沙河铺乡、柳树店乡和洪埠乡等乡镇实现撤乡镇设力街道办事处。
第11条城市发展战略
1、发挥边缘效应,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依托豫鄂皖交界地区的桥头堡优势,发挥边缘效应,承接豫南连接鄂皖,加强产业协作和人才技术交流,实现区域联动,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
2、固始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产城互动、劳务经济、存量优化、传承文化、生态优先、多元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强化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加强住房和教育两轮牵动,以中心城区、副中心和中心镇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
3、传承根亲文化,文化铸城打造华夏谒祖圣地
积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以寻根为脉,文化为媒,吸引闽资和台资,承接闽台地区产业转移,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华夏谒祖圣地。
4、产城互动,强产兴城,以实体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强调产业为基,抓住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商务区“两区”建设机遇,优先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金融商务、旅游文化和现代物流等战略支撑产业,以实体经济为动力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加快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以实体经济带动城市快速发展。
第三部分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一章人口及城镇化
第12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1、鼓励人口回流,吸引高端人才回归
应加快城镇自身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制定“筑巢引凤”高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搭建回流人才自主创新产业平台,吸引人口回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人口有序健康转移,实施高端人才回归战略。
2、模式多元、因地制宜差异化的城镇化道路
实行模式多元、差异发展的城镇化战略,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紧凑集约城镇化,扩大中心城区规模;
北部的平原农业地区,实行节点适当集中城镇化,强化中心镇带动作用;
南部山区应走生态优先,注重自然环境保护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3、构建“组团式、片区化”空间发展格局
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一城三组团”的“组团式”空间发展格局,外围其他乡镇和农村,以副中心和中心镇为核心构建“片区化”发展格局。
4、生态优先,环境容量允许内的绿色发展战略
以青山绿水为基底,明确生态敏感强度,注重城镇集约发展,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注重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湖、塘、田为基本要素,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型区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循环经济为指导,走一条绿色节能、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13条县域人口规模
2020年,县域户籍人口为190.0万人,常住人口为142.5万;
2030年,县域户籍人口为205.0万人,常住人口为174.5万。
第14条县域城镇化率
2020年,固始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
2030年,固始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
第二章产业统筹布局规划
第15条农业空间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结合现有农业发展基础,将全县农业规划为“六大片区五大基地”:
六大片区:
柳编产业集中区、水产养殖示范区、粮食高产示范区、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区、畜禽养殖示范区和特色林果示范区。
五大基地:
特色水稻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柳条生产基地、名特蔬菜生产基地和优质茶叶生产基地。
第16条工业空间布局规划
以资源的高效、集约、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两区、四园”工业空间架构。
“两区”:
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和史河湾产业聚集区。
“四园”:
柳编产业园、银针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1、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机械制造和特色食品加工为主导,仓储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史河湾产业集聚区——围绕竹木加工产业,与叶集综合实验区竹木产业相协作,打造豫皖交界处最大的竹木产品集散中心。
3、柳编产业园——依托三河尖镇柳条种植及加工工艺技术,将其建设成为河南省特色柳编加工基地,外贸出口专业园区。
4、银针产业园——围绕张广庙镇银针加工产业,发展特色工艺制造业。
5、食品产业园——重点依托三高集团,重点培育县域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6、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优质小麦和水稻加工、特色粮油加工专业园区。
第17条商贸物流业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三处物流产业园。
分别是固始县现代物流产业园、北部固始港物流园和南部段集镇商贸物流产业园,启动建设智能终端物流平台,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和电子商务,利用第三方物流平台,发展农产品外销物流、建筑材料运输等相关产业。
第三章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8条副中心和中心镇设定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陈淋子镇、黎集镇、段集镇、往流镇和蒋集镇等五个中心镇,充分考虑中心镇空间分布均等化,规划陈淋子镇为副中心,新增三河尖镇为副中心、新增陈集镇和胡族铺镇两个中心镇。
因此,县域形成两个副中心和六个中心镇,支撑县域城镇化发展。
第19条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构建“一主、两副、两轴、六心、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融”的现代城镇空间结构体系。
1、“一主”:
由县城与蓼东组团、洪埠组团和汪棚组团组成,形成集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教育科技、文体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核心。
2、“两副”:
依托固始港和柳编产业园,形成以三河尖镇为主体的县域北部副中心;
依托史河湾产业集聚区,形成以陈淋子镇主体的南部副中心。
3、“两轴”:
国道312城镇发展主轴主要串联胡族铺—柳树店乡—石佛乡—黎集镇等乡镇;
省道204城镇发展副轴贯穿三河尖镇—丰港乡—往流镇—李店乡—洪埠乡—南大桥乡—郭陆滩镇—赵岗乡—段集镇等乡镇。
4、“六心”:
段集镇、黎集镇、蒋集镇、胡族镇、陈集镇和往流镇等6个中心镇,形成全县主要的经济支撑点,对周边城乡居民点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
5、“多点”:
一般乡镇,是固始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
第20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充分落实河南省五级现代城镇体系理念,结合固始县实际,将全县规划为四级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即“中心城区—副中心—中心镇—一般乡镇”,规划期末,形成1个中心城区、2个副中心、6个中心镇、22个一般乡镇。
详见附表2。
第21条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以区域职能分工为指导,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职能结构,明确城乡职能,理清发展方向,形成城乡功能互补,协作一致,城乡一体的居民点职能结构,详见附表3。
第四章农村地区发展指引
第22条农村建设策略
1、加强设施建设,实现设施均等化目标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城镇设施向近郊农村地区的延伸,加速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2、积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面放开县城和小城镇落户限制,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象由本地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
3、合理引导农村人口转移,解决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
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同时逐步引导人口向集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有效保障农民生活
大力推行村改居、集体土地流转和通过规划逐步引导村庄空间形态的转换的“三改”工程。
第23条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信息、环境卫生、防灾等设施。
串联中心村道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
邻近城镇的村庄,应优先考虑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实行集中供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区域管网联村联片集中供水;
原则上采用“雨污分流”制,鼓励村庄建设小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合理预留村庄变电所、配电所、电力线路等供电设施用地及营业网点的位置;
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村庄应配备通信设备和消防灭火设施,采用相应的防洪标准及防洪措施,抗震烈度按6度设防。
第24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引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行政、文化、体育、科技和商业服务设施。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撤并一些村小和教学点,每个乡镇可设若干所中心小学,校址选择要兼顾区域均衡分布;
中心村应配置有临时床位的卫生所,基层村应设置农民健康服务室和卫生室;
中心村应配有居委会和综合性的文化、科技活动室;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应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规划选址、安排用地。
第五章城乡用地协调规划
第25条城乡建设用地标准
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副中心人均建设用地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中心镇人均建设用地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一般乡镇人均建设用地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农村人均建设用地用地控制在120-130平方米。
第26条城乡用地规模
规划末期全县总建设用地为286-31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9.7-10.7%。
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为220-26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5-8.8%。
详见附表4。
第27条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对策
1、加快土地经营收益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城镇建设用地刚性需求。
2、明确城乡职能分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引导城乡用地合理布局。
3、城乡用地综合平衡,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策略。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28条发展策略
水陆空一体化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低空领域开放政策,建设固始支线机场。
利用淮河水运,依托望岗码头,建设固始港,建设普通铁路、铁路客运专线与高速公路、国道等各级公路网络体系。
同时,强化与主干交通和周边地区交通联系,构建县域快速交通体系,完善城乡网格状交通网络,提高道路等级,深化乡村内部交通建设。
第29条航空规划
综合净空要求等因素考虑通用航空机场选址为观堂乡西南部,白露河以东区域,同时兼顾潢川县、商城县、淮滨县等周边客源。
机场距离中心城区20km左右,用地条件较为平坦,毗邻规划的一级公路省道534、固淮高速公路和固淮高速公路与济广高速公路连接线,方便换乘。
第30条水运规划
充分发挥淮河的航运功能,结合望岗码头,建设固始港。
规划淮河航道为III级航道,固始港按1000吨吨位标准建设,建成后可通过水路连接长三角,发展水上大宗货物运输业。
第31条铁路及铁路客运专线规划
规划合(肥)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和徐(州)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形成“十字”铁路铁路客运专线格局,规划预留铁路客运专线走廊,在南外环以南、蓼城大道以东处规划建设高铁站一处,与县城南延的城市主干道相连,并毗邻固淮高速固始南出入口,方便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
同时,加快宁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提高宁西铁路的整体运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增强铁路的货运能力。
第32条公路规划
1、高速公路规划
规划期末,县域高速公路形成“一纵两横”结构:
即沪陕高速公路、淮固高速公路及其南延工程和固淮高速公路与济广高速公路连接线。
固淮高速公路在汪棚镇增设固始南高速公路出入口,济广高速公路连接线在省道204交汇处和徐集东设两处高速公路出入口。
2、国到和省道规划
①新增国道两条
⏹国道220由原省道216提升;
⏹国道328由原县道008(徐集-望流)线提升。
②新增省道五条
⏹县道004提升为省道203;
⏹县道002(固始县城至商城段)提升为省道205;
⏹县道002(固始县城至泉河铺段)—杨集乡—淮滨段提升为省道336;
⏹县道003(陈集—蒋集)—李店—观堂—县道007(杨集—胡族铺)提升为省道534;
⏹石佛—张老埠—郭陆滩—草庙集—胡族铺提升为省道535,为远期国道312改线备用。
③改线国道一条,改线省道一条
国道312和省道204中心城区段均改线至规划西外环路和南外环路。
④更名省道一条
原省道339更名为省道337。
3、道路等级规划
①一级公路
县域空间结构为“三纵六横”
三纵:
国道220、省道204、徐集—蒋集—柳树店—国道312东南段;
六横:
国道312、国道328、省道336(县城以东段)、省道337、省道534和省道535。
②二级公路
省道302、省道205(固商公路)、省道336(县城以西段)、县道028(段集—赵岗)、县道020(观堂—洪埠)、县道017(汪棚—马堽集)等。
③三级公路
县道004(蒋集—黎集沿梅山中干渠)、县道036(草庙集—方集)、县道016和县道018(黎集—陈淋子西线)、县道014(张老埠—武庙集),南部西九华山区公路等。
④四级公路
其他乡村道路按照四级标准建设。
第七章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33条水资源利用规划
1、供水目标
统筹调配县域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共建共享的供水设施系统。
加大饮用水源地的治理和保护力度,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中心城区及乡镇驻地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各项控制指标。
2、用水指标
至2030年,固始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耕地用水指标取400立方米/公顷;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指标为38立方米/万元;
城镇居民综合生活用水指标150升/人•日,农村居民综合用水指标为100升/人•日。
3、需水量预测
将县域用水量分为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综合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环境用水量,2030年全县总用水量约为8.04亿立方米/年。
4、城镇水源规划
规划由鲶鱼山水库和梅山水库引水至南湖,作为中心城区的主要水源。
同时根据相关资料,规划建设白果冲水库(有效库容为4000万立方米)、石壁水库(有效库容为1.2亿立方米)作为中心城区用水的备用水源。
规划草庙集乡由鲶鱼山水库至南湖引水管道供水;
方集镇、段集镇、武庙集镇、祖师庙乡、陈淋子镇、赵岗乡、郭陆滩镇由梅山水库至南湖引水管道供水。
其余乡镇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
5、水源地保护规划
应加强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保护境内饮用水源,水源水质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6、城镇供水设施规划
供水设施包括各输水管道、沟渠、水厂、中水回用设施等。
各城市供水系统统一管理,生活用水由水厂供给,工业用水由水厂、水库直引水和中水回用等方式共同供给,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供水设施。
详见附表14。
第34条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新建区应建立完善的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现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的地区,有条件的要逐步改建为雨污分流制,条件受限制的应敷设污水截流设施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规划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实施;
工业污水、废水达标排放;
污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城镇污水处理厂
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0%估算,日变化系数取1.3。
中心城区布置3座污水厂,其中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史河以西,主要处理中心城区产生污水,史河以东新建第三污水处理厂,其范围覆盖周边沙河铺乡和柳树店乡。
其他各乡镇驻地均布置1座镇级污水厂。
具体见附表15。
中心村按照资源共享原则,集中共建或分散独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并积极推广生物处理技术。
第35条电力工程规划
1、电力负荷预测
固始县2020年最大负荷约495兆瓦,年用电量约20.17亿千瓦时;
2030年最大负荷约1283兆瓦,年用电量约52.32亿千瓦时。
2、电源规划
新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积极利用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形成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主要电源,以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为补充的电能供应系统。
3、电网规划
至2030年,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
保留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6座;
保留110千伏变电站2座,扩建3座,新建19座。
500千伏公用变电站1座:
新建固始500千伏变电站。
220千伏公用变电站7座:
保留蓼城变;
新建固始南变、固始西变、胡洼变、固始东变、丰港变、杨集变。
110千伏公用变电站24座:
保留固始变、根亲变,扩建杜营变、清河变、段集变,新建查棚变、陈淋子变、柳树店变、元光变、三河尖变、蒋集变、陈集变、泉河变、汪棚变、樟柏变、长兴变、城东变、城西变、工区变、北环变、西环变、物流变、王塘坊变、河东变。
详见附表16。
第36条信息工程规划
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邮政服务网点规划按照城市0.5—1平方公里一处、农村5—10平方公里一处进行布局。
保留中心城区现状1处邮政总局,建设6处邮政支局;
其他各乡镇在现状邮政支局基础上扩充邮政金融业务,建设全功能邮政网点。
建立地面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系统,大力发展数字电视。
增加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有线电视网络优化工程,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
实现光缆进小区的规划目标,大力提升宽带上网速度,实现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数字化;
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
加快建设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建设固始县为“智慧城市”。
第37条环卫设施规划
1、规划原则
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处理模式,构建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区域处理的体系。
发展焚烧、卫生填埋、生化处理等多种垃圾处置方式。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2、垃圾量预测
城镇居民人均日产垃圾量为1.2千克,农村居民为0.8千克。
至2030年,固始县每日生活垃圾总量约为1860吨。
3、垃圾处理方式
城镇生活垃圾经垃圾转运站运至垃圾处理场;
建筑垃圾尽可能就地用于工程填方等用途。
垃圾外运必须按规定路线,到指定地点倾倒;
工业废弃物由企业自行收集、处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
粪便收集统一纳入城市生活污水系统,不具备接入污水系统的地区由吸粪车运往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
危险固体废物由行政部门负责联系具有处置危险固体废弃物资质单位,对危险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
建设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对医疗卫生单位用过的敷料、污物等要统一收集,统一处理。
4、环卫设施规划
现状牛客坟垃圾处理场及其配套的卫生填埋场使用期限延长至2020年,处理规模扩容至300吨/日。
规划期内,县域内新建3处垃圾处理场,分别位于县域北部李店乡、县域南部赵岗乡以及胡族铺镇,处理规模均为500吨/日。
各乡镇镇区、中心村布置中型和小型垃圾转运站。
5、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1座。
公厕沿道路布置时,商业繁华街道公厕间距宜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小于300米,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以750—1000米为宜。
6、环境卫生基地及工作场所规划
基层环境卫生机构设置按照每5万人设置1处,内部设有相应的生活设施,与环卫停车厂及垃圾中转站合建。
环卫工人作息场所按每万人设置1处,每处空地面积20至30平方米。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38条教育设施规划
应有步骤的发展大中专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等成人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费,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率达到100%。
基本实现“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人口密集区集中”,规划期末,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及各乡镇教育设施。
第39条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建立和完善中心城区、副中心、中心镇、一般乡镇四级文化体育网络。
到2030年,在一般乡镇以上完备三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室)、一场(文体活动广场)。
在中心城区建设县级体育中心及片区运动场地,在中心镇和一般乡镇结合实际建设体育场馆,中心镇设立有标准跑道体育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固始县 规划 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