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经典学习方法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3735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62.99KB
高中地理经典学习方法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经典学习方法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经典学习方法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地理高考的要求。
该题一般都有一幅地图,考查区域地图和其他图像图表的阅读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空间定位,考查区域基础知识,考查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考查人文特征及其条件(农业、工业、资源开发、人口、城市、交通),考查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
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
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
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等位置。
许多同学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空间概念。
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体位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
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
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
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
第一步,选取个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
经线、20°
W、160°
W、120°
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
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
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建立中国的空间概念,能够进行中国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
学习中要抓住我国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
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
如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
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0°
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铁路沿线等等。
中国的空间定位要求落实到两个层面上,一是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地层面上,而是落实到地形区的层面上。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
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中国资源能源图、中国农业图、中国工业图、中国人口城市图、中国交通图、中国分区图等。
建立世界的空间概念要求落实到十三个地区的层面上。
结合主要的经纬线,深入掌握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等。
三、运用地理工具是学好地理的桥梁
文字和地图、图表、图片等地理学表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地理高考会考突出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
地理试题几乎是每一个题组都有一幅图(表),这些图表多数比较新颖,对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求较高。
地理技能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
时间计算;
等值线判读;
地形剖面图绘制;
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
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
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
分布图阅读与分析;
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等等。
等值线图重点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
等值线图的读图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
读数据;
判断等值线疏密、走向和递变规律;
判断弯曲特征及成因;
判断极值区特征及其成因;
绘制剖面图等绘图技能。
图表类型很多,包括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分布图、原理示意图、模式图、结构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等。
统计图表三科综合的切入点之一。
统计图表类型多样,高考中常见的有曲线图、折线图、点状坐标图、圆(扇)形百分比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等。
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特点和功能不同,高考中多在教材中原有图基础上作变式处理(统计图的转换)或考查新图。
统计图表按要素多少可以分为单图(单一要素图)、叠加图(多要素图)和组图(多幅图组合)三种。
叠加图和组图要会分解成单图,在阅读单图基础上,分析要素间相互关系和多幅图间的联系。
单图的阅读包括:
(1)读出图名,明确图表内容;
(2)阅读坐标(横坐标、纵坐标;
观察坐标设置是否严格)、明确单位、读出数据。
(3)抓住特征点与特征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转折点),分析数据特点和变化趋势。
(4)提取已有知识信息,分析图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发现隐含信息。
(5)注意整体和局部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
叠加图和组图的阅读要明确:
不同单图的各自优点不同;
组图扩大信息含量和读图难度;
分解法和叠加法训练是平时训练的重要方法;
要经常使用比较法。
四、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我们通常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可能是某一个学科某一方面的理论,也可能是多学科多个方面的理论。
理论联系重在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科学发展,这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
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②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
③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就中学而言,学生在课堂教学学到的主要是系统的、完整的、能够体现学科主要特点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等,我们称之为理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正向的,既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并能运用学到的东西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认识。
就综合能力考试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具体问题设问,命题者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
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命题追求“学以致用”,不仅是对学习结果和学习思维过程的检测,也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地理命题一贯以此为重要目标。
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在中学地理学习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最低表现为用一般的原理来定性地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一些地理问题,高一层次是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更高层次是善于将原有的主干知识新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的能力。
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显得重要,也是考核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
地理学源于人所生活的环境,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
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学习中来。
如对沙尘暴、火山、地震、台风、洪涝、城市绿化的现实解释,对我国能源、交通、农业、工业发展的具体分析等。
例: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答1—2题: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本题通过城市环境的治理问题,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水体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1题充分表明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的现实情况。
在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中,热岛效应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引起了极大的注意,不少国家已经在建筑物的“绿化”问题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付诸实施,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该问题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城市环境问题,注意得还远远不够。
在大城市急剧增温的房地产热中,也很少有开发商关注屋顶的绿化问题,更不要说付诸实施了。
因此,我们结合能量的转化问题,把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的建设问题摆到了题目的题干中,以期引起关注。
正确选项是B。
与之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工草地的建设问题。
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在养护过程中,对土地和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十数倍于农田施肥和使用农药造成的污染。
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发达国家,已经严格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对品种单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加紧了研究和及时采取对策。
我国的人工草地建设,在许多城市是方兴未艾,可是令人忧虑的是对其引发的负面影响却很少有人注意和过问。
因此第14题的设计突出了考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期望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类问题更加广泛的注意。
14题正确选项是:
D。
五、逐步建立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知识体系
通过中学地理的学习,学生应该形成有质量的地理知识结构,并能进行灵活提取、迁移和应用。
地理知识结构建构的层次包括:
(1)地理常识(地理事实、地理数据);
(2)地理概念(概念群、核心概念);
(3)地理规律和原理;
(4)主要知识点及答题思路;
(5)章节知识结构;
(6)宏观知识结构;
(7)学科内综合知识;
(8)跨学科知识。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概念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考查概念主要有两种:
考查已知概念,测试学生掌握的准确程度;
考查未知概念,考查学生把提供信息读懂,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有的时候,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不清。
例如:
走向、延伸方向、流向、上风向、最小风频、递变规律、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河流补给、地质构造、地质作用、锋面气旋、季风、山麓、雪线、伏旱、湿地、耕作制、坎儿井、地带性规律、晨昏线、日期界线、环境人口容量、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布局、产业转移、区位等等。
举例法是学习概念最基本的方法,对比法是学习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进行概念分类,明确概念从属关系,了解概念群并进行概念应用训练,在使用中掌握概念。
要梳理主要的概念,进行重点核心概念分析。
例如气温的概念群包括:
(1)极值气温(最高、最低);
(2)平均气温(日平均、月平均);
(3)温差(日较差、年较差);
(4)积温;
(5)温度带;
(6)等温线;
(7)气温变化(水平变化、垂直变化);
(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地形、水文、天气、人类活动)。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等。
地理规律主要分为空间规律(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时间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自然界主要是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组成主要是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事实,物质的运动变化则是规律和原理。
理解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要求首先识别简单的规律和原理,主要是单要素的变化规律。
如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oC);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越往高气压越低);
经度和纬度分布规律(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度)等等。
遇到复杂的规律应该分解为简单的规律,分析主要影响要素及其关系,分析规律使用的条件。
规律的掌握要经常借助地图来实现。
理解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要求会归纳概括出规律和利用规律分析地理事物趋势,预测地理现象等。
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变化大都有规律可循,地理原理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各方面,因此考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不仅应对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应用它们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
归纳或演绎推导等能力。
地理规律和原理很多,学习中要会总结。
如主要包括:
时区变化规律;
经度纬度变化规律;
地图方向规律;
地球自然和公转规律;
阳光直射点移动规律;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四季变化规律;
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气压变化规律;
锋面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规律;
河流补给规律;
洋流分布规律;
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
人口增长变化规律;
城市化规律;
河流分布规律;
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
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
水平衡原理;
地质作用原理;
生态平衡原理;
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布局原理;
工业布局原理等等。
地理学关键要就“理”字做文章,否则就停留在描述的阶段。
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更要学会分析为什么在那里。
理解、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比较、推导、综合分析的能力就是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其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或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比较和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构知识结构要注意建立地理知识练习线索。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提取应用。
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
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青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青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击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
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
地球运动在远日点附近——7月初——北极附近为极昼——晨线在北极圈内。
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
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各种工业部门,组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形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多项条件(如土壤形成的条件、形成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
气候要素与其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气压和风;
外力地质作用与其所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自然资源与其所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
总星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
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
农作物——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
能源资源——常规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等。
地理学习重要进一步提炼教材,形成答题思路。
以人文地理为例,核心内容就是区位因素分析:
工业(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不同的工业部门,产业转移);
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基地、渔场、牧场);
城市(城市形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交通(铁路线、公路线、港口、机场);
商业中心(商业街、商业小区、商业网点密度);
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
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东部沿海)
以选修二教材为例,重在提炼国土整治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与南方山区);
荒漠化问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的综合治理(表现、分布、治理措施);
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华北平原与南方红壤);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南方低山丘陵);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东北平原);
交通运输的建设(西南地区);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海南岛和海域);
资源的跨地区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美南运);
城市新区的发展(上海、北京)。
六、地理学习的主要误区及调整
学生常常容易忽略的问题是:
除一般方法外,地理学习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因此地理学习常常走入一些误区,效果不佳。
主要表现在:
1.单纯使用文科常用的记忆方法来学习
任何学习记忆都是必要的,但地理学科知识的记忆有几个具体要求:
地理知识的记忆要落实到地图上;
地理知识的记忆有独特的思路结构;
地理学重在理解记忆。
有的学生把很多地理知识都背下来,但是在读图填图是却一塌糊涂,所以仍然无法解答地理问题。
地理知识最重要的空间知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就没有真正掌握地理学知识。
地理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宏观把握,也就是说自然地理要抓住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几大要素;
人文地理要抓住资源、交通、技术、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要素来宏观分析。
如果不注意这些思路,学生的思维常常是不完整的。
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人类活动提供的条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能因地制宜,确定具体地区的发展思路。
2.忽视地理技能
地理知识有着独特的图像表达方式,因此掌握地理技能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求。
许多学生没有在地图、图像图表方面下功夫,只能掌握书本上呈现的知识,而不能很好阅读和提取新情境下的地理知识。
地理技能是工具,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花大气力训练。
3.两耳不闻窗外事,知识面狭窄
地理学习大量结合身边实际和现实问题、国际国内热点问题。
仅仅关系书本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行。
所以,很多同学知识面狭窄,课外阅读量少,国内国际大事关注少,地理往往学的不灵活,不深入。
4.偏重做题,忽视知识结构的建立
很多同学认为做题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但如果不总结和提炼,做题建立起来的知识是零散的。
地理知识结构性很强,需要认真阅读教材进行思路归纳,建立主干知识体系。
通过做题深化,弥补枝节知识。
5.做题无选择,答题不规范
地理知识量大,试题需要精心选择。
规范的高考题、会考题都是首选的。
一些较好的练习资料也可以选择。
选择好试题后,要认真总结答题思路和语言规范,把握关键的地理学科术语。
缺乏选择的做题和缺乏总结,对提高地理成绩的效果是不显著的。
七、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
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
什么纬度?
海陆位置如何?
有哪些邻国?
等等。
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
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的,有些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其特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经典 学习方法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