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历史必修一章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03696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22.95KB
高考试题历史必修一章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试题历史必修一章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历史必修一章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0.(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0分)
1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5题)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
(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12.(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
,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10分)
1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
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
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必修一专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
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4.(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5.(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
6.(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7.(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
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8.(2011年江苏高考8题)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
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
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
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
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9.(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39题)(2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图12,回答第
(1)题。
图12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颁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10.(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
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
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9分)
11.(2011年海南高考27题)(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5分)
必修一专题3
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7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011年海南高考17题)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4.(2011年海南高考16题)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5.(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6.(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29题)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9题)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8.(2011年江苏高考6题)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9.(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0.(2011年海南高考18题)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8题)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11分)
必修一专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32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必修一专题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7题)“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2.(2011年海南高考25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
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5.(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没有开化得中国佬”图16“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图17“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试题 历史 必修 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