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教材解读表讲解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2958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17KB
主题单元教材解读表讲解Word格式.docx
《主题单元教材解读表讲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单元教材解读表讲解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故事说清楚、说具体,能打动听故事的人。
习作: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令自己感动的事写下来。
题目自拟,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挚,写完后认真修改。
日积月累:
成语
感受语言乐趣,积累语言
成语故事:
程门立雪
了解成语故事,体会成语含义。
交流平台
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多种方式。
14再见了,亲人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
)、“耗”(hà
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
为救亲人失孙儿;
为救亲人勇献身;
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
都先用一个称呼语;
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
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
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15金色的鱼钩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4、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
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
师: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
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
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16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
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
如“揪”(jiū),“瞪”(dè
ng)。
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
疏导撤离5~13;
桥塌殉职14~23;
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师相机板书:
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
像倒。
(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
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
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
“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
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
什么文章?
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
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
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
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
生:
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揪骂凶(师相机板书:
老汉小伙子)
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
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2)生默读,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
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
“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
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
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
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
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17梦想的力量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激情入文
教师: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
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
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板书课题:
17﹡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文中重点词,让学生进行说话。
自由选择五个以上下面词语,并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非洲水井额外 水泵
攒钱捐款钻井机流泪瑞恩的井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第一、二自然段。
(1)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3)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录像或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4)齐读这段文字。
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
2.教师:
瑞恩梦想仅仅是为了实现挖一口井让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
划出瑞恩实现梦想变化的句子,以及瑞恩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并在小组中讨论。
3.学生自学。
4.反馈。
(1)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
(3)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富有个性的答案写再题板或纸板上,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板书,贴到黑板上。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瑞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题 单元 教材 解读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