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活动记录91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26898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8.67KB
课题组活动记录91Word文档格式.docx
《课题组活动记录9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组活动记录91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
2013年9月18日
活动地点
活动
秦晓娟
活动内容:
讨论交流经验:
学习小组是怎样建立的如何发挥小组作用
秦晓娟:
小组学习是大班额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大家都已经在实施了。
今天请翟丽萍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建立学习小组的,如何发挥小组作用,交流交流经验。
翟丽萍:
科学的教育理论是组建学习小组的基础。
小组中的学生作为个体来讲都是自主的,自主预习、自主研究、自主的约束增加的行为规范。
同时积极发挥了自己的积极作用。
而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的团队,小组中的学生有时这个小团队中的一员,所以,整个小团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该考虑的四大问题:
一、应该安排多少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我们认为,4到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最为科学,这是因为如果要发挥团队间的互帮互助。
由于班级人数多,我是6人一组,共11个组。
二、如何将学生的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
先考虑学习水平的差异,再考虑性格方面的差异,最后还要考虑是性别方面的差异。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管理。
要选好组长,我班11个组长是我精心挑选的。
接着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个人目标,还要建立小组内互助合作机制和互相监督机制。
四、如何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小组内是合作,那么两个小组三个小组,我班十一个小组,这十一个小组之间如何形成这种竞争机制。
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效应,只有竞争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团队之间的互帮互助。
如何进行呢,有如下一些方法,可以评选每一节课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天评选之后,每一节课评选完之后,我们可以评选一周的,甚至可以评选一个月的,到学期末,甚至可以评选一学期的。
活动评析及思考:
通过交流,总结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及时调整措施和方案,
以便在大班额下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过程性资料:
翟丽萍
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小的学习互助单位:
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自古就有,只不过名字不同罢了,直到现在,很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都在使用。
俗话说的好,存在就是价值,这就说明了设置学习小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下面分两个方面谈一谈“如何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
第一点:
小组中的学生作为个体来讲都是自主的,自主预习、自主研究、自主的约束增加的行为规范。
第二点,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该考虑的四大问题:
问题一:
应该安排多少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我们认为,4到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最为科学,这是因为如果要发挥团队间的互帮互助,应该最少4个人,那么比方说,刚才在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假设是小组成员件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如果只有两个人的话,那这两个人由可能会对某个问题无休止的讨论下去,那就很可能出来第3人或第4人出来评评理。
所以两个人不行,最少需要四个人。
另外一点,就是团队成员,人数也不能太多,如果太多的话,组长不好管理整个小组,小组成员在争论某个问题时,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这样就会影响学习效率。
另外一点,在设立小组人数的时候,最好是偶数个,为什么讲偶数个呢?
因为中国目前学生的课桌都是方形的,偶数个的话4个或6个拼起来放在教室里也方便了班主任安排占座位。
要是5个或7个这样的话,不太好安排座位。
问题二:
如何将学生的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
这个是各位专家、各位领导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就跟我探讨起整个问题来了,“如何把学生合理的分配到各个小组”,这里呢至少要考虑三个差异。
第一个:
是学习水平的差异,这里的学力不是学历,
第二个:
是性格方面的差异
第三个:
是性别方面的差异。
考虑这这三种差异呢,是有先后顺序的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力水平的差异,那么在学力水平中,它又分两种学力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的学力水平中总的学力水平,换一句话说,就相当于我们原来在那种分数体制下,要求总分比较高一点,通俗一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学力水平,那么在这两种水平上呢,首先考虑的是学力水平,然后在考虑单科的学力水平,那么在今天下午上课的时候呢,有的老师问是不是在每一节课都可以换一次位置呢,那样的话有可能会造成班级不好管理,反而会加重班主任的工作。
所以说,在分小组的时候,先考虑总的水平,再考虑每一科的水平,尽可能让每一小组均衡一些,这样呢,小组有学力水平高的,又有稍微低一些的,这样在学习上可以互帮互助,然后考虑的呢是性格方面的差异。
一个小组内应该既有个性外向的又有内向的,你不能把所有性格外向的都集中在一个小组,另一个小组全都是内向的,那么这种情况造成的是外向的小组充分展示,而内向的越来越内向。
最后呢,两极分化有的学生会在课堂学不到知识,也会在课堂上失去信心,所以说,我们就要用性格外向的去带动内向的,反过来说,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仔细,可以把这一点传给性格外向的。
所以说,要考虑性格上的差异。
最后考虑的应该是性别上的差异。
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男女生的位置,科学合理地安排男女生位置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促进学习,促进整个班级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说如果在这里考虑不周全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所以说班主任在调查这三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深入学生,这有可能是班主任长期要做的工作,必须做,换句话讲就是明了学情,你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知根知底去了解他们的内心。
这样,这三种差异才能利用好。
第三个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管理。
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这里有六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
选择组长,选好了组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组长可以控制整个小组,使得小组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小组拧成一股绳,整体向前进步,所以组长非常关键。
第二个步骤:
制定队名,队训
那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队训就是小组里边四个人或六个人,他们自己对自己行为规范的约束。
然后队员呢,大家可能有种感觉,就是说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会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
队训首先是每个成员要自觉遵守,同时作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比方说组长在监督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说你违规犯了队训的哪一条,有了依据。
第三个步骤:
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
有了共同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
当然这个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
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的,要说我们每一天应该在哪一节课上,那一个内容上我们小组要去实践它,甚至更短,也可以是一节课应该怎么样,下一节课是不是要比这一节课更好,制定这个目标。
第四个步骤:
是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
在共同奋斗的指引下,每个成员制定他们个人奋斗目标,个人的奋斗目标,也是要有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的可以是自己的人生规划,比如说将来自己准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短的可也是我的下一个题目如何处理的更好。
所以说这两点一个是共同奋斗目标,一个是个人奋斗目标。
在这两大目标的指引下,团队之间的自主性和团队的合作性,才会更好的发展。
第五个步骤:
建立小组内的互助合作机制
在以上四个步骤解决完之后,要建立小组内的互助合作机制。
这个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享痛苦和快乐,要乐于帮助他人。
现在的学生呢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为强烈。
因此完成这个步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六个步骤:
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
刚才结合队训已谈了一些,如何抓好课堂纪律,自习课纪律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队训,执行这个步骤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问题四:
如何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小组内是合作,那么两个小组三个小组,我那个班十一个小组,这十一个小组之间如何形成这种竞争机制。
学生们呢,可以说每个小组4个人、6个人组成一个团队,谁不想去扛那个红旗呢?
谁不想成为最优秀的?
通过这种手段去刺激学生。
再一点可以由老师们去自由发挥,只要达到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就可以了。
序号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第八组
第九组
第十组
第十一组
1
孙吴棋
王逦彤
徐嘉烨
杨朴
黄筝
沈顾嘉
王新灿
张伟铭
倪畅
杨缘
徐瑞
2
张高喆
杨乐琪
刘铭朗
张经典
刘亦韦
钱思予
冷秋霖
周桐羽
王梓建
季奕
朱其萍
3
陈哲祺
张景恬
崔赵江
朱郁奇
方雨欣
王志鑫
徐子豪
景逸然
殷屹之
李肖一
季毅
4
郑晶琳
陈嘉璇
李玉媛
梁欣奕
潘金浩
韩文超
王心妍
顾靖
梁芷涵
乔国栋
王优
5
王周舟
高宇翔
张辉
倪宇超
戴贯军
魏笑
孔令环
卢佳伟
顾嘉豪
景跃欣
宦翔宸
6
薛元杰
张文
秦子妍
高湲铃
王律文
顾静秋
蔡雨阳
曹晔
周锦宜
史欣然
徐昊
四
(1)班学习小组成员、分工表
组长:
孙吴棋,语数英:
郑晶琳、陈哲祺、王周舟,副科:
薛元杰,
记录员:
王逦彤,语数英:
杨乐琪、高宇翔、陈嘉璇,副科:
张文,
记录员:
徐嘉烨,语数英:
刘铭朗、张辉、崔赵江,副科:
秦子妍,
杨朴,语数英:
张经典、朱郁奇、倪宇超,副科:
高湲铃,
组长:
黄筝,语数英:
方雨欣、潘金浩、戴贯军,副科:
王律文,
沈顾嘉,语数英:
魏笑、王志鑫、韩文超,副科:
顾静秋,
王新灿,语数英:
蔡雨阳、徐子豪、冷秋霖,副科:
孔令环,
张伟铭,语数英:
顾靖、周桐羽、曹晔,副科:
卢佳伟,
倪畅,语数英:
梁芷涵、殷屹之、周锦宜,副科:
顾嘉豪,
杨缘,语数英:
史欣然、乔国栋、李肖一,副科:
景跃欣,
徐瑞,语数英:
宦翔宸、季毅、王优,副科:
徐昊,
四
(1)班2013-2014(上)学习小组评比记载表
记录人:
第()周
编
号
姓名
迟
到
背
诵
早
读
做
操
作业
课堂
副
餐
课
间
午
休
值
日
路
队
礼
仪
卫
生
书
得
分
7
朱圣涛
总分
2013年10月23日
学习交流:
《学为主导121三学教学法——大班额与分层教学》
一、学习文章《学为主导121三学教学法——大班额与分层教学》
二、课题组成员交流发言
最理想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在一个小班中有几个教师协同教学,既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又让个体在集体中得到交往的发展。
但现实做不到,高效率的传输知识应考,大班额降低成本,还是教师主导训练习题最好。
取两者的中间道路是大班额分层教学。
吕东娟:
分层教学问题集中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上。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更好?
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而且弱势先发言,引起交流讨论,优生接弱势的话题发言,交流与讨论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怎样才能让弱势的发言有交流讨论的价值?
优生怎样才能很好的当好小教师,必须事先要有准备,这就是备学。
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预习,或前置性学习,是对新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的回顾和整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充分的备学,小组交流讨论才真正有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个性发展的意义。
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主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教师实施预设的教学流程,这就是学为主导而不是教为主导的区别。
周颖:
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不讲,不是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不讲,不是全班优生讨论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不讲。
要达到这“三不讲”,课堂结构肯定就发生巨大变化了。
我们不能只从时间上限定教师的讲,而要从根本上让学生学,让学生讲,教师在坚持“三不讲”的前提下,讲得多一点,深一点,宽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独立充分备学——小组合作帮学——教师宽深导学,这种教学法比较适合大班额下的课堂分层教学。
学为主导121三学教学法
大班额与分层教学
变教为主导为学为主导,从学生备学开始,课堂结构进行转变,分层教学在大班额还是可以实现的。
分层的形式很多,每学期重新分班是一种分层教学,但做偏了就是重点班;
走班制分层教学,管理难度大,做偏了还是变相的重点班;
班内同质分组教学,是又一种分层教学,相当于复式教学,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强强同组,弱弱同组,同一个教学内容怎么“复式”教学呢?
班内异质分组,实际是组内分层,这是一个比较好操作的分层教学,组内优生小教师具体帮助弱生,但必须要有互帮互学的氛围,弱生不积极思考,优生不积极帮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分层教学效果也不好。
那么,分层教学问题集中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上来了。
独立充分备学——小组合作帮学——教师宽深导学,“备学-帮学-导学”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大致25%-50%-25%,121的比例。
因此也可称为学为主导121三学教学法。
2013年11月13日
学习文章《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和《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分享到
一、学习文章《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和《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祁文娟:
在美国,个别化分层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更多形式的分层教学实践纷纷展开。
一方面,“学科分层”、“分科选修制”和“不分级制”仍然盛行。
另一方面,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个别化分层教学理论与模式。
受美国影响,诸多国家在分层教学实践上呈现出繁荣与多样化态势。
一方面,有新的国家加入分层教学实验行列。
另一方面,个别化分层教学有了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反对分层教学的运动也未停止过。
但总体上反对分层教学的运动并没有改变美国学校的教学方式,相反,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相信,反对分层教学的运动也许永远都不会成为主流。
总之,近些年来的国外分层教学不但形式趋于多样,而且理论与实践也更趋于科学化、个性化和全面化。
倪玲羚: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
、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教授知识不但要讲究“因材施教”,而且也要讲究“量体裁衣”。
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分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把学生简单的分层或一成不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习惯,智力的差异以及变化,是我们分层教学中要了解与掌握的。
分享到
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
一、国外分层教学的产生(1868年)
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分工精细化、人口集中、教育普及等因素强化了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统领了西方世界三百余年教育史的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不但不能适应工业化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忽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人的良好个性的发展。
因此,许多教育家企图在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之上寻找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的出路,分层教学便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
在西方,分层教学的雏形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FlexibleSystem),即教师通过测验的方式,将学生按学力高低分成甲、乙、丙三层,学力相对较高的甲、乙两层在课上做各种练习时,教师对学力较低的丙层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待其基本理解教材内容后,再向全班学生进行另一新教材的教学。
在每学季(每学年分为四学季)结束时,按学生学习成绩或升级,或重新编班,一般学生可以按期结业,部分延缓结业,优良者提前结业。
这是最初的分层教学,是以能力分班(组)为标志的一种分层教学形式。
二、国外分层教学的初步发展(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初)
这一阶段,随着资本主义义务教育的推广和各阶层子女的纷纷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与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刻板强求各类学生齐步并进造成大量学生留级的现象相比,分层教学的实施看上去更加科学和顺乎民意,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等新型分层教学形式纷纷出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各种能力分班(组)分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组 活动 记录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