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讲座2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23739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8.54KB
心理健康讲座2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健康讲座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讲座2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在中医理论中认识更加丰富。
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同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是社会成员)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正常的运转,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因此,由于医学的进步,疾病谱的改变和人类对人的心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现代人已经意识到,引起疾病的原因不仅仅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因素。
很多疾病的产生往往与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直接的致病因素。
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时代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工作节奏比较快;
改革的步伐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且更新快的年代。
人常常处在一种节奏不断加快所造成的紧张状态之中,因为人都是上进的,除了满足基本需求以外,还要不断适应社会的节奏,满足自己的雄心大志,满足对成功的渴望,因此不断高效率的工作,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竞争,和频繁地进行社交活动,当然,人的上进和进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有的人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行这些活动,又不会适当的放松自己,使人处于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心理紧张状态下,给人的健康带来了损害。
因此在现代,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已成为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一些本身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称人格的扭曲),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老是不合群,做些不被集体社会所理解和所认可的事,自己非常不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
不但成就不了事业,而且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心理健康在现代人的健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认识到引起疾病的
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微生物,医学模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正因为以上三个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健康的内涵,才给健康冠以新的概念,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这才是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健康问题。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是在人类重新认识健康的形势下形成的,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的问题,矫正和治疗人的某些不良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健康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
在这一点上,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提法有相通之处。
因为健康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仅仅的一个方面的健康,特别是仅仅身体没有病,心理不健康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严格的说不是健康状态,而是“亚健康”状态。
"
亚健康"
现象不难理解就是心理不够健康的意思,是健康人和不健康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似乎这样比说"
心理有病"
文明点,让人好接受点,其实都一样。
无可避的事实是今日"
的人太多了。
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有人提出现在这个时代将是心理医疗的顶盛时期。
许多心理障碍者,你不说出来感受,几乎无人会认为你有问题,能够理解你病了。
至于焦虑、抑郁、恐怖和疑病,这些内心的活动,通过故作镇静,也会遮掩过去。
但是可以从一些表现看出来,如一见面就谈"
活得太累了"
这主要还是说精神上太累了。
曾经有一度风行一种"
文化衫"
上面写着:
我好烦,别理我!
表现了情绪的一种投射心理,既是一种发泄,也是希望大家去注意他,关心他。
还呈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易感疾病等。
亚健康的现象非常多见,有心理问题的人非常多见,要认识它,矫正它,治疗它,首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
在中国这个意识还不是太强。
比如有这么一种现象:
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
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
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
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敢于面对和积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另外,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
心理病"
与"
精神病"
联系起来。
某高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
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
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
心理咨询中心"
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
把"
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他们是"
神经病人(精神病)"
了!
从这一真实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什么是心理问题?
如何面对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存在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
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的认识呢?
社会进步了,对人本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如果我们仍抱着陈旧的观点来看待健康,来养生,既不利于健康,也不能提高生活质量,更不有利于对事业的成功。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人格等心理现象(活动)的总称。
是由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三者所构成;
2、心理健康
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
但
一般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心理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3、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
这是
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的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
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
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情和东方人的心理特点,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各家之长及浅显易懂,提出以下心理健康标志: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俗话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体验
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的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够接受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
在努力发掘自我的同时,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
自己给自己定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目标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
因而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比如有一个抑郁病人,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来的目的是想改变自己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公关,认为在社会上没有这个优势是不能立足的。
他的想法无可非议,但他内心的问题是:
内向性格不好,外向性格好,外向性格的人善于交际,无所不能。
他无法接受内向的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憎恨自己的弱点。
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正确的心理应该是认识到,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无好坏之分,都各有优势和不足,对自己应该正确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彻底改变自己。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
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也即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和接受。
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既能和朋友同聚之时是愉快的,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感;
在与别人相处时,往往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多于消极的态度(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这种消极态度实际是在伤害自己)。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微妙,最为复杂,相处不好,最易造成心理负担,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不但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能够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
而不是逃避现实。
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
同时,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敢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学习和工作中尽
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
把工作作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有七情六欲,各种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
快乐或不快乐等。
但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乐观、开朗)往往占优势,消极的情绪(悲伤、忧愁、焦虑、愤怒等)不会持久。
情绪稳定,心情开朗乐观,能够适度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
最初的含义是面具,即表现出来的示人的脸谱。
从某个角
度说,就是人的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
在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和理想、信念、动机、
兴趣、人生观等方面能够平衡发展。
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
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
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能够与社会合拍;
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但发展、变化的,不同年
龄有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每一个人都应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偏离自己的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就是不健康的,比如10多岁的少年总需要父母的陪伴,或是已是成人还不成熟思考问题心理行为仍然是停留在儿童时期。
这都是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8)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是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低下。
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有必要说明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连续谱。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中也不可能100%的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这不现实。
有85%的时间,我们能具有一种基本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良好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基本上是心理健康的。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事件,会出现短期的反应性情绪波动,会悲痛欲绝、抑郁泪流、愤怒狂暴等,这些都很自然,只要这些负性情绪不是延续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围。
如果这些负性情绪延续太久,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影响身体,出现身体疾病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两大类。
1、神经症
神经症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疑病症以及强迫症等。
焦虑症:
没有明确危险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提心吊胆和恐惧,坐立不安,不由自主的发抖,出汗,胸闷,恶心,尿急等。
抑郁症:
表现情绪低落,每天都充满不快和悲伤,并且躯体不适,失眠,病人内心感到非常痛苦。
恐怖症:
害怕。
有聚会、社交、动物恐怖
强迫症:
病人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或想一些事(强迫思维、强迫动作),这不是病人的意愿,但无法控制,摆脱不了,如洁癖,不断洗手;
不放心是否关好了门;
数树;
年轻人多见一些。
疑病症:
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现象过分的关心和敏感,不懂医学,但老把身体的一些现象和医学书对照,怀疑自己是这样病那样病,别人得了什么病,也怀疑自己得了这个病,反复就医,医生的检查和解释都不能打消他的疑虑。
心理障碍的现象,处处可见:
如有一个中学生在小学时成绩不错,可是到了初中学科多了就无法适应,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就作弊,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
他想不通,抑郁,心态没有得到调整,结果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患了幻听、幻视等严惩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休学了。
在普通的人群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受挫、事业的失败、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疾病,重则走上轻生道路。
这些说明,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有着许多突发的生活事件,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
2、人格障碍
性格上的一种变态(是一种人格偏离和畸变,也即不伴有精神症
状的人格发展适应缺陷),表现为行为缺乏弹性,常呈现出固定的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的反应(认识绝对、偏激)。
情绪不稳定,感情淡漠、易激惹。
比如:
①难于与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②行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支配,自制力差。
③把自己遇到一些困难都归咎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毫无社会责任感。
④对周围事物充满猜疑、敌视、嫉妒和偏颇的看法。
⑤当其行为后果伤害、刺痛他人时,自己却泰然自若等。
形成源于生物(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
用的结果。
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少年期,是一种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格偏离和畸变,形成后一般不易改变,甚至持续终生。
只有少数人到了中年后才有缓解。
如前一段时间,报纸上有一个报道,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因为偷了家里500元钱,被他父亲绑在家门口,面向大街上,身上贴着一张,写着:
“我错了,我不该偷家里的钱”,使小孩心理上受到凌辱。
象这样错误的教育,孩子长大以后,心理上是不会健康的。
人格障碍也有很多种,如偏执型、强迫症型等。
是否心理障碍,确切诊断只能求助于医生。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
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心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尤其是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
比如说精神病患者家族中,的确有遗传基因。
2、心理因素的影响
(1)心理冲突
在我们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机会,但面临的机会选择却不止一个,
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的选择,在众多选择中作出某一选择时,往往有得有失,做出某一选择,同时会丢掉另一个机会,因此,做出选择是很困难的,是两难或者是几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冲突就发生了。
有两个部门你都可以去工作,到哪个部门工作都有利弊,你总要选择一个部门去工作,心理冲突就产生了,就要权衡利弊作出选择。
又不如:
一个人对某人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
想换工作,又怕失去目前的稳定,心理冲突就产生了。
心理冲突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者是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心理冲突时,很快就解决了选择,心理冲突就消除了。
但要选择对自己影响很大,而且自己又缺乏主见时,要作出选择就比较困难,就会因此产生不良的躯体和心理反应,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起码表现为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心烦意乱。
(2)挫折
有句话: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顺境十之一、二”人生的道路上
随时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
不能晋职;
没有如意的工作;
没有住房;
受到批评;
亲人去世等,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紧张、失望、沮丧、悲哀、愤怒等),即遇到了挫折。
一般说来,挫折的压力如果没有超过个体的承受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焦虑也是一种生产力”,“失败是成功之母”压力会成为一种动力,挫折就会成为一种磨练,能提高你的创造性,能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你承受力逐渐增强,能让你逐渐成熟起来。
但若挫折过于强烈或承受挫折的能力低,超过了个体的耐受能力,而个体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又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起情绪紊乱,心理失去平衡,出现心理障碍或是心身疾病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
动,如亲人死亡、离婚、刑事处分、失恋、退休等都可以引起心理障碍,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刺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这种影响可以累加,或者挥之不去,负性情绪长期存在,因而也是很严重的,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这是因为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个体适应变化的努力也要相应增加。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或者是某个生活事件持续挥之不去,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4)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这在人是千差万别的。
个性没有不好、坏之
分,不同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但有共同的一点:
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现代研究证明,很多疾病发生与人的某些心理类型密切相关。
A型行为特征——冠心病
C型行为特征——癌症
强迫性人格——强迫性精神症
癔病人格——癔病
精神刺激因素
特殊人格特征
五、心身疾病
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
例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悲伤时,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
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
所以,在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切齿之时,身体内部也在“倒海翻江”。
当某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爆发时,其在我们体内引起的生理反应,不亚于参加一次激烈的体育运动。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
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毫米汞柱以上;
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
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
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
血压也会随之增加。
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由于心理的变化必然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如果情绪的变化是短暂的,生理变化的影响仅仅是功能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焦虑、抑郁、悲伤、恐惧等),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出现器质性的病变,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心身疾病:
心——心理、精神;
身——身体;
有些疾病,它的发病、发展、转归、预防和治疗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一类疾病。
心理因素不仅可以成为疾病的发病基础,而且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
(广义的心身疾病既包括心理障碍,也包括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的病变)。
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癌症等都属于心身疾病。
这是因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身医学是新兴的,前卫的医学,它把现代医学临床各个系统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都列入心身疾病,目的是对这类疾病专题研究,探讨他们的成病因素,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因此,心身医学的出现,是医学科学的向前发展,高度分化的表现。
据统计,在我国,10年前统计心身疾病占疾病总数的33.2%,但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1、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心身疾病。
如:
1)A型行为特征的人——易得冠心病、高血压。
A型行为特征的人:
做事急促,时间紧迫感强,说话快而大声,脾气急噪,很容易生气,个性强,竞争心强烈,事业心强,对人常怀有敌意,好发脾气,有进攻性,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和高度的应对状态。
血中儿茶酚胺、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性都比常人要高,故易得冠心病、高血压。
2)C型行为特征——癌症
C型行为特征的人:
性格上倾向于自我克制,压抑情绪,怒向内发,焦虑成性。
通常免疫力下降,器官代谢紊乱或障碍,DNA自然修复能力偏弱,甚至障碍,故易患癌症
3)强迫性人格——强迫性精神症
强迫性人格的人: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墨守成规、
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求美、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缺乏随机应变能力等。
易患强迫性精神症
4)癔病人格——癔病
癔病人格的人:
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爱幻想、自我中心、爱表现,喜欢矫揉造作,希望得到同情,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易患癔病。
2、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1)原发性高血压。
这种病本身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主要由于长期紧张、激动、焦虑或处于矛盾状态所致。
2)消化系统溃疡。
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中,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为明显,胃酸持续增高,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糜烂。
3)冠心病。
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争强好胜的人,易患冠心病。
据最新一期的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报道,经常生气会对人的心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比吸烟、超重以及高胆固醇对心脏产生的损伤更可怕。
4)糖尿病。
长期或过度的心理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胰腺分泌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和尿糖水平增高,出现糖尿病。
5肿瘤。
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病前都有较长时期的不良情绪刺激或者突然的重大心理打击。
研究人员曾对774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男士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
对被调查者生气的频率、血脂、血压、体重、腰围与臀围的比例、膳食结构、饮酒和吸烟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以测试生气次数的多少是否直接导致了心脏疾病的发生。
结果发现,那些容易动怒的男士患上心脏病的几率甚至超过了爱吸烟或喝酒以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同龄人。
研究人员指出,极易动怒会导致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健康 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