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2336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87KB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
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
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
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
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
“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
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
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
《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
《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
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
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
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
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
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
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
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
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2016年4月28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
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
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
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影响下,宗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不仅涉猎范围广泛,而且感情非常投入。
童年的阅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B.她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被迫自杀,自己也被批斗,所以才会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
C.抗战的特殊经历使她认识到作家的责任,关于抗战的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影响深远。
D.近30年的笔耕不辍,使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
解析:
D项,“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近30年的笔耕不辍”,强加因果。
答案:
D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红豆》为宗璞赢得了声誉,让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的标签,使她一度被迫搁笔。
B.“七七事变”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却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率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活跃而有新意。
D.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由此可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E.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A项,让宗璞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是发表在《大公报》上的《A.K.C》,选项弄错了对象。
B项,“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无依据。
D项,“一直是沉痛的”错误,曲解文意。
CE
3.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答:
①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对人对物的大爱;
③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
④“文化大革命”中对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化大革命”的忧思;
⑤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抗战史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丰子恺:
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
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
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
“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
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
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
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
20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
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
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
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
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
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
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
“你最喜欢什么事?
”瞻瞻率性回答:
“避难。
”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是什么?
”瞻瞻解释道: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
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
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
唉!
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
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
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
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
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
”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
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
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
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
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
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
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
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
恰如他自己所说:
“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摘编自2016年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
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
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
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
“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
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
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先从陈师曾写起,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
B.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是因为他继承传统,敢于创造;
热衷写生,大胆尝试;
而且他能守护童真。
C.“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是丰子恺艺术成就的土壤,举家的逃难虽然艰辛,但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
D.丰子恺描绘日常景物,不仅出于感情,而且出于自然,带有浓浓的诗意,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C项,文章出现“逃难”文段,只是为了说明丰子恺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善于守护童真。
逃难“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于文无据。
C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做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到沪江大学避难,小儿子对“逃难”的喜欢给他的启示是:
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E.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
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想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A项,“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分析概括错误,“古诗新画”是丰子恺对宋代以来文人画的继承与创新。
C项,理解错误,是从朋友“吟诵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中得到启发的,而不是“朋友的诗句”。
E项,“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表述不够准确,原文是“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看不出“难堪”“烦恼”。
BD
6.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优秀品质:
①率真。
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都源自内心,不掺杂一点成人世界里的东西。
②正直。
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③友善。
平等待人,爱世界的一切生命;
和孩子对话心平气和,不责怪打骂孩子。
(能准确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联系实际:
(示例)当今一些家长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要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向孩子灌输成人的观点;
要么放任自流,娇生惯养;
要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经常打骂孩子。
家长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宽严有度,注意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
(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传记阅读
(二)
宋文骢:
追梦云霄间
三月春光里,一位老人却没能赶上他“孩子”的18岁生日。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旅程,错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3月23日,歼-10飞机首次试飞成功的日子。
最早与飞机的结缘,并不是美好的记忆。
1930年3月,宋文骢出生在云南。
他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的轰炸。
“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
——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
我们没有抵抗力啊!
”宋文骢扼腕,一个国家如果落后,那挨打起来是没完的。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萌芽。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
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
1949年,19岁的宋文骢成为一名侦察员。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宋文骢成为一名空军机械师。
回国后第二年,他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
在祖国的航空工业体系里,宋文骢不断成长,儿时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1980年,宋文骢任歼-7C飞机总设计师,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填补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战斗机装备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
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
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前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斗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其战技要求集中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着手开发的2000年左右装备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航空领域研发了一大批高新技术,而那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
“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和第三代先进飞机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向目标迈进,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CAD/CAE/CAM等关键技术。
一埋头就是12年。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终于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
当时已经68岁的宋文骢知道,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这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团队每一个人的心头。
“这种飞机没有不摔的,所以他当时压力很大。
”歼-10战斗机副总设计师戴川回忆,“宋老的方法就是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把工作做到位。
”
一项项试验顺利通过,飞机终于平稳着陆。
成功了,有人欢呼,有人落泪。
歼-10战斗机设计师杨伟说:
“在那之前从未见过老头流泪,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
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作了一种战斗力。
那一天,宋文骢执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的日子。
“我想的不是说一架飞机首飞就完了,我考虑的是我们的飞机出来后它在什么层次上,最终一定要使我们的飞机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
生日成为又一个起点。
经过数千次的定型试飞,歼-10战斗机于2006年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
“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
”那一年,宋文骢76岁,离他受命为歼-10总设计师之时,已经过去了20年。
在他的影响和培育下,以歼-10双座飞机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杨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空新人,一大批站在航空科技前沿、全面掌握了航空高新技术的飞机设计师,航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等优秀人才,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栋梁。
宋文骢的梦还在继续。
(摘自2016年3月24日《光明日报》)
A.宋文骢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想到“我们没有抵抗力啊”,便立志要建造一架性能良好的飞机。
B.抗美援朝战场上空军机械师的经历以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飞机设计学习都有助于宋文骢实现他飞机设计师梦想。
C.1980年,宋文骢任歼-7C飞机总设计师,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为第三代战机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宋文骢执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的日子,可见歼-10在他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是他的第二生命。
C项,“为第三代战机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中生有。
原文是“填补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战斗机装备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宋文骢因为从小就酷爱飞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的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生根、萌芽、壮大。
B.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时,我国的航空工业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颇有成就。
C.在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欠佳的情况下,宋文骢独自埋头苦干12载,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等关键技术。
D.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所以,即使宋文骢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工作,歼-10战斗机最终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
E.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逝世的哀痛及惋惜,以及对宋老那种一直追梦精神的敬佩。
A项,由原文“最早与飞机的结缘,并不是美好的记忆”可知,宋文骢并不是从小就爱飞机的。
C项,“独自”错,原文“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
D项,“歼-10战斗机最终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错,歼-10战斗机首次试飞成功了。
BE
3.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一直追梦云霄间,关于“梦想”,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宋文骢一直追梦云霄间,执着如一,令人钦佩,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每个人都有梦想,对人生、对未来充满许多期许,但面对竞争、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丧失信心,畏缩不前,愿景就此“夭折”,梦想从此“凋零”。
但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忍辱负重,或至死不渝,或披肝沥胆,或以死明志,或百折不挠,或屡败屡战,或投笔从戎,或弃医从文,或数十年如一日,或行程数千里……让我们用信心播种梦想,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智慧耕耘梦想,用创造收获梦想。
傅璇琮:
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
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
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
“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
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
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
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
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
《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
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
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
《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
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
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
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
“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
这套丛书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
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
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再度回归大学讲坛。
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专题 实用 文本 阅读 传记 专项 增分练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702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