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山东卷评析jianggao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23359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98KB
高考现代文阅读山东卷评析jianggao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山东卷评析jianggao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山东卷评析jianggao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本的阅读难度上,《歌德之勺》中恩格斯的一段话所揭示出的“歌德是一个两面人格的人”与作者所见到的“大勺”有什么内在联系?
文章中作者游览故居之时并没有写歌德的“世俗”的一面,而文章结尾的话就带来困惑了。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
”还有“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在文本内都没能得到解决。
所以,恩格斯的那道题,21题,答案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似乎答了,似乎正确,却又让人觉得不尽如此。
三篇文章的作者不同(略谈作家作品与“地域文化特征”),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却显示了一样的文学的思维,尤其《灯》与《记》在风格与思路上极相近,这也直接导致了试题命制思路上的雷同性。
题目命制。
特点:
4年的试题分别考查到了“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尽可能的体现了考纲在文学类文本上的能力要求,题目不偏不怪,问题明确。
具体说来07年是开头部分的结构作用(铺垫)、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进行评价判断(“作者……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08年是句子理解及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欣赏作品形象(勺——描写——详写)、散文材料的选取与信息归纳(引述,引文观点)、(立足于文本写作特点基础上的)作品的个性化阅读;
09年是开头部分的结构作用(铺垫)、句子含义理解、赏析作品的内涵(题目暗示主题)、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进行评价判断(“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08年的22题,命题人特别重视对文本体裁的分析,并从学生写作的角度设计了“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一题,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照顾到学生在自我发展方向方面的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探究题从06年《文赤壁》的19小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100字左右”这种开放过分、无关文本的命制法到08年的上述考查,发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这是可喜的。
缺点:
①题目雷同。
07、09年考试题的第一题,分别是这样问的: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抛开文本内容,这两道题目的答案要点是相同的。
隔了一年就重复了从前的题目设置,过于求稳了。
②考点重复。
07年的20、21题一个是文中重要词语,一个是文中重要语句;
09年句子理解的比重更大,20题两个句子,22题探究题的一半是要对这个句子进行句意理解。
18分要有7分在同一个考点上,难说恰当。
以上试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对于句子理解的偏爱了。
③个别题目的设置扣不紧文本与文体特征。
08年的21题第二问“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问题的目标仅仅是要对这段话进行概括吗?
恩格斯的话被作者引用,已经问了个为什么了,考生作答时理解恩格斯的话中含义是理所应当的前提,追设一问,岂不多此一举?
个人认为不如指向“歌德”,拷问恩格斯的话对于表现歌德有什么用。
④探究题难易不均、设置标准不统一。
本题分值大,所涉能力层级高,理应有难度,但是07年题目过于简易,导致语文学科特点的弱化,语文味儿变淡。
07、09年的命制模式如出一辙,都有脱离文本之嫌,09年的题目先要理解文中原句句意,保证了一定的难度,这种谈“人生启发”的模式怎样保证和文本的必然联系,是命题者要着重考虑的。
⑤题目的文体特征体现模糊。
散文的文体特征本来就是模糊的吗?
似乎这样说很不允当。
散文的“形神”问题、线索、语言、情感抒发都有不同于其他问题的地方。
单就语言一面,不必非考“语句理解”不可,语言的修辞艺术、风格特色、词语锤炼都可命题。
⑥答案笼统、超前和架空现象。
这一点在两类文本的试题里都存在。
07年21、22两题“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原文无类似观点句,概括提炼要求太高)“这都不是积极的作法”,显得有些宽泛笼统,也不尽符合文意。
启发联想:
①立足于文体特征,对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抒发与思想表达技巧作最扎实的复习;
②散文是考题中的文本宠儿,加强常规教学的关注程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07不同)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上,将“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变为“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增加了“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究点。
四年选用了三种文本,命题人是不是有意识地要把实用类文本带领大家探究一下,以引起课改中对这些文本教学的注意呢?
客观上,呈现出了三种题目的命制样式,经验意义自然不容忽视。
两篇新闻《梦碎雅典》《“她只能活七小时”》、一篇传记《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一篇访谈(杨澜访台湾诗人余光中),文本的阅读难度都不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似乎还觉得它们比“文学类”要简单些。
当然,这很难比较,毕竟因人而异。
四个文本的长度都在1060~1300字之间,长短合适。
当然,09年的“访谈”被选择做考试内容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当年的考试大纲里面并没有“访谈”。
也许命题人觉得它“应该”属于新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那恐怕是一厢情愿了。
访谈有独特的进行方式,访谈文稿体现了访谈活动的进程,作为一种文体它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比如访谈者的随机应变的作用,被访谈者的情绪、心理变化等等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文体所不能体现的。
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不脱离阅读理解的常规考点,命题不偏不怪、难度适中。
07年依次考了新闻导语及其作用、背景的作用、语句理解、新闻的主题意义;
08年依次考了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涉及对文本思路结构的把握、内容信息的筛选,围绕人物展开也是传记的文本特色)、插叙的作用(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实际上关涉的是传记取材、选材对传主的表现作用)、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传记的文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
09年依次考到了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关键语句的理解(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也算是“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吧)、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
10年考了新闻的写作顺序、时间线索,有内涵的句子理解,新闻语言特色,新闻的社会价值,从以上具体问题可以看出,题目多数都暗含着对该文本文体特征的考查,又和从前的散文阅读题在命制形式上(作用、语句理解、原因理由)保持一贯性,使考生对问法不陌生,答法不困惑;
有切实考出了实用类文本的个性。
07年的题目较为直白些,后3年越发成熟,完成了对实用类文本命题的可贵尝试。
尤其08年的四道小题法度谨严,无论难度、层次、形式都有可观之处。
探究题更可作为典型示范。
①考点重复。
09年的20、21、22三道小题,计约9分左右的分值都体现为语句的理解,题目虽有效,然而考点重复,不得不说是欠考虑的。
②答案要点思维跳跃过大。
07年21题,得分率仅有44.8% 。
偏低的原因是考生只有从后到前把握全文,用奥蒂脸上“坚毅的神情”去诠释她回到“梦想的起点”,才能正确作答。
该题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值得研究;
同时,答案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③答案笼统、超前和架空现象。
07年22题,文中并未说明什么是奥运精神,而参考答案中却反复强调。
我们为了与参考答案保持一致,对奥运精神给予了特别关注,进行了补充说明。
由于该题的探究已经超出文本自身,致使该题答案泛化,考生得分很高,难度系数达到0.73,明显偏易,有效性受到质疑。
09年20题第二问:
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答:
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
答案笼统,且有未扣紧文本特点之病。
杨澜在短时间内快速反应,理解了余光中的文章结尾用意(游子当以祖国为荣,祖国从不苛求以你为荣,祖国之恩之包容情怀可知),既是杨澜作为一个优秀的访谈主持人思维敏捷的优异表现,这句话也会使被访谈的余光中大生“知音”之感,从而使访谈的进行更为顺畅。
简言之,这正是访谈类文本的彩头、关键。
命题者不在这一方面质疑,却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
后文余光中已经明确说出自己散文中后面没有“为荣”二字,何来“寻味和余味”啊?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
人老,心可不老实。
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帐。
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
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
跪上铁索,刘四爷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
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
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
调皮捣乱)的。
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
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
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
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
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
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象个老虎。
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
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
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
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
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
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
”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
“不离!
”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
”祥子颇自傲的说。
“行!
”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
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
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
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
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
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
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的去欺侮人。
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
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
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
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
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
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
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
老头子心里有数儿。
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
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
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
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
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
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9.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请举例分析。
(4分)
【标准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
例如:
“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
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细则:
4个得分点应理解为:
①“运用了口语方言”是特色,单说“口语”(或“口语化”“口语色彩”之类)或单说“方言”都是对的。
②“例如”是举例。
举例有两个以上即可,不一定全列。
③“质朴”和④“形象”都属于对例子的分析,应该算是语言表达的效果,意思对即可。
)
【考场错例】
【试题分析】考查小说的语言特色,学生普遍能够得出“口语化、方言味”的认识,也能够从文中寻找到具体语句来分析。
学生没有得全分,恐怕和答案的制定执行有关系。
【我的看法】题目无优劣,答案欠规范。
目前答案的表述,实在让人费解。
就目前的分值分配看,特色1分,举例分析1分,后面的“质朴”“形象”各一分。
“质朴”“形象”算什么呢?
合理理解应该是“口语方言”的效果,如果是这样,那么考生可以不答,因为没问啊。
如果命题人的意思是这是语言特色的另外两方面(听说是这样),那么应该放到“口语方言”后面,并且在括号内进行说明。
毕竟,“口语方言”是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不容否认,这一点才1分,“质朴”“形象”得2分,学生需要怎样的思路才能想到?
20.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1分)。
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1分)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
也可以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回答,比如:
在上一段对刘四爷概括叙述的基础上(1分),用这一段肖像描写使刘四爷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
同时,突出他的“虎气”(性格)(1分),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1分)。
①是结构上的作用,2分。
前一得分点是概括说,后一点是具体分析,各1分。
只说后一点如果包含了“承前启后”的意思,就可以得2分。
人物分析错了自然不能得分。
②是内容上的作用,2分。
两个得分点,一是突出性格,二是使形象更具体可感。
各1分。
评分标准后面说的结合起来回答的四个得分点与上面分列的基本一致:
①承接;
②引出;
③突出性格;
④形象具体、生动。
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考查小说的写作方法(具体文段的作用),实际指向的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在小说中的结构作用以及内容联系。
学生能够明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也能够写出肖像描写对人物的塑造效果。
应该肯定,考生对小说的三要素是熟悉的,只是答案组织不那么严谨周全。
【我的看法】常规考题。
答案中,对于结构作用里的“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规定的过死。
从下文看,祥子的出场,“拉过人和车厂的车”“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等叙述正是在交代刘四爷性格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性的。
所以,回答“引出祥子”的也应该不算错。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标准答案】勤劳(1分);
朴实(憨厚老实,善良)(1分);
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1分);
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1分)。
得分点4个,每点1分。
“勤劳”是对做事的态度,“朴实(善良)”是本性,“上进”是精神方面的,“真诚”是为人方面的表现。
用选文原话答也可。
【试题分析】考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原文对祥子的描写比较集中,性格特征也比较突出。
答案中“上进”一词,不如后面括号里的表述。
考小说必考人物形象。
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标准答案】答案一:
祥子。
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
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2分);
从侧面,用刘氏妇女来衬托祥子(2分),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
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2分)。
//或答:
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
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
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
//(仅答“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给2分)答案二:
刘四爷。
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2分);
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2分);
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2分)。
答案三:
虎妞。
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1分),且她是连接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1分)。
(选择分析虎妞,最多给2分。
)//(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细则:
※注意如果选择虎妞则最多只能给2分。
※选择祥子时,参考答案所列两种表述方式的得分点相同,都是3个点、每个2分。
注意:
①仅答“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给2分。
亦即只有简单的抽象概括而没有具体的分析只能得2分。
②若考生从其他角度说明理由,不作为判分的根据。
※选择刘四爷时,参考答案有3个得分点,每点2分。
按评分标准执行。
※以上两种选择中,每点2分:
有此点的意思为1分,分析合理1分。
※注意:
评分标准规定“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
【试题分析】“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是一个探究小说文本的不错的角度,因为决定主人公的是主题需要、情节篇幅、突出程度等因素。
“结合文本”的要求必不可少,可惜考生重视程度不够。
【我的看法】探究角度不错,但是文本的欠缺影响了本题的质量。
学生无法从小说的主题表达需要这一关键点出发去衡量,更有学生脱离本文从《骆驼祥子》原著出发来衡量。
如果选择祥子作为主人公,答案的“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要求过多,学生想不到要把“动作、语言”的手法答进去。
不如,正面侧面各3分,“正面”要求学生必须说明祥子是作者“集中塑造”“性格鲜明”的形象即可;
侧面答出“刘四爷”“虎妞”“别的车夫”的衬托各1分,共3分。
这样学生容易得分。
实际上,选择祥子的占到80%以上,这固然是受原著影响,也存在受21题对22题的暗示性因素影响。
【综合评述】①小说文本选择不好,节选的这一部分欠缺构成小说三要素的“丰富情节”,而且小说的主旨也不鲜明。
这就使得所有题目的评分失去了依托和标准。
②考点覆盖不全面,语言风格、结构写法、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最后一题本意是希望考生从情节、主旨、写法多方面探究小说文本,但是由于选文失败,没有取得相应效果。
③选材的方向,有一定考虑:
从经典文本入手,使课堂教学和高考考查衔接。
稳步探索,可以理解。
④答案组织应该多考虑与设问角度高度呼应(我们教给学生的就是“答所问”嘛),还要考虑评分的可操作性;
在这两点上,19、20、22题的答案都有不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美]保罗·
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
“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现代文 阅读 山东 评析 jiang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