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判断题.doc
- 文档编号:170202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101KB
广告心理学判断题.doc
《广告心理学判断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告心理学判断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
2.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只要有大脑就会有心理现象产生(×)
3.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
(√)
4.“狼孩子”由母狼抚养,并且在狼窝中生活了多年,回到人间后既没有人类语言,也没有人类的生活习性,主要原因在于他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
(√)
5.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
(√)
6.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即个性倾向性。
(×)
7.个性倾向性,向上受制于个性心理特征,向下又制约和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
8.个性心理特征,向上受制于倾向性,向下又制约和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
9.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W.D.斯科特的《广告理论》一书出版,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
(√)
10.个体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设施所表现出的一切脑体活动。
(√)
11.个体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设施所表现出的一切脑力活动。
(×)
12.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即个性心理特征。
(×)
13.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受到内部的和外部的两大因素的影响。
(√)
14.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受到内部的和外部的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的影响是间接的,外部因素则产生直接影响。
(×)
15.在通常条件下,广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直接遵循刺激—反应模式。
(×)
16.广告在任何条件下都必然是一种消费诱因。
(×)
17.在AIDA的基础上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因素,形成了AIDMA,加入的这个要素是“记忆”。
(√)
18.可以进行双向传播的媒体被称为互动媒体,具有双向传播的广告被称为互动广告。
(√)
1.等距变量是指变量的不同值之间按照顺序具有相等的距离。
(√)
2.等距变量既有量的大小,也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
(√)
3.比率变量既有量的大小,也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
(×)
4.总体,是指具有某一类特征的对象全体。
有时被称为样本空间。
(√)
5.构成总体的个体是人或物。
(×)
6.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元素称为个体。
(√)
7.对于广告作品的评奖,每一个广告作品都是一个个体。
(√)
8.个体的性质是由其所在的总体的性质决定的。
(×)
9.总体的性质是由其所在的个体的性质决定的。
(√)
10.次数分布,是指在同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
(√)
11.随机现象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
12.在研究中得到大量的观测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他们如何反映出研究事物的性质以及尽量简化数据等工作都属于推论统计的任务。
(×)
13.相关的情况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
(×)
14.处理调查或实验数据时,常常要面对确认统计值之间差异的问题,如果通过假设检验表明该差异未达到规定的限度,则说明差异主要来源于抽样误差,结论则为差异不显著。
(√)
1.费时、费事是结构式访谈的一个最大缺点。
(×)
2.问卷的编制要符合严格的科学要求,具体地说,要在明确目的和要求、欲测的变量及其行为表现等基础上,构建问卷结构。
(√)
3.投射测验法最早是一种测定人格的工具,是给被试者一组意义不清的刺激,让被试者加以解释,从他的解释中推断他的人格特点,后来应用于广告心理学中。
属于封闭式提问方式的一种。
(×)
4.评定量表是让回答者给判断指定一个类别等级,在问卷调查中属于开放式提问方式的一种。
(×)
5.问卷的信度,是指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
6.同一问卷对同一组受测者施测两次,其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越一致,证明稳定性越高,问卷越可靠。
(√)
7.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某种刺激,以引发他的某种行为反应,从而加以研究,找出某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找出事物的某种因果联系。
这种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
8.在进行实验法心理研究时,实验中受试者的挑选、刺激的呈现(自变量)、反应的测定(因变量)都完全由主试者控制。
(√)
9.节目分析器被用来记录被试者对节目的喜欢与否。
(√)
10.顺序量表在排列的时候没有采用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的零。
(√)
11.从心理量表的性质上温度计属于一种等距量表。
(√)
12.比例量表有相等的单位,但是没有绝对的零。
(×)
1.引起注意是大众接受广告的开端,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广告的第一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
2.与广告信息无关或很少有关的表现方法,势必会转移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注意,它的吸引力越强,就会越背离广告目标。
(√)
3.广告吸引力本身,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
(√)
4.中等意识水平上的注意表现为询问亲朋好友的想法,或者从很不起眼的刊物中去查找信息。
(×)
5.人们往往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产生偏好。
(√)
6.人们倾向于有趣的信息,常常对自身以及自身的各种延伸物感兴趣。
(√)
7.仅有产品的广告比带有人物的广告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
8.广告上的人物,一般来说其性别和职业与广告的内容无关,不会影响广告的效果。
(×)
9.在平面广告中,使用大标题、明亮的色彩都是提高“广告强度”的表现。
(√)
10.心理物理学表明,刺激要引起反应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所以在广告中,广告强度越大,越能引起受众注意,广告效果会越好。
(×)
11.在电视广告中,响亮的声音、大屏幕展示更能引起受众注意,这是“变化与活动”这一刺激纬度在起作用。
(×)
12.一般来说,全页广告比半页广告更能引起受众注意。
(√)
13.广告信息越新奇,广告效果会越好。
(×)
14.悬念广告利用了注意刺激纬度里的“新奇性”这一要素来吸引受众注意。
(√
1.广告或图片以光、声等形式作用于人的眼睛、耳朵等感官,眼睛、耳朵等有关感官便将外界对象的个别属性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于是产生了观、听等知觉。
(×)
2.感觉是对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和连贯的现实映像的过程。
(√)
3.看完广告之后记住某种信息和改变对商标商品的态度,这是知觉过程最终产生的内隐的反应。
(√)
4.知觉离不开外界的客观对象,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映像。
(×)
5.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的知觉等于各部分的感觉之和。
(×)
6.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主要成分对其余成分的作用,可能影响知觉成什么样的整体。
(√)
7.知觉推论与思维推论的区别在于:
思维推论来源于直接的刺激线索,知觉推论的推论则依据命题。
(×)
8.人们常常通过企业的标识、员工行为、企业广告等多方面因素去推论这个企业的品质和档次。
(√)
9.消费者的潜在需要会驱使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去知觉对象。
如果广告的产品能与这以潜在需要结合起来,那么在众多的竞争者面前它就可能优先被消费者知觉到。
(√)
10.“赋予作品怎样的意义,受众就会怎样理解”,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
(×)
11.如果给处于不同情绪之中的被试者描述相同的图画情境,情绪不同只会影响到他们对图片描述的思想的理解,而不会影响对细节的理解。
(×)
12.对于不完全的刺激,知觉倾向于将它充满和完善,这就是知觉组织的封闭性。
(√)
13.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对物体的知觉仍旧保持不变的趋势。
知觉的这种不变性,称为颜色恒常性。
(×)
14.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白炽灯照射还是彩灯照射,人们对草坪的绿色感觉总是保持不变的,这是视错觉发生作用的结果。
(×)
15.两维平面的图形产生的三维效果是视错觉产生的特殊心理效果。
(√)
16.从大小知觉恒常性出发,可以更好地把握对象与周围景物的关系,通过它们之间适当的比例,可指望整个布景让人感受得更加协调,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
17.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
18.可以被感受器感受到的最大刺激值,叫做绝对阈限。
(×)
19.可以被感受器感受到的最小刺激值,叫做绝对阈限。
(√)
20.可被感受器觉察到的最大刺激值,称为上阈限。
阈限值越低,感受性越高;反之感受性越低。
(√)
21.差别阈限指的是最大可察觉到的刺激差异量,简称最大可觉差。
(×)
22.差别阈限指的是最小可察觉到的刺激差异量,简称最小可觉差。
(√)
23.差别阈限在价格策略的一个应用就是让降价幅度大于差别阈限。
(√)
24.差别阈限在价格策略的一个应用就是让降价幅度小于差别阈限。
(×)
25.隐性广告利用了阈上刺激这一原理,让人们在不经意中接受广告信息。
(×)
26.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对阈下刺激做出反应,但是阈下刺激难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
1.一切符合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特性的商品或劳务,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无条件刺激。
(√)
2.如果条件刺激没有被不断强化,这种刺激可能会逐渐消退甚至是走向反面,而且这种消退永远也无法恢复。
(×)
3.南京冠生园在2001年被媒体曝光用陈年馅料做新月饼后,使得冠生园品牌受到消费者的唾弃,2005年南京冠生园宣布复出,通过积极的措施重保产品优质,逐渐恢复了信誉,这是重新强化了条件刺激促使消费者重新建立条件反射的表现。
(√
4.南京冠生园在2001年被媒体曝光用陈年馅料做新月饼后,使得冠生园品牌受到消费者的唾弃,2005年南京冠生园宣布复出,通过积极的措施重保产品优质,逐渐恢复了信誉,这是重新强化了无条件刺激促使消费者重新建立无条件反射的表现。
(×)
5.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相比,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
6.操作性条件发射方法倾向于更好地解说如何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因此要求学习者发现导致强化的反应。
(√
7.经典条件反射方法更适合解释我们如何习得或改变意见、爱好和目的,因为这些改变是通过与引出好感或反感体验的那些刺激联想来实现的。
(√)
8.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发现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意义模式或领会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尝试错误的结果,而且所说的发现和领会常常又是突发性的。
(√)
9.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反应与一种刺激的联想,也就是一个刺激与对它所作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系。
(×)
10.联想学习理论就是条件联系学说。
(√)
11.根据学习率中“学习曲线”与“遗忘曲线”的特点,媒介在安排广告的播放时,开始时务必用比较小的广告力度,随着人们对商品的认识,逐渐加大广告投放力度。
(×)
12.根据学习率中“学习曲线”与“遗忘曲线”的特点,媒介在安排广告的播放时,可以平均分配播放次数。
(×)
13.在条件反射的泛化中,泛化的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性密切相关。
新刺激与原有刺激越相似,泛化越小;相反,两者的差异越大,泛化越明显。
(×)
14.在条件反射的泛化中,泛化的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性密切相关。
新刺激与原有刺激越相似,泛化越明显;相反,两者的差异越大,泛化越小。
(√)
15.条件反射的分化是指对不同刺激作出的不同反应。
(√)
16.广告播放频率越高,说明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越好,消费者也会越信任。
(×)
17.新产品上市时,采用密集的广告策略会更容易让受众记忆。
(√)
18.把各单个信息编组成熟悉的或有规律的图形、符号、文字语言等会更有利于记忆。
(√
1.直接反映当前对象的是表象,而把过去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则称为知觉映象。
(×)
2.直接反映当前对象的是知觉映象,而把过去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则称为表象。
(√)
3.创造性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
4.想象中的形象可以是过去的、现在和将来的事物,甚至可以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形象,所以说想象是可以完全脱离客观现实的。
(×)
5.创造想象属于一种无意想象。
(×)
7.在创造性形象的过程中,可以将有关成分简单、机械的联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新形象。
(×)
8.创造想象是对于广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告 心理学 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