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火灾防治备课摘要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018406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749.44KB
矿井火灾防治备课摘要Word下载.docx
《矿井火灾防治备课摘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火灾防治备课摘要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何可燃物尽管有热源点燃,如果缺乏足够的氧气,燃烧是难以持续的,所以空气的供给是维持燃烧形成火灾必不可少的条件。
实验证明,在氧浓度为3%的空气环境里,任何可燃物的燃烧都不能维持,在氧浓度为12%的空气中瓦斯失去爆炸性,浓度在14%以下,蜡烛也要熄灭。
所以,这里所说的空气是指正常含氧量的空气,而不是贫氧的空气。
3、矿井火灾分类中的重点和难点:
井下火灾按其发火地点相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又可分为三类:
上行风流火灾,下行风流火灾和进风流火灾。
上行风流火灾:
上行风流是指沿倾斜或垂直井巷、回采工作面自下而上流动的风流,即风流从标高的低点向高点流动。
发生在这种风流中的火灾,称为上行风流火灾。
当上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
因热力作用而产生的火风压,其作用方向与风流方向一致,亦即与矿井主扇风压作用方向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它对矿井通风的彩响的主要特征是,主干风路(从进风井流经火源,到回风井)的风流方向一般皆是稳定的,即具有与原风流相同的方向,烟流将随之排出,而所有其它与主干风路并联或者在主干风路火源后部汇入的旁侧支路风流是不稳定的,甚至可能发生逆转,形成风流紊乱事故。
因兔发生旁侧支路风流逆转。
防火措施主要是避免发生旁侧支路风流逆转。
下行风流火灾:
下行风流是指沿着倾斜或垂直井巷、回来工作面(如进风井、进风下山以及下行通风的工作面)自上而下流动的风流,即风流由标高的高点向低点流动。
发生在这种风流中的火灾,称为下行风流火灾。
在下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火风压的作用方向与矿井主扇风压的作用方向相反。
因此,随火势的发展、主干风路中的风流,很难保持其正常的原有流向。
当火风压增大到一定程度,主干风路的风流将会发生反向,烟流随之逆退,:
从而酿成又一种形式的风流紊乱事故。
在下行风流内发生火灾时,通风系统的风流由于火风压作用所发生的再分配和流动状态的变化,要比上行风流火灾时复杂得多,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救灾灭火技术措施。
进风流火灾:
发生在进风井、进风大巷或采区进风风路内的火灾,称为进风流火灾。
之所以要区别出这种类别的火灾,主要是由于其发展的特征,对矿井职工的危害以及可能采取的灭火技术措施,又有别于上、下行风流火灾。
发生在进风风流内的煤的自燃火灾,一般不易早期发现,发生后又因供氧充分,发展迅猛不易控制。
而井下采掘人员又大都处于下风流中,极易遭受高温火烟的危害,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矿井有所准备,如给工人配备自救器等,在这种火灾中还是不时发生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
对于这种火灾,除了根据火风路的结构特性—上行还是下行,使用相应的控制技术措施外,更应根据风流是进风流的特点,使用适宜这种火灾防治技术,如全矿、区域性或局部反风等。
第二章煤的自燃
1、煤氧复合作用学说
煤氧复合作用学说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煤的自燃主要参与物一个是煤,一个是氧,煤对氧的吸附是经实验考察完全证实了的。
表面的吸附即所谓的物理吸附虽然产生的热量微不足道,然而化学吸附以及伴随而存在的煤与气的化学反应则可以放出相当多的热量,热的产生与积聚是导致煤炭自燃必不可少的因素。
酚基作用学说将煤体中的不饱和化合物——酚基最易氧化而作为导致自燃的原因,其实质还是煤与氧的作用问题,因此,可以作为煤氧复合作用学说的补充。
2、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潜伏期:
只有自燃倾向性的煤炭与空气接触后,吸附氧而形成不稳定的氧化物或称含氧的游离基:
经基(OH)、羧基(COOH)等,开始既检测不到煤体温度的变化,也觉察不到周围环境温度的上升。
煤的氧化过程平稳而缓慢,煤的重量略有增加,着火温度降低,化学活泼性增强。
自热期:
经过准备期之后,煤的氧化速度增加,不稳定的氧化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煤温继续升高。
当超过自热的临界值(60一80℃)时,煤温上升急剧加速,氧化进程加快,开始出现煤的干馏,生成芳香族的碳氢化台物(CmHn)、氢(H2)及一氧化碳(CO)等可燃气体,这就是煤的自热期。
燃烧期:
自热期的发展有可能使煤温上升到着火温度(Tb)而导致自燃。
煤的着火温度因煤种不同而异,无烟煤为400℃;
烟煤为320~380℃;
褐煤210~350℃。
如煤温不能上升到临界温度(Tb=60~80℃)或上升到这一温度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又降低了下来,则可能进入风化状态,如图2~l中虚线所示。
自燃倾向性较弱的煤在氧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风化现象。
风化了的煤一般不会再发生自燃。
3、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因素
煤化程度:
各种煤化程度的煤都有发生可燃的可能性,但是煤化程度最低的褐煤最易自然发火。
在烟煤里以煤化程度最低的长焰煤和气煤最易自燃,贫煤则难以自燃,在煤化程度高的无烟煤矿井,自燃火灾较为少见。
所以可以认为:
煤化程度愈高的煤,自燃倾向性愈小。
但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煤化程度相同的煤,有的具有自燃特性,有的就难以自燃。
因此,煤化程度不是判定自燃倾向性大小的唯一标志。
煤的水分:
煤的含湿量是影响其氧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煤的自热期间,由于水份生成与蒸发要消耗相当的热量。
煤体外在水份没有全部蒸发之前煤温也很难上升到100℃以上。
这就是水份大的煤炭难以自燃的原因。
但是水份能够将充填于煤体微孔中的氮(N2)与二氧化碳(CO2)驱赶排出,当水份蒸发干燥以后,煤的吸附性能恢复,起着活化的作用。
随着煤温的增高,水份的催化作用在增大。
地面煤堆在雨雷之后易发生自燃、井下灌水灭火,疏干之后自燃现象更为强烈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含硫较高的煤层灌水易引起自燃。
从这些现象看来,水份又是有利于煤炭自热的因素。
可以认为,一定含量的水份有利于煤炭自燃的发生,而水份过大则会抑制煤的自燃。
煤岩成份
组成煤炭的四种煤岩成份中,暗煤硬度大,难以自燃。
镜煤和亮煤脆性大,易破裂,而且在其次生的裂隙中常常充填有黄铁矿,开采中易碎裂,具有较高的自燃性。
丝煤结构松散,着火温度低(190一270℃)。
正是由于它的微孔松散结构,所以吸氧性能较强。
人们的结论是:
在常温条件下,丝煤是自热的中心,在煤的自燃中起着引火物的作用,而镜煤与亮煤灰份低,脆性大最有利于煤炭自燃的发展。
煤的含硫量
含硫高的矿井,尤其是黄铁矿(FeS2)多的容易自燃,四川的芙蓉和中梁山、江西的萍乡、英岗岭、湖南的杨梅山、宁夏的石炭井自燃发火严重
煤的孔隙度与脆性
孔隙度愈大的煤,愈容易氧化而白燃。
脆性愈大的煤,易于受外力作用而破碎,并产生大量的粉煤。
因此,变质程度相同的煤,胀性愈大,愈易白燃。
这是因为破碎煤炭不仅接触氧的表面积增大,而且着火温度明显降低。
据试验当煤粒直径为1.5—2mm时,着火温度在330一360℃,粒度直径为1mm以下时,着火温度可降低到190一220℃。
其它因素
影响煤的白燃倾向性的因素还有许多,如煤层的瓦斯含量,煤油共生煤层的合油量等。
4、自燃倾向性鉴定
《煤矿安全规程2010》第二百二十八条: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由地质勘探部门提供煤样和资料,送国家授权单位作出鉴定,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煤炭行业管理的部门备案。
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鉴定方法:
《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方法》AQT1068-2008;
《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GBT20104-2006
5、煤层自燃危险程度
决定矿井或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的因素一是煤的自燃倾向性,二是地质采矿技术。
一个弱自燃倾向性的煤层,从试验室的煤样鉴定结果,仅属于“可能自燃”一类。
但是如有不利的地质赋存条件,不合理的采矿技术因意汇集在一起,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自然发火局面。
因此,煤的自燃倾向性和煤层的自然发火龙险性是两个既有关联,又不相同的概念。
煤的自燃倾向性强弱影响着煤层自然发火的危险程度,但自燃倾向性强的煤在开采时不一定必然发火严重,合理的开拓开采方法、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控制自燃火灾的发生。
煤炭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
实验证明,它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是煤层发生自燃的基本条件。
然而在现实生产中,一个煤层或矿井自然发火的危险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煤的白燃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开拓、开采和通风条件的影响。
①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据统计,80%的自燃火灾是发生在厚煤层开采中。
据鹤岗矿区统计,86%的自燃火灾发生在5m以上的厚煤层中。
在国外,西德鲁尔矿区80%的产量来自薄及中厚煤层(2m以下),但2m以上厚度的煤层白然发火次数占总数的一半。
厚煤层容易自然发火的原因,一是难以全部采出,遗留大量浮煤与残柱;
二是采区回来时间过长,大大超过了煤层的自然发火期;
三是开采压力大,煤够受压容易破裂。
苏联库兹涅茨矿区75%的自燃火大发生在45—90°
倾角的煤层中。
徐州大黄山煤矿煤层倾角南徒北缓、两翼局部倒转,自然发火次数南翼为北具的一倍以上,急斜煤层易于发生自燃火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采煤方法不正规,丢煤多,采后艰以封闭。
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包括断层,褶曲发育地带是由于煤层受张拉、挤压、裂隙大量发生,煤体破碎,巷道自燃火灾52%发生在断层附近。
岩浆入侵地带,自然发火频繁,这是吸氧条件好造成的。
开拓、开采条件
采煤方法对自然发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炭回收率的高低、回采时间的长短上。
丢煤愈多,丢失的浮煤愈集中,工作面的推进速度愈馒愈易发生自燃。
通风条件
通风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空区,煤柱和煤壁裂隙调风。
漏风就是向这些地点供氧,促进煤的氧化自燃。
采空区面积大,漏风量相当可观,但风速有限,散热作用低。
在工作面的两巷(回采工作面的运输巷和回风巷)一线(停采线),过断层地带,煤层变薄跳面的地方有大量浮煤堆积,最易发生自燃。
据徐州大黄山的统计,75%的自然发火点位于工作面采空区的范围内。
6、自燃发火期
(1)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煤炭自燃引起明火;
②煤炭自燃产生的烟雾,
③煤炭自燃产生的煤油味,
④采空区或巷道中测取的CO浓度超过矿并实际统计的自然发火临界指标。
(2)巷道中煤层自然发火期以自然发火地点从暴露煤之日起至发生自燃发火时为止的时间计算,一般以月单位。
(3)回采工作面中煤层自然发火期,应以工作面开切眼之日起至发生自然发火时为止的时间计算,一般以月为单位。
(4)每一煤层的所有回采工作面和巷道,都应进行自然发火期的统计,确定煤层最短发火期。
统计确定煤层最短自燃发火期,对矿井开拓开采布署及生产管理都有重要意义。
自然发火期短的矿井一般不宜用煤巷开拓,采煤方法要保证最大的回采速度和最高的回收率,采空区要及时封闭。
自燃发火期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三章矿井内因火灾预防
一、内因火灾防治机理:
1、内因火灾形成的四个必备条件
①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并集中堆积存在;
②通风供氧;
③储热环境;
④维持煤的氧化过程不断发展的时间。
二、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
1、合理的巷道布置预防煤炭自燃:
最小的煤层暴露面,最大的煤炭回采率,最快的回采速度,易于隔绝的采空区。
①采用岩石巷道
开采自燃煤层,特别是自燃发火严重的厚煤层或近距离煤层群,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采区上、下山,集中运输平巷和集中回风平巷等服务时间较长的巷道,通常布置在煤层底扳岩石中,其距煤层的距离应根据岩性、矿山压力等来决定。
如果布置由煤层里,一是要留下大量的护巷煤柱,二是煤层受到严重切割,开采后,煤柱受压破裂,煤层与空气接触面增大.自然发火几率增加。
②区段煤巷采用垂直重叠布置
近水平或缓斜待厚煤层分层开采,区段巷道的布置过去有内错相外错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布置方式对防止采空区浮煤自燃都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如图3—2所示,内错式布置在采空区内上下分层巷道形成的阶梯煤柱内侧造成储热氧化易燃隅角带。
而外错式布置如图3-3,则在下分层回采时仅巷顶煤冒落堆积也易于造成易燃带、如果各分层巷道垂直重叠布置(图3—4)可以减小煤杜,甚至不留煤柱即可消除了采空区浮煤自燃的基本条件。
③区段巷道分采分掘
单一长壁回采工作面,一般情况下.都是上区段运输替和下区段回风巷同时掘进.两巷之间开掘一些联络眼,如图图3—4所示。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些被封闭的联络眼遗留在采空区.被联络眼切割的煤柱.受到采动的影响,容易被压碎,联络眼也很难严密封闭,这又为采空区漏风自燃创造了条件,因此,将原来掘进顺序改为分采分掘.即回采工作面的进、回风巷同时掘进。
而在上下相邻区段的进、回风巷之间不再掘联络眼,如图3—5所示。
即可减少上区段问的漏风,减少自然发火的机会。
2、合理的采煤方法预防煤炭自燃
①推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加快回采速度。
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面的单产,加快工作面推进的速度,使采空区浮煤在较短的时间被甩入窒息带。
而且因生产集小,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煤壁暴露的时间短、面积小,对防止自然发火非常有利。
②提高回收率,减少采空区的遗煤。
为了防止自燃,回采过程中不得留顶煤,以减少采空区浮煤。
放顶煤工作面应确定放煤步距和割煤相配合的、合理的组织方式,以及放煤的操作程序,力求避免早期混矸,减少丢失顶煤;
工作面两端可设置过渡支架和端头支架,把两端的顶煤全部放出;
工作面开切眼到初次来压前的顶煤采用人工挑落放出,为以后利用矿压破煤开出自由面,减少顶煤损失;
对不易破碎、冒落的煤层,采用具有辅助破煤机构的液压支架,若顶煤超过了3m时,应采用超前水力压裂措施破碎煤体,以提高顶煤的回收率。
回采工作面要定期清理浮煤,使采空区尽量减少遗煤,以取消可燃物的存在,避免煤的自然发火。
③采用合理的顶板管理方法顶板岩性松软、容易冒落,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其充填密实,漏风小.防火效果好。
顶板坚硬、冒落块度大的采空区,不利于防火,宜采用充填法管理顶板,必要时辅以预防性灌浆措施或其他防火措施来预防采空区自燃。
3、控制矿山压力,减少煤体破碎
实践证明,在巷道周边压力的集中与变化最易造成围岩的破碎,尤其在工作面的前方往往形成密集的裂隙网。
这种现象在房柱式开采中最易出现,因此,强自燃煤层开采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
在地压显现的过程中最易看到破碎岩石体积膨胀。
正由于此,连续无控的岩层破裂条件受到限制,这时体积弹性能转变为破碎岩石之间的摩擦力。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煤层中,煤层严重破裂后,裂隙将充满碎煤。
如果做到及时支护巷道,支架的阻力将有利于控制破裂的发展。
煤体破裂与自燃之间的联系首先在于沿自然地质结构面产生大量裂隙,裂隙充满煤粉与淬屑,又是空气供给的通道,裂隙网互相连接,漏风风流通过,但风量过小不足以将氧化生成的热量带走,为此使出现热量积储、煤的氧化过程加速、温度上升的现象。
煤体沿地质结构面碎裂成块状体对自燃的发生最为有利,因为这些面上原来就存在着大量细碎的煤体(如丝煤)或者黄铁矿充填物。
丝煤的自燃性能段强,黄铁矿也是自燃的积极发动者。
破碎的煤块在位移相互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煤粉与黄铁矿粉末,尤其在空气潮湿时,自然可能性更大。
综上所述,控制矿山压力集中,不仅有利于巷道的维护,而且可以减少煤体的破碎,减少煤粉、碎届的存在,防止漏风供氧引起煤的自燃。
4、合理的通风系统
开采自燃煤层时,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大大减少或消除自然发火的供氧因
素,无供氧蓄热条件煤是不会发生自燃的。
所渭合理的通风系统是指:
矿井通风网络结构简单,风网阻力适中(3kPa以下);
主扇与风网匹配,通风设施布置合理;
通风压力分布适宜。
①风网结构合理,主扇与风网匹配。
从全矿井网络结构来看,开采自燃煤层的大中型矿井,以中央分列式和两翼对角式通风为好,这种方式一是有利于防火,因为采区封闭后可以调节其压力,消除主扇风压的影响,二是便于灾变时,进行通风控制,防止主井进风流发火形响全矿井。
采区应是分区通风,即采区之间是一个并联子系统,而不应是串联,应尽量避兔角联。
采区内尽量采用串并联风路。
工作面保持后退式。
主扇与风网匹配,是指主扇运行的工况点位于高效区内。
在尽量降低井巷的通风阻力,扩大矿井等积孔的同时,主扇压力最好保持在3kPa以下,0.9kPa以上。
②通风设施布置台理
通风设施布置合理是指风门、风墙、调节风门等通风构筑物及设施位置恰当、布局合理。
风门、风墙及调节风门在风路巾安没将使其前方压力升高而后方压力降低,辅扇则相反,如图3—8所示、因此在设置这些通风设施时,位置一定要选择好。
一般说来,以减小采空区或火区道回风密闭墙两侧通风压差为准。
③通风压力分布合理
开采自燃煤层的矿井,主扇的总风压不宜过高。
高风阻、高风压的矿井,对矿井的防灭火是不利的。
如山东兖州矿务局南屯矿主扇机压力在3kPa时,发火频繁。
当主扇压力降到1.9kPa左右后,自然发火次数大为降低。
在一般情况下,大、中型矿井主扇压力应保持在3kPa以下,而小型矿并主扇压力应保持在0.7kPa以上。
矿并的进风、用风、回风区段的阻力宜保持3:
2:
5的比例。
如果回风区段的阻力占总阻力的50%以上时,则应采取减阻措施。
在易自燃的煤层中,应避免主进、回风巷布置在同一标高的近距离内,以免煤柱压裂漏风供养造成自燃发火。
5、推广无煤往开采
无煤柱开采是六十年代开始,七十年代发展成熟的一坝新技术,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无煤柱开采方法不仅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果,而且在防止煤柱自然发火方面,在不少矿区也已取得成效。
鹤岗新一矿统计,区段煤柱发火七总发火次数的55.6%,自75年试行无煤柱开采的地区安全回来五年多无自然发火事故。
枣庄柴里煤矿在开采自燃发火严重的特厚煤中也试行了无煤柱开采,获得了沿空掘巷有助于防止自燃的结论。
取消煤柱,消除了自然发火的根源,这是无煤柱开采能够有助于防止自燃的关键所在。
在特厚煤层的开采少,将水平大巷采区上山,区段集小运输和回风巷均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里,采用跨越回采,取消水平大巷煤柱,采区上(下)山煤柱,采用沿空留巷或掘巷,取消区段煤柱,采区区间煤柱;
采用倾斜长壁仰斜推进、间隔跳采等措施。
6、坚持正常的回采顺序
在1958年前后投产的一些矿井,由于过分的强调了快出煤、早出煤的要求,以致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开采易自燃的厚煤层矿井,主付井筒贯通之后,就在靠近工业广场煤柱边缘布置工作面采煤。
随着回采的推进相扩展,大片采空区遗留在通风的高负压区段,漏风很难杜绝,以致自燃火灾频频发生,生产十分被动。
因此,在中央并列式通风的矿并,开采易燃煤层时最好采用由边界后退的开采顺序。
煤层群开采,有的矿井单纯追求近期效益,常常是先吃“肥肉”后哨“骨头”,就是说违背正常的自上而下依次开采的顺序,先采厚煤层,后采薄及中厚煤层,以致破坏了上下邻近煤层的完整性,为日后开采防止自然发火制造了困难。
上山采区正常的回采顺序应该是先采上区段,后果下区段,下山采区恰恰相反。
然而由于采掘失调,生产工作面接替紧张,又单纯追求快出煤,以致在有的矿井出现反其道而行的现象。
其结果是上(下)山巷道维护在采空区内,断面受压缩小,通风阻力增大,采空区漏风严重,自然发火频繁。
更有甚者,一个工作面沿走向提腰斩断,分成二个工作面,量成倍增长。
但是巷道难以维护,前部工作面采空区漏风严重,内遗留孤岛煤柱。
这就为自然发火创造了条件。
同时回采。
一前一后,产后部工作面无风,采空区
通过以上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开采技术与自然发火的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在自然发火严重的矿井,开采自燃倾向性强的煤层时,从设计到施工、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一个防火的观点,考虑到防灭火的要求,为防灭火工作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以期达到防患于未然,作到“预防为主”。
三、预防性灌浆防灭火
1、《煤矿安全规程》(2010)规定
第二百三十二条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必须对采空区、突出和冒落孔洞等空隙采取预防性灌浆或全部充填、喷洒阻化剂、注阻化泥浆、注凝胶、注惰性气体、均压等措施,编制相应的防灭火设计,防止自然发火。
在自然发火期内能采完、并能及时予以封闭的工作面和采区,可不采取上述防止自然发火的措施。
第二百三十三条采用灌浆防灭火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采区设计必须明确规定巷道布置方式、隔离煤柱尺寸、灌浆系统、疏水系统、预筑防火墙的位置以及采掘顺序。
(二)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同时安排防火灌浆计划,落实灌浆地点、时间、进度、灌浆浓度和灌浆量。
(三)对采区开采线、停采线、上下煤柱线内的采空区,应加强防火灌浆。
(四)应有灌浆前疏水和灌浆后防止溃浆、透水的措施。
2、预防性灌浆的定义、作用和原理
预防性灌浆:
将水、浆材按适当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浆液,借助输浆管路送往可能发生自燃的采空区,以防止自燃火火的发生。
作用:
预防性混浆的作用一是隔氧,二是散热。
原理:
浆液灌入采空区之后,固体物沉淀、充填于浮燥裂隙之间,包裹浮煤,杜绝漏风,防止氧化,而浆水所到之处,增加煤的外在水份,抑制自燃氧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对已经自燃的煤炭有散热冷却的作用。
3、工艺流程
(1)浆材的选取
浆材选取原则:
①不含可燃或助燃材料。
②粒度直径不能大于2mm。
主要物理性能指标:
比重:
2.4~2.8;
塑性指标:
9~14;
胶体混合物:
25~30%;
含砂量:
25~30%。
④易脱水又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目前主要用黄土,部分矿使用矸石和飞灰。
(2)浆液的制备:
泥桨的制备一般在地面进行
①水力取土自然成浆:
利用高压水枪(压力50~80kPa;
流量85—266m3/h)直接冲刷地面表土成浆,经输浆沟送往灌浆钻孔或管路。
这种制浆方法设备简单,投资少、劳动强度低、工效高。
②人工或机械取土制浆
当矿井灌浆量大,土源较运或者限于地形条件,灌浆点分散等,则可采用人工或机械取土,建立集中灌浆站、泥浆搅拌池制备泥浆。
(3)泥浆土水比
制备泥浆时,土与水的体积比是一个重要参数。
土水比大,泥浆浓度大,其粘度、稳定性与致密性也愈大,包裹隔离效果好。
当然如土水比过大,则流散范围小,灌浆钻孔与输浆管路易发生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井 火灾 防治 备课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