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00698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53KB
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Word文档格式.docx
《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
设计多数为教学内容的讲解,拘泥于传统课堂知识讲授的形式,缺乏针对微视频的交互设计和创意设计等。
(3)忽略了技术在以微课程为载体传达教学内容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比如视觉表达和教学交互方面。
(4)知识传递的教学环境由班级授课转变为一对一教学环境,忽略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等也应发生的变化。
(5)只针对微视频进行设计,并未重视一节完整微课程所包含的其他要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度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微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微视频的设计,还应该包括知识内容交互、媒体表现、语言脚本等要素的设计;
不仅仅是指一节微课程的设计,而且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过程。
因此,在把握微课程多重属性的前提下,其设计既应包括各要素的设计,也应从宏观着手关注选题的设计。
二、从微课程属性审视微课程设计
1.课程属性
微课程的属性首先表现为课程,包含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其中课程设计可以遵循首要教学原理提出的激活、展示、应用、整合等四个教学阶段。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微课程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激活阶段一情景引入、知识回顾。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如何第一时间抓住学习者的兴趣并唤醒先前知识。
一节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并不是直接向学习者传授新的知识,而是将学习者带入到学习情境中。
教师可以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发掘与此知识相关的前伸性内容,例如这些知识是谁发现的、如何发现的、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等,通过向学习者逐渐渗透史实性、文化性的趣味内容,间接启发学习者对知识点本身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回顾先前知识,为引入新知、构建新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微课程来巩固旧知识。
这样的微课程设计能够很好地将不同微课程关联起来,帮助学习者建构稳固的知识体系。
第二,展示阶段一引导启发、呈现新知。
微课程不只是教师灌输和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锻炼学习者思维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的有效方式。
新知呈现阶段应注意对学习者思维的启发过程,帮助他们建立学科的思维方式,促使深度思考,因此微课程设计既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明确学习者的需要,还要寻找适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
在微课程的设计中还要多利用相关的学科教学软件,如数学学科使用的
超级画板、几何画板等软件,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促使教育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效融合。
第三,应用阶段一巩固提升、灵活应用。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具体运用新的知识时,才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一节微课程不能只有新知识的传授,还应继续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应用,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应用环节既可以在微视频中实现,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等辅助资源来实现。
第四,整合阶段一思维方法、知识整合。
每一门学科的内容由表及里可以分为学科知识点、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思想三个层次。
知识点是知识学习的浅层内容,渗透在学科知识点背后的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才是一门学科的精华内容,而后者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高效理解。
我国当前的教育过多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缺乏学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结构的搭建,缺乏深度引导,最终导致他们对知识的运用缺乏创造性。
因此知识整合过程应该关注学科思维方法的讲授,促进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深度认知和创新应用。
总之,首要教学原理是一种结构开放灵活的处方性教学设计原理,适用于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同样也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合适的理论基础。
教师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时,并不需要把这四个阶段明确体现在课件、微视频等要素的设计之中,而是要将其核心思想融入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并利用技术将之实现。
2.技术属性
伴随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成长的“数字土著”一代,其学习方式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仅仅依赖纸质的书本、枯燥的文字,而更加偏爱超链接、富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等为其提供的学习环境。
另外,“数字土著”一代的认知方式、信息处理方式、交流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微课程建设不仅仅是纸质化向电子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字化时代“数字土著”所具有的新特点在一定速度上决定了微课应具备如下特点。
从微课程设计到建设的实现必然要依赖技术,因此技术属性也是微课程设计所需考虑的。
微课程的技术属性包含以下要点。
微型结构。
为了适应学习者“微”学习的要求,其设计不能仅仅体现在内容聚焦、时间短等方面,还要体现在学习交互设计、创意设计、图形化的视觉表达、视音频及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综合运用等方面,这些都从隐性方面增强了学习者微型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效果。
半开放结构。
无论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可以对同一节微课程的不同要素进行二次设计和修改,鼓励教师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和参与。
半开放的资源结构形式能集结群体的智慧,促进微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
专题化设计。
专题化设计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自由、个性化地匹配合适的微课程资源,同时实现非线性和跳转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防止知识过度碎片化。
趣味和创意设计。
微课程由于强调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对创意设计的要求更高。
富有创意的微课程才能第一时间抓住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
线上线下相结合。
微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关注线上学习活动,同时还要结合线下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如微课程可以运用在翻转课堂、混合学习中等。
个性化。
微课程是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资源,必然要求为学习者营造一对一的学习环境,因此媒体表达、知识呈现等都应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
3.时代属性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和MOOC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可能,而微课程作为开展翻转课堂和MOOC等的重要学习资源,为最终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按需学习提供了基础,必然附加了其区别于课程和技术属性的时代属性。
微课程的时代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体现在支持不同的学习形式上,微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课件的角色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支持学习者线上和线下学习的需要。
其二,移动终端在学习群体中大量普及,促使微课程设计应适应移动学习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微课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微课程的课程、技术和时代三大属性。
首先应遵循首要教学原理以保证其课程属性;
其次应结合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特点和微课程本身的资源特点,保证微课程具有半开放、微结构、专题化、趣味性等技术属性;
最后应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对教育的影响,关注微课程在多种教学形式中的应用,以更好地支持基于微课程的自主个性化学习。
三、微课程各要素设计
目前微课程主要采用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以其他资源为后援的混合方式开展自主学习。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学习指导单、测试题、辅助资源与微视频共同服务于基于微课程的个性化学习过程。
微课程既是支持共建共享的半结构化学习资源,同时也是教师研修的重要资源;
教学设计单和课件不仅是指导教师形成微视频、测试题、辅助资源的原型材料,也是其他教师对微课程进行二次修改的重要依据。
因此一节完整的微课程应该包括教师使用的教学设计单、课件和学习者使用的微视频、学习指导单、测试题和辅助资源等6个要素。
微课程六要素之关系见图1,其中模块1主要针对教师,模式2主要针对学习者,而且六要素的设计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或线性排列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以期有效促进基于微课程的自主学习过程。
1.教学设计单设计
教学设计单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型材料,除了包括微课程名称、教学目标、知识点类型、适用范围等基本信息,还要求教师明确本节微课程前后的微课程名称,以表明该微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亦便于微课程的系统化建设与灵活检索。
微课程是一种半开放结构的资源,允许任何人在保护所有者版权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修改。
教学设计单还要包括“设计意图”与“学习评价”两大要素。
“设计意图”体现了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包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创意元素等,为微课程的二次修改提供可参考的重要依据。
“学习评价”主要包括有答案的测试题等。
总之,教学设计单为其他5
个要素的设计提供理念上的指导思路.
2.课件设计
优秀的课件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层次,同时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艺术性。
以往课件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环境,而微课程主要面对一对一学习环境,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课件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内容更加完整详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件是教师讲课和提高课堂效率的辅助工具,用于提示重点,言,课件不是辅助工具,而是完整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不同于班级授课制,微课程主要用于学生自学,因此课件内容应更加完整详细,以保证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不会因缺少教师及时的辅导而无法顺利进行。
脚本设计。
课件设计不仅包括PPT等课件内容的设计,还应该包括语言脚本的设计。
对于实际操作类课程,语言脚本更为重要。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对应画面设计的语言脚本。
语言脚本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对教师起提示作用,编写脚本的详细程度则根据教师需要而定。
字号不宜太大。
学习者一般利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微课程学习,因此课件内容的字号不宜太大,而且应以适应各种移动设备的最佳字号为宜。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制作PPT课件,主标题宜在60~80号字范围内,副标题宜在20~40号字范围内,正文字体宜控制在40号字左右。
视觉化表达。
微课程的课件设计应更注重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表达,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可利用图表等工具将文字和数据视觉化,但切记不要过度,否则将会影响实际教学内容的准确传达,进而干扰学习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微课程的课件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综合使用多种工具,如普及率较高的PowerPoint,类思维导图缩放式演示工具Prezi,父互性课件制作工具Articulate等,都是值得推荐的课件制作工具。
3.微视频设计
视频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以增强学习效果,它是最受学习者欢迎的媒体元素。
就微视频的时长而言,最好控制在6分钟以内。
由于学习者观看视频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可以通过在视频内嵌入交互操作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有效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具体的实现上,可在微视频内嵌入暂停按钮、热区跳转按钮、测试等,为教学中提问、拓展、建构、测试等重要交互环节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非线性的学习需求,并有效监控学习过程。
微视频中的学习互动功能主要分为三类。
暂停交互。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习者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是必需的。
教师可以在视频中提示学习者自动点击播放或暂停键来控制视频播放进度并引导学习者思考。
课程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避免通过灌输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而是可以通过不断提问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并逐渐向学习者渗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测试交互。
及时的测试与反馈对自主学习过程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视频中加入测试交互可以为学习者营造一种“闯关式”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帮助学习者不断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是一种常用的学习过程监控手段。
此外,在视频内加入测试题也能有效防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迷航,进而保证自主学习过程的流畅性。
由于微视频的时长比较短,因此测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
画面热点交互。
画面热点交互主要是指通过鼠标单击画面的某个部分,视频会自动跳转到其他时间点、网页链接、其他相关视频片段等。
这种交互方式使得原本线性的微视频学习转变成个性化非线性的学习。
另外,画面热点交互使得学习者与视频内容紧密地互动起来,更具灵活性,也将学习指导单、辅助资源等其他要素有机融合在微视频中,从而保证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这种交互方式还可以将不同的微课程通过网页跳转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微课程学习路径和知识体系。
4.学习指导单设计
学习指导单的作用是调度学习者自主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者明确在一节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想学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已经学会了什么以及是如何学会的。
学习指导单并不是在微视频学习结束时才使用,而是与微视频学习的过程相结合
,共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实践中可以在视频内通过热点链接到学习指导单,实现二者关联,从而实现非线性的交叉学习。
学习指导单设计主要包括“知识结构”与“学习提示”两个部分。
由于微课程一般涉及小的知识点,为了防止知识的过度碎片化,因此搭建“知识结构”十分必要。
“知识结构”用于引导学习者明确本节微课程的知识框架及其在整个微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学习提示”扮演课堂教学中教师辅助的角色,通过给予学习者学习方法、问题思考等相关提示,从而引导微课程的学习。
5.测试题设计
测试题既可以结合微视频的进度进行设计,也可以独立设计。
内嵌于微视频中的测试题一般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实时性检验,在学习的四个阶段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以单选、多选、填空为主,题目难度比较低,用于帮助学习者及时巩固新知。
独立设计的测试题通常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与协作,促进知识深度整合,这种测试也可以与课堂活动相结合进行。
6.辅助资源设计
辅助资源为可选要素,其内容一般与知识点内容紧密相连,如相关的学科教学软件、文本阅读材料、多媒体素材等,既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整合新知、巩固应用。
辅助资源虽然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但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防止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迷航,应设计合理的引导机制,使学生参考辅助资源,借助微视频完成微课程的学习。
四、微课程的选题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各要素设计着重于微观方面的设计,从宏观方面看,有效的微课程选题设计能保证微课程的系统设计。
微课程的选题设计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应在明确知识点内容之间关联的前提下,从系统化、专题化的角度出发共同建设专题和系列微课程。
微课程的选题设计是一个依据教材、去粗取精、延伸拓展、深度挖掘的过程。
其选题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原则:
聚焦原则。
微课程选题的最基本原则是将教师不讲学生不会的知识点纳入选题范围,一般包括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避免无用资源的建设。
系统化原则。
微课程的选题还需要有系统化的设计思维,关注微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多个微课程之间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防止知识过度碎片化,帮助学习者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媒体表现力原则。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微课程来呈现。
建议选取适合用媒体表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而不是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实际需求原则。
微课程选题需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无论是新课教学的难点,还是复习阶段的重要考点,甚至是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小问题,只要是学生关注的切身问题,都值得经过深入思考和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成一节微课程。
教师应是微课程的主动创造者,只有积极参与微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才能凸显微课程真正的应用价值。
五、微课程六要素设计案例
笔者以初一“几何引言课”为例,从几何发展史、趣味观察、简单计算三个方面设计了三节系列微课程。
几何发展史、几何思考题1(观察)和几何思考题2(计算)共同构成一个专题微课程单元,以帮助初学者走入学习几何学的大门。
每节微课程中都包含6个要素,教学设计单和学习指导单分别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件制作综合利用了Prezi和PowerPoint等制作工具,便于体现内容的整体和细节;
微视频中教师不出镜,卡通人物以第二人称与学生对话,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内嵌测试、辅助资源热点链接等具体交互操作如表2所示;
讲解过程更注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科思维。
具体而言,在激活阶段,以“几何是什么”、“几何的发展是谁的功劳”、“为什么几何著作《几何原本》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等问题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回忆小学已经学习过的几何知识。
在展示阶段,以世界地图为背景,依次讲解几何从埃及到希腊、巴比伦、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与中国几何的发展进行对比,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在知识应用与整合阶段,通过对比西方与中国在几何研究过程中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不仅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真理,也要善于以理性科学的思维来思考实际问题。
微视频的设计过程中还巧妙运用了电视素材,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发了他们对中国几何发展的深度思考,同时还利用情境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设计与部分交互设计是一致的。
这三个测试交互均嵌入微视频中,难度比较低,一般有确定的答案。
在微视频中还会给出开放性的测试题,例如“我国和西方数学家在几何研究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这类测试题更具开放性,鼓励学生自行查阅和组织答案,并通过分享、交流与讨论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此外,相关辅助资源也嵌入微视频的学习中。
辅助资源包括相关数学人物介绍、《几何原本》电子书参考等,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效范围。
六、总结
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学习。
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习者的调控程度相对减弱,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程度却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够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的内容并通过恰当的媒体呈现出来。
这正是微课程创意设计应该关注的。
微课程的创意设计不仅要以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依据,还应符合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同时还要结合相关教学活动和网络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微课程的系统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微视频、课件、教学设计单、学习指导单、测试题与辅助资源等六大要素。
设计过程需要注重以学习者的角度思考知识点内容,多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习者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批判的精神。
(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设计 三重 属性 六大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