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991176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53.95KB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引入
一、力学中功的含义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产生什么效果)?
生活中的功有“贡献”、“功劳”等丰富的意思,力学中的功吸收了生活中功的意思,但它也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
斜面探究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多媒体课件演示)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的过程中,举力是否做了功?
⑵马拉木头水平前进,马的拉力是否做功?
⑶起重机把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的钢绳的拉力是否做了功?
⑷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实验
理解
分析回答
总结:
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小结:
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理解、记忆
二、功的计算
例题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
距离
即: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
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
米。
几点说明:
1)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3)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介绍焦耳
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路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共用时40min,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的拉力做的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追问:
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做了功?
对什么物体做功?
重力做了功没有?
为什么?
教师小结。
自主学习
理解掌握
倾听了解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学生回答。
课堂检测
教师指导
学生出题、讲题
课堂小结
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教材64页2、3题
板书设计
第1节功
一.功的定义:
1、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S)
二、功的计算:
公式:
W=Fs
单位:
焦耳符号:
J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
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
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1节《功》效果分析
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二、我认为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我上课吸取的教训有:
1、重难点上的时间分配应更充分些。
上完课我感觉自己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些,处理功的正负的问题上举的例子不够充分,学生反映也比较平淡。
2、功是标量这个难点,书上是直接给出的,没有任何说明。
我自己上完课感觉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化,或许学生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不相信的,我是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理解,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节课上直接突破呢?
我还没有答案。
3、时间上把握欠缺了些。
最后一个收官的练习时间太紧张,这是前面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原因,中途只看过一次钟。
以后要利用机会关注时间的使用量与课程进度。
总之,通过上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功底还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如何突破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些教学技巧上面,我必须广泛地听课积累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自己还要抓紧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我自己的努力创新,想策略。
我想,今后只能奋起直追才能更好地胜任学校交给我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我可爱的学生们服务。
第1节《功》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学目的: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计算
二、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节首图。
叉车搬运货物图。
两方面利用
1、提出工作成效,为引出功铺垫。
2、有工作成效的的含义,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为功的含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得出铺垫。
(二)力学中的功
教材呈现方式及顺序如下:
1、叉车托物实例从功效引到物理中功——强调力做功——扩展做功的含义
与原教材相比,增加了“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示意图,正文描述严谨。
1)具体实例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含义
以叉车托起物体这个具体的实例为例,分析,力的成效表现为物体被举高,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
2)强调力做功
3)最后一段总结(离开具体的实例)做功含义:
“如果一个理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人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提出力、距离的含义。
为后续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形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铺垫。
建议:
教学中,按照顺序体现出上面的三条,让学生逐渐理解功的含义,为后面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打基础。
2、想想议议,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与原教材相比,删减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两幅图:
“两位同学拉拉小车,方向斜向上”的情况难以理解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汽车刹车通过一段距离”客服摩擦做功,距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学生不易理解。
通过前面的教学得出的结论“物体在这个人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通过分析做功的实例和不做功的实例多个,“为什么做功了?
”“为什么没有做功?
”加深理解公的含义那段总结文字,找到做功的条件,让学生概括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新教材中增加了对于“想想议议”实例的文字分析,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三)功的计算
此环节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二是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计算。
1、功力的作用“成效”——功入手,通过具体做功实例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比较容易引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越多”的结论。
提出功的公式——功的单位——例题
(三)巩固练习,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实现。
“当堂检测”的内容仿照课后习题、本课教学目标命题,通过当堂检测,检查,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本课我采用了分阶段的检测练习:
检测练习一、检测练习二、当堂检测三部分。
第1节《功》评测练习
学习目标一
1、记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会判断在实际情景下是否有力做了功?
一、检测练习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举力做了功。
()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4.拉动小车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车做了功。
5.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了功。
学习目标二
功的公式W=FS和每个字母的含义、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检测练习二
1.起重机把重为1000N的货物竖直提高2m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m起重机钢绳做了()功
A.1000焦耳
B.2000焦耳
C.3000焦耳
D.不能确定
2.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
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的关系是()
A、W1=W2
B、W1>
W2
C、W1<
D、不能确定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几种情况,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人用力推桌子,桌子不动
B.人从一楼上到三楼
C.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D.起重机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
2.用20N的水平踢力将水平地面上重30N的足球踢出,球在水平方向运动5m,则踢力做的功是()
A.100J
B.150J
C.250J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下面关于做功的几个判断中,正确的是()
A.起重机将货物吊起时,起重机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B.人用力托着一箱货物站着不动时,人对货物做了功
C.汽车载着货物在水平公路上行驶时,汽车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做了功
D.某个人将铅球推出,铅球落地后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重力对铅球做了功
4.把一个鸡蛋举高2m,做的功大约是_____J.
5.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为100N的物体沿水平桌面拉动2m,拉力所做的功为___J,重力做的功为_____J
6、重50牛的物体,在20牛顿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50cm,试问拉力、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第1节《功》课后反思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
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
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归纳上。
特别是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上。
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对于教材的处理
教材中的图片较改版前有较大的改进,原来人教版的拉车是力与距离成角度,拉物体用滑轮,都不好用。
改版后是人推车,人直接向上拉物体,可以用。
但我感觉不是很生动,所以我用了马拉车、叉车提升重物、起重机吊起货物。
这些能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教学过程的处理
先让学生说出带有“功”的成语或词语,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功的学习当中。
然后在教学中我把做功的情况和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做了分析,特别要让学生对不做功的情况清楚把握:
①劳而无功:
如推而未动,搬而未起;
②不劳无功:
如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惯性运动),踢力不做功;
③垂直无功:
如手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向上的提力不做功。
学生对做功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给出功的计算公式:
W=FS及功的单位J。
利用公式进行巩固计算练习。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做功的两个因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分析的过多,让学生完成效果要好一些,在后面练习题分析是否做功的过程中分析的过程太快,学生掌握的不一定太清楚。
应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强化。
第1节《功》课标分析
《功》课标解读
本条目涉及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能量”中“机械能”的内容。
“能量”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
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注意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本条目课程内容涉及认知性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
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第十一 机械能 第一节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