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98875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20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在哪里?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的重大意义。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承认相对静止有何重要意义?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没有相对静止,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发展。
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
只有相对静止,万事万物才能区别开来,没有相对静止,事物就不可言状、不可定性了。
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
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要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只有通过相对静止来测量和把握。
8.为什么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
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些论证都说明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
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
9、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原因: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辨证的发展前景。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10、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不是全部。
既不能否认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突出地位,也不能用它来取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
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怎样?
(1①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②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性质、地位、作用等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2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什么是度?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里?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结果。
否定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它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包含了肯定于自身的否定,是"
扬弃"
即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把否定看作是外部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破坏和打断,否定的结果是毁灭和死亡;
它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
辩证否定观是符合事物自身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经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使我们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做到,既不全盘肯定一切,也不要全盘否定一切。
1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生成长有何启示?
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16、什么是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联系与区别?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①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②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
1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哪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什么是认识?
唯心主义认识本质观和旧唯物主义认识本质观错在哪里?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①唯心主义认识本质观错在: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在本质上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②旧唯物主义认识本质观错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0、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
(1区别:
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1、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22、(1为什么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质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23、什么是价值?
它有什么特征?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它有如下四个特征: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4、社会主义核心家合资体系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气质和主心骨。
25、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
①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理论意义?
P97-99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与反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反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表现在哪里?
P122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是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及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0.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里?
P130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互相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互相关系怎么样?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假使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吴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个使用价值;
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恩那个得到商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
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真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跟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2.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怎样?
P145-P146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如何?
(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
第一、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期末 复习资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