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97617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3.52KB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
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2形成时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
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
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3分化和发展时期。
二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
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4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理论观点的演变;
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
(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①发展心理学诞生的理论背景
a.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
它的
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
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
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重视“中年危机”;
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
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
2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即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
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即古德伊洛弗)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于1935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都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50多年来,研究者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如:
对成人记忆的研究;
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
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
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等。
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
这些研究和著作极大的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5、请回答什么是聚合交叉设计,并据此设计一个发展心理学实验。
(1)聚合交叉设计的含义。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
①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
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能
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限制等问题。
②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
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2)运用聚合交叉设计对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进行研究。
不仅缩短了研究时间,而且获得了有关小学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变化的数据。
第2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请简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性本能力比多集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不同,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
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
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1〜3岁):
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
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3
被弗
前生殖器期(3〜6岁):
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
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因此,前生殖器期又称恋母情结的阶段。
4潜伏期(6〜11岁):
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
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
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成、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
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2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
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同时,儿童开②保持过程:
示范信息的储存。
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
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察学会大
量的行为。
3动作复现过程:
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
行为的过程。
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
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
班杜始具有自主感。
3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获得“目的”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
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
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
获得智慧的品质。
2、什么是观察学习?
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
(1)观察学习的定义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
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对榜样的知觉。
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
什么、选取什么。
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拉认为观察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能形成熟练的运动机能,出与示范行为同样正确的反应。
4动机过程:
从观察到行为。
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班杜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
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即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
3、请说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和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
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正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最近发展区的意义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依据儿童过去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即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第4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胎儿的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有哪些类型?
这些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是什么?
(1)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型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型包括:
神经元、神经系统、反射机能。
(2)胎儿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作用①神经元的作用
一个发育完全的大脑大约具有上亿个神经元,而那些神经元都是在出生前分化的,发育中的
胎儿大脑必须平均每分钟产生上万个神经元。
大脑皮质神经元从脑室表面通过中间带,迁移
和发育成大脑皮质的细胞。
其作用是通感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
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
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
2、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
(1)感觉的形成①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
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
第12周,出现眼睑;
第28周,眼睑打开。
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
2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24周完成其正常发育。
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3触压觉
研究发现,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
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
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
④嗅觉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
孕6个月时,嗅觉开
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
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
妊娠32周,胎儿大脑
已如新生儿。
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
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
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
3、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什么样的根本问题?
(1)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a.物理因素
b.化学因素
c.生物因素
d.地理因素
3母体因素:
情绪,应激,营养,患病
(2)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示人们要注意孕期保健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
做好孕期保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预防感染。
尤其要重点预防病毒性感染。
2增加营养。
孕妇的营养与胎儿的发育密切相关,尤其怀孕早期的营养对胎儿脑的发育更为密切。
3慎用药物。
有的孕妇服了某些药物,如果抗癫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等可致胎儿的神经系统畸形。
早期妊娠的妇女去医治疾病时要告诉医生目前已怀孕,供医生开药时参考。
4避免先兆流产。
怀孕后阴道少量流血可能是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妊娠早期应避免房事,平时应注意休息。
5避免与放射线接触。
6避免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保持心情舒畅。
4、胎教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试通过查阅资料或访谈,列出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
法。
(1)胎教作为胎儿期心理卫生的基本形式,其作用机理是:
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
(2)胎教音乐的适宜曲目及使用方法。
音乐胎教是各种胎教方法中的首选措施。
音乐胎教
是通过音乐对母体内胎儿施教。
通过对胎儿不断地传输优良乐性声波,促使其脑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
从心理学理论看,音乐能够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使孕妇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产生良好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儿,改善胎儿大脑功能水平。
以下是适宜于音乐胎教的一些乐曲:
1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2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③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
4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
⑤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
6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⑦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⑧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⑩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
上述曲目怀孕妈妈们在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可以听。
烦躁的时候适宜听《自新大陆》;
慵
懒的时候适宜听《杜鹃圆舞曲》;
悲伤的时候适宜听《维
的时候适宜听《春》。
第5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1、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具体如下:
(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的理论。
①先天论
a.理论内容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
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评价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臵”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
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答:
(1)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
情绪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2习得(或经验)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b.评价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
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③相互作用论a.理论内容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
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语言的事实,但它过于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加工语言的心理过程。
(2)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
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
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3、什么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它对婴儿心理发展有什么意义?
(1)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四个水平:
无面部知觉(0〜2个月);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
部知觉(2〜5个月);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或8个月〜10个月)。
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发展的意义:
a.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儿,
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
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b.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婴儿与成人的主动
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
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
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
c.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
4、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
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
(1)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
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
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
接触,并且很
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
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
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
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
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
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
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