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975939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73KB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Word下载.doc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础
1.塑造物质文化
笔者的工作对象由西南石油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共45名同学组成,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3个专业。
该班级留意树立班级理念,设计了切合班级性质的班徽(图1),张贴于班级信息栏,以期构建属于该班集体的共同精神家园。
此外,由于寝室是同学们除试验室外的日常生活聚集地,是能够促进班级文化有效形成的班级环境,可以说寝室建设是班级制造文明素养的重要过程。
班级留意寝室物质文化建设,班级鼓舞和支持班级寝室DIY美化布置,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院系寝室文化建设竞赛活动中,均有男女生寝室获得一等奖的佳绩。
图1班徽班级班徽的诠释:
班徽以圆形为主体,象征着紧紧团结;
中间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永不熄灭的学习之火、科研之光;
白色横杠和蓝绿色艺术字“9”代表自然班级“硕士11级9班”;
字符MSE和CET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班级班训“明德、笃志、博学、创新”与学校校训吻合,旨在从德、志、知、行等方面对班级同学提出要求:
树立远大抱负,追求广博学识,不断开拓创新,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成才成功打下基础;
班徽颜色接受红色和绿色结合,绿色代表生气,红色代表激情;
红色字体构成“心”外形,代表班级一条心,彰显团结。
班徽作为班级文化的标志,时刻鞭策着同学们好好学习,寄意将学习科研放在第一位,团结全都,点燃学习之火。
2.突出制度文化
制度是行为的准绳,良好的班级文化,离不开一套完整的班级制度。
在班级集体中,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5]。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同学供应了评定品德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同学时刻都在肯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训练培育目标的方向进展。
高校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中应突出制度文化,以制度为引导加强班级管理。
一是制定班级目标管理制度。
入学初,班级同学集中学习《争辩生班级工作手册》,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日常管理制度、班级奖惩制度、班委管理制度、班级资产管理制度、班级财务制度等,并使之成条文,以引导班级同学学习。
二是进展班级爱好制度,成立班级爱好小组。
入学时,班级统计了同学们的特长、爱好、爱好等信息,建立基本数据库,并依据同学自愿申请成立了学术论文写作小组、创造专利爱好小组、文艺青年小组、关爱社会行动小组以及社会兼职工作小组。
经过近两年的沉淀和进展,班级成员呈现了“勤劳、认真、立志成才”的品质和“活跃、创新、团结奋进”的精神追求。
三是完善班级财务制度,设立“班级学子基金”。
基金主要来源于班级同学所获奖学金的赞助和社会兼职工作同学的捐赠,两年来累计投入近4000元。
基金一方面用于资助凉山阿坝州贫困生助学扶持方案,目前已经定向捐助了两名同学。
另一方面,基金还用于嘉奖为班级精神文明风貌做出贡献的同学,发挥榜样力气,提高班级分散力和竞争力。
四是制定班级“一帮一”帮扶制度。
班级“一帮一”帮扶制度是支配学习成果较好、工作力量较强的党员及同学干部对成果相对较差的同学开展一对一帮扶,建立了党员干部、学习尖子与学习困难同学的相互帮扶机制。
该制度为班级班风学风建设搭建了平台,指导班级建设,引导学术进步,助推班级成长。
“一帮一”实施后,班级建设成果显著,并荣获了学校“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二)行为文化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导向
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班级班风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
具有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班级文化活动对于熏陶、培育并形成同学各种力量和良好习惯具有明显的作用[6]。
高校班集体在班级建设中凸显行为文化,引导班级留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符合当代争辩生价值观的班级文化。
一是培育班级学术文化。
班级多次举办学术沙龙、阅历沟通会等促进全班同学专业学习。
到目前为止,硕11级9班同学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6篇。
其中,高水平国际公开刊物SCI论文有11篇,申请国家创造专利9项,已授权2项,参与科研项目达121人次。
二是培育班级实践文化。
支持和鼓舞同学们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建设勇于实践、擅长发觉、敢于创新的班级风貌。
暑假期间,班级有两位同学作为带队队长带领同学们走进大凉山阿坝州进行义务支教。
三是培育班级时政文化。
组织班级同学利用班会、网络专题等形式争辩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同学们关注时政,关怀民生,净化思想,提高生疏。
四是培育班级“家庭”文化。
通过班级集体活动推广“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班级建设理念,建立班级专属网络信息平台,利用博客、微博、社区、腾讯群等新媒体建设“班级家庭”。
五是培育班级集体文化。
研一为集中上课阶段,班级组织同学们组团上自习(以寝室为单位),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研二为试验室试验阶段,班级号召勤学奋进、相互挂念(以试验室为单位),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三)精神文化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
它是班级的本质、共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7]。
高校班集体着重在班风学风建设中彰显精神文化。
一是创建团结共赢的班风。
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同学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加班集体的向心力、同学们的归宿感。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目标。
班级的学术目标是每个同学至少以第一身份发表1篇公开刊物论文,并通过高校生英语六级。
为实现此目标,班级组织开展学术报告讲座、学术培训活动,并在班级中弘扬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促进班级学风建设。
三是乐观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班长论坛、班长阅历等活动,总结、提炼各兄弟班级建设阅历,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
四是营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班级通过班训、班会和同学大事引导班级营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五是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秉承“敬重是前提,公平是关键”的人际交往理念,编织了如今和谐融洽活跃的人际关系网。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班级制度的制定应当是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大背景下,结合班级实际状况,通过班级民主决议而产生,并由全体同学监督实施,这样才可以使每个同学信服并自觉遵守。
班级的各项推优工作,不应当是简洁粗暴型投票制,这样简洁造成不公正,影响班级分散力,产生班级内部冲突。
较好的一种方式是制定推优评价表,以衡量同学们各个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需要重视的环节就是建设一支工作力量强、有个人魅力的班干部队伍。
俗话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对于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争辩生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在探究如何创建良好的争辩生班级文化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思考、去行动。
如何充分发挥争辩生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同学们的全面进展,始终是争辩生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文:
朱奇赵品文工作单位:
西南石油高校
其次篇
一、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职能的重要体现
1.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发挥乐观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进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进展差距,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进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1]18可见,促进农村地区文化进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既坐落在地方的中心城市,受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辐射,又可以辐射农村。
在促进农村文化进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其一,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人才、智力优势对农夫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农夫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展的需要。
通过培训使传统农夫转变为现代农夫;
通过培训挂念他们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进展的差距。
其二,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文化下乡,为农夫送去农村需要的农业科技,以满足他们科学种田的需要;
通过文化下乡,为农夫送去各类文艺节目满足农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去欢快;
通过文化下乡,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宽敞农夫的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其自身进展的需要。
其一,从办学主体来看,地方高校多数由地方政府承办,办学方向是着眼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展。
“地方经济进展需要高等训练供应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地方高校进展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2]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进展结构,通过创新促进经济进展。
创新关键是靠高素养的人才,因此能不能实现农村地区文化的进展并提高农夫素养就成了该地区进展的关键。
地方高校能不能培育出适应当地进展的人才就成了该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其二,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他们毕业后出路也主要在农村。
地方高校培育的同学具有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进展服务。
所以,地方高校在办学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好自己的办学思路,把为当地培育人才和促进当地进展作为自己的进展方向。
二、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高校的文化下乡,带给农夫丰富的文艺节目也带去了一些科技学问,在农村宣扬党在农村的政策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形式主义、本位主义现象还比较严峻,距离党和国家提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宽敞农夫素养以及实现农村文化的进展富强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相当长一个时期,地方高校没有生疏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对自身进展的重要性。
主观上认为,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对自身进展没有什么好处,不仅自身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所以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不怎么重视,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服务农村文化建设这件事上升不到校级进展规划层面上,一般停留在团委、同学工作部等中层部门,这样不能形成一个整体长远规划。
特殊是那些刚刚升本的地方院校,老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学校则面临着升本后的评估等任务,因此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上更是重视不够。
2.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现实状况是“在体制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之间的职权划分不够清楚,各高校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职能确定不够清楚、文化服务组织建设不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3]地方高校,内部权利比较集中,一般事项都是学校管的过多,统的过死,而院系的自主权较少。
在组织运行方面,一些服务社会的事项停留在学校中层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这样在具体的组织落实上就会困难重重。
由于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学校层面,因此各个部门无法形成合力,也很难把这项事业深化开展下去。
还有,很多地方高校缺乏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一些老师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缺少爱好和激情。
因此难以形成宽敞老师自发、自愿、自觉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3.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农村三者缺乏互通的运行机制。
促进农村文化进展、富强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及农村三者的协调协作。
而现实状况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高校与农村文化沟通方面,缺乏相应的组织,也缺乏合作沟通的平台。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与地方农村文化进展文化进展的需要相脱节,二者之间缺乏沟通,很多农村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职能不了解。
”[3]很多人认为,地方高校是人才培育和科学争辩的地方,与农村文化进展没有什么联系。
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相互分割,这给地方高校直接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障碍。
同样,地方高校在其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大多也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打算,一般不考虑所在农村区域经济文化进展的需要。
而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地方高校促进本地区经济进展取得的实际效益,而文化进展则是一个着眼于长远,很难立竿见影的事情。
因此,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在生存进展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也不能准时的把自身进展中面临的问题反馈给地方高校。
至于农村在文化进展中需要怎样的挂念,高校并不了解。
政府在促进农村文化进展中不能充分利用、发挥高校自身的独特优势。
地方政府、高校、农村三者之间没有形成相互沟通的机制,这严峻影响了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事业的开展。
三、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要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需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创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协调好学校、农村以及政府三者间的关系。
同时,要整合、统摄各种资源,增加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中心的辐射功能,提高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在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进展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进展一体化新格局中作出自己贡献。
1.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
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需实现文化的进展、富强;
必需提高农村文明素养。
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坐落在地方及拥有人才智力的优势,在农村文化进展中大显身手。
然而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生疏上存在误区,认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
甚至认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只有付出,难有回报,是一件受累不讨好的事。
实际上在目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只有在服务地方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决策询问的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是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气,要进一步增加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明确自己担当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从而树立融入农村、主动为农村文化进展服务的猛烈意识,乐观营造文化创新与进展的深厚氛围。
”[3]地方高校要转变观念,把促进农村进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鼓舞师生深化农村,发挥自身的学问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把先进的价值理念、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文化事业进展和农夫素养的提升。
2.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一个重要缘由就是没有建立起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农村文化为己任,主动的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特殊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农村的沟通协调,明确自己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具体目标。
地方高校要加强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学校一级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
同时地方高校要依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主要突破点。
对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化争辩,为地方政府的决策供应理论依据。
要建立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机制,在资金、项目乃至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倾斜,调动老师科研人员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3.广泛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推动农村文化进展和农夫素养提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打算》指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进展大富强,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1]26农村文化的进展富强同样离不开高素养的文化工作队伍及优秀人才,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情愿去农村,而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才又大多留在了城市,使农村成为高素养人才的输出地。
人才匮乏直接导致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
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为农村培育文化建设的人才,提高农夫的综合素养。
一是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放特地的培训,主要包括培训提高农村基层文化站、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
二是对进城务工的青年农夫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民主法治意识,使他们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有条件的能尽早融入城市社会。
三是对农村村委会的成员进行培训。
高校可以对村委会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力量;
提高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量。
4.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夫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打算指出: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1]让宽敞农夫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这些年,各地高校利用暑期进行高校生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肯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文化下乡呈现一种单向机制,在形式上体现为“送”,至于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高校往往缺乏考虑;
在动身点上,体现为为高校生供应实践的机会;
在内容上,体现为搞一台文艺节目或搞点科普讲座等。
至于最终达到什么效果没有深化的考虑。
在实现城乡文化进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乡要有新的价值诉求。
首先,文化下乡要以提高宽敞农夫的素养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化下乡要渐渐的提高农夫自身素养,缩小与市民的文化差异。
其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在广泛的调查争辩的基础上,“送”的有目的,有针对性。
“要通过调查争辩弄清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哪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哪些文化是他们急需的,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怎样才能把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等等”。
[4]地方高校应当通过调查争辩等形式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为此应当以社会实践基地或(院)系村共建等形式建立起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使高校的文化下乡真正起到提高农夫素养并丰富农夫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最终,通过文化下乡渐渐引导农夫转变那些传统的落后的生活习惯,引导农夫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左信工作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三篇
一、调查背景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现状,增加高校校内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进一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训练工作,2021年11月—12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争辩》课题团队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几所高职院校的校内文化建设现状开展了针对性的调研。
总计600份调查问卷全部发放,收回有效问卷550份。
另外,实地走访了部分高职院校,并就校内文化建设的事宜采访了有关工作的老师和同学,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二、调查问卷设计状况及受访人员组成状况
调查问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人员的基本状况;
其次部分为封闭式选择题30题,内容为校内文化建设的内容、意义、载体以及本校校内文化建设的真实现状等;
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内容为在校内文化建设中,你最期望学校加强哪一方面的建设,对校内文化建设的贵重意见和建议。
受访对象主要为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职在校师生,其中男性占调查总人数的35%,女性占调查总人数的65%;
汉族占总人数的68.8%,蒙古族占总人数的25.4%,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5.8%;
同学占调查总人数的97%,教职工占总人数的3%;
文科生占总人数的64.1%,理科生占总人数的35.9%。
三、民族地区校内文化的特征及现状本次问卷调查选择的几所高职院校地处蒙古族聚居较多的地域,受访人员均是生活在独特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民族的师生。
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该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内文化既呈现出鲜亮的民族性、多元性,同时也具有肯定的融合性和兼容性。
基于这些特点,该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内文化建设表现出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定位不准,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和正向引导,内涵不深,没有形成具有鲜亮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高校精神等现状。
(一)民族地区校内文化的特征
1.典型的民族特质
民族地区高校除具备一般高校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外,由于生源的多民族特点,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还具有鲜亮的民族特质。
本次调研的地区选择在蒙古族较多,同时还有满、回、鄂伦春等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内高职院校的校内文化建设的民族特征尤为突出。
首先,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蒙古族文化对该地区高校的校内风尚、学习气氛、教学风格等具有很深影响。
在调研中发觉,很多高校都设有民族预科班,以蒙古族同学为主体,部分课程实行蒙语授课,因此同学和老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职业道德观深深的受蒙古族历史、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蒙古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处事方式的影响,随之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也因此受到影响。
其次,该区域内的高校校内文化活动,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也都融入了特色鲜亮的民族文化元素。
在调研中,问到校内景观是否具有鲜亮的民族性和是否开展过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时,分别有93.5%和77.4%的受访人员选择了较为鲜亮和经常开展,且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该地区高职院校在组织和策划校内文化活动时,经常会结合本地区的一些民族特色,如在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服饰、民族艺术等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内涵。
2.简单的多元特质
我国各民族的居住状况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内蒙古地区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照旧以汉族同学为主体,除蒙古族外,还有朝鲜、回、满、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不同民族文化在校内共处、并存的状态形成了该地区高职院校文化的简单多元性。
由于师生员工来自多个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进校内,并在众多的文化活动参与中,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现出自身的民族文化倾向,对活动或其他文化主体实施文化干预,这些影响甚至会主导某些特定文化活动趋向。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呈现一种简单的文化多元特性。
3.冲突和整合的存在特质
民族地区高校除具备一般高校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外,由于生源的多民族特点,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并相互沟通碰撞的现实状况。
校内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冲突,如老师文化和同学文化之间、同学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园文化 建设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