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能力提升卷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963172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27.17KB
精品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能力提升卷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品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能力提升卷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能力提升卷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为了便于测量时间,要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
B.以塞子为参照物,气泡在整个玻璃管中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
C.为了让气泡运动慢一点,可以将玻璃管的倾斜程度变小
D.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为了尽可能获得气泡真实的运动规律,理论上玻璃管划分的段越多越好
【答案】B。
A、实验时,要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气泡刚开始的运动不是匀速运动;
故为了便于测量时间,要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故A正确;
B、以塞子为参照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刚开始的运动不是匀速运动;
C、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实验中应该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慢一些,故C正确;
D、由于匀速直线运动是任意时刻的速度都是相同的,所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为了尽可能获得气泡真实的运动规律,理论上玻璃管划分的段越多越好,故D正确。
3.(3分)(2019•益阳)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在第一个10s内以10m/s做匀速运动B.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
C.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D.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
【答案】A。
由图象可知,
A、在第一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v1=
=10m/s,故A正确;
B、在第二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第三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汽车静止,故C错误;
D、在前3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
=10m/s,故D错误。
4.(3分)(2019•乐山)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A.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大B.在整个40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4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m/sD.在20~30s内物体的速度为40m/s
A、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为:
v1=
=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40m=40m,
其速度为v2=
=4m/s。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
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整个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
=2m/s,故C正确;
D、由图象知,物体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的速度为0,故D错误;
5.(3分)(2019•潍坊一模)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20﹣3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甲物体在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A.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直线,表示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甲物体在20~3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在30s内的路程为100m,其平均速度v=
≈3.33m/s,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20s末的路程相等,则两物体相遇,此时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相等,由v=
可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6.(3分)(2019•德城区一模)汽车以4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6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8m/sB.5m/sC.4.25m/sD.2.75m/s
汽车上下坡通过的总路程:
s=2×
60m=120m;
由v=
得,上坡时所用的时间:
t1=
=15s;
下坡所用的时间:
t2=
=10s;
全程所用的总时间:
t总=t1+t2=15s+10s=25s;
则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
=4.8m/s。
7.(3分)(2019•阳新县校级模拟)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一个同学距离地面1.5m处竖直向上抛一个乒乓球,乒乓球向上运动3m后,又落到地面上,则( )
A.乒乓球的位移为1.5m,路程为7.5mB.乒乓球的位移为1.5m,路程为4.5m
C.乒乓球的位移为7.5m,路程为7.5mD.乒乓球的位移为7.5m,路程为1.5m
由题知,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而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根据题意可知,乒乓球的位移为1.5m,路程为3m+3m+1.5m=7.5m。
故A正确,BCD错误。
8.(3分)(2019•广饶县模拟)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明看到乙车正在后退。
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
A.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B.甲乙两车都在前进,且乙车运动的快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由“坐在甲车上的小明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可知,此题研究的是乙车的运动状态,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欲判断乙车是向后运动的,首先应考虑到乙车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肯定发生了变化,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甲乙两车都在后退,但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
甲乙两车都在前进,但乙车的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
故ACD正确,B错误。
9.(3分)(2019•湖州)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出发时间和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
C、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10.(3分)(2019•上海)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米),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
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
则( )
A.v甲<v乙,t一定为10秒B.v甲<v乙,t可能为30秒
C.v甲=v乙,t可能为10秒D.v甲=v乙,t可能为30秒
(1)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v甲=
=0.4m/s;
乙的速度v乙=
=0.6m/s,
故v乙>v甲;
(2)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二是相遇以后相距10m。
故可得:
v甲t+v乙t=10m或v甲t+v乙t=10m+20m=30m,
代入数值可得:
0.4m/s×
t+0.6m/s×
t=10m或0.4m/s×
t=20m+10m,
解得t=10s或t=30s,即t可能为10s,也可能为30s。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CD错误,B正确。
11.(3分)(2019•杭州)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
A.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B.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C.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D.无法确定
由图可知,v甲船=v乙船=30km/h,
甲船逆流而行,乙船顺流而行,木桶自由漂浮,
则甲船的实际速度v甲实=v甲船﹣v水=30km/h﹣5km/h=25km/h,乙船的实际速度v乙实=v乙船+v水=30km/h+5km/h=35km/h,木桶的速度v木桶=v水=5km/h,
根据v=
可得,甲船、乙船和木桶1h通过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v甲实t=25km/h×
1h=25km,s乙船=v乙实t=35km/h×
1h=35km,s木桶=v木桶t=5km/h×
1h=5km,
所以,1小时后甲、乙船离木桶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s木桶=25km+5km=30km,
=s乙船﹣s木桶=35km﹣5km=30km。
12.(3分)(2019•眉山)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B.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C.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D.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
0.25s=85m,故A错;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
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故B错;
(2)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
t′=△t﹣t1+t2=0.9s﹣0.25s+0.2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
=20m/s,故C错、D正确。
13.(3分)(2019•奉贤区二模)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t=0时甲、乙分别在同一直线的A、B两点处,t=2秒时甲也经过B点处,若甲从B点到C点正好追上乙,A、B两点和B、C两点的距离为( )
①10米②6米③15米④25米
A.①和②B.②和④C.①和③D.③和④
由图象可知,2s时甲运动了10m,甲的速度:
v甲=
=5m/s,
4s时乙运动了12m,乙的速度:
v乙=
=3m/s,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t=0时即,甲、乙分别在同一直线的A、B两点处,t=2秒时甲也经过B点处,
sAB=v甲t=5m/s×
2s=10m;
设甲从B点到C点正好追上乙,所用的时间为t′,
可得甲、乙通过的路程:
s甲′=s乙′+s乙,v甲t′=v乙t′+v乙t,
代入数据,
5m/s×
t′=3m/s×
t′+3m/s×
2s,
解得,t′=3s,
B、C两点的距离等于s甲′,
sBC=s甲′=v甲t′=5m/s×
3s=15m。
故①③正确。
14.(3分)(2019•松江区二模)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6米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同时从P点出发向Q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12秒,甲车到达Q点,此时乙车离Q点距离大于2米。
它们的s﹣t图象分别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则( )
A.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B.甲的速度一定小于乙
C.乙的图象一定为图线aD.乙的图象可能为图线c
根据题意可得,甲车的速度v甲=
=0.5m/s,
由题知,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向Q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12秒时乙车离Q点距离大于2米,则乙车可能在甲车之后,也可能在甲车之前,
所以,乙车通过的距离可能为s乙1<6m﹣2m=4m,也可能为s乙2>6m+2m=8m,
故乙车的速度可能为v乙1<
≈0.33m/s,也可能为v乙2>
≈0.67m/s,
由图可知,va=
=1m/s,vb=
=0.5m/s,vc=
=0.2m/s,
比较可知,vb=v甲,va>v乙2,vc<v乙1,
所以甲的图象一定是图线b,甲的速度可能大于乙,也可能小于乙,乙的图象可能为图线a,也可能为图线c。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BC错误,D正确。
15.(3分)(2018秋•江都区校级月考)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
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
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
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8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
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和第二次接收到信号之间行驶了多少米( )
A.17米B.34米C.68米D.136米
图b中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8s,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为1.8s×
=0.2s;
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超声波)到被测汽车,用的时间t1=
×
0.2s×
3=0.3s,
由于v=
可得: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t1=340m/s×
0.3s=102m;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用的时间t2=
2=0.2s,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t2=340m/s×
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102m﹣68m=34m。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16.(3分)(2019春•东莞市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甲、丙 ;
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3:
2 。
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是 路程 。
【答案】甲、丙;
3:
2;
路程。
(1)在第一个s﹣t图象中,t=5s时,s=20m,所以甲车的速度v甲=
=4m/s,在第二个v﹣t图象中,乙车的速度v乙=6m/s,丙车的速度v丙=4m/s,
所以,甲车和丙车的速度相同。
(2)已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1:
1,由v=
可得,甲和乙所运动的时间之比:
=3:
(3)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
时间,所以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17.(3分)(2019•泰州一模)小华和几位同学利用频闪照相的方法细致观察纸锥竖直下落的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得的照片如图所示。
测量发现,其中AB=BC=3.20cm。
那么,纸锥在整个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化情况是 速度一直变大 。
经计算可知,纸锥从点A到点C的平均速度是 0.16 m/s。
【答案】速度一直变大;
0.16。
(1)由纸锥照片可知:
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内路程s越来越大,由v=
知,纸锥的速度一直变大。
(2)由题意知AB=BC=3.20cm,则sAC=sAB+sBC=3.20cm+3.20cm=6.40cm;
tAC=2×
0.2s=0.4s,纸锥的速度v=
=16cm/s=0.16m/s。
18.(3分)(2019•白云区二模)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从最左端开始),在四张长纸条上只记录真实距离而不记录运动轨迹。
(1)运动速度不断加快的是 丙 球;
(2)对甲球运动场境的描述合理的是 C
A.小球竖直抛上空中B.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C.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3)若对运动的乙球增加一对平衡力作用,小球乙会 B
A.保持运动一会儿后静止B.不受影响C.速度会越来越快
【答案】
(1)丙;
(2)C;
(3)B。
(1)由图可知:
甲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乙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丙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离逐渐变大,速度逐渐变大;
丁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离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小;
(2)由
(1)知,甲球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A.小球竖直抛上空中,速度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变小,到达最高点后向下降落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变大,与甲球运动场境的描述不一致;
B.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不变,与甲球运动场境的描述不一致;
C.小球从碗边释放,速度增大,再沿碗壁上升,速度减小,与甲球运动场境的描述一致。
故应选C。
(3)由
(1)知,乙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若对运动的乙球增加一对平衡力作用,小球乙的运动状态不受影响,即还做匀速直线运动。
19.(3分)(2019•常州二模)小明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用实验设备记录了物体的位置。
图中A、B、C……是物体每隔0.5s经过的位置。
由图可知,物体经过位置 D 点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2.40 cm/s。
物体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1.00 cm/s。
【答案】D;
2.40;
1.00。
(1)由图可知,物体经过D点后,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物体经过D点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则从D点运动到E点的距离为s1=3.20cm﹣2.00cm=1.20cm,时间t1=0.5s,从A点运动到D点的距离为s2=2.00cm﹣0.50cm=1.50cm,时间t2=3×
0.5s=1.5s,
则从D点运动到E点的速度v1=
=2.40cm/s。
因为物体经过D点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其速度大小为2.40cm/s。
物体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v2=
=1.00cm/s。
20.(3分)(2019•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两棒A、B相交成60°
,棒A沿垂直自身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v1,棒B沿两棒所成钝角的角平分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v2.两棒均平动不旋转。
它们的交点位置在移动,则交点位置移动的速度v=
(用v1,v2表示)
。
由图可知,棒A测垂直自身的方向运动,交点的竖直移动速度为v1,
由题可知,棒B沿两棒所成钝角的角平分线方向匀速运动,可得交点的水平移动速度为:
v水平=v2com60°
v2,
可得交点的移动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22分)
21.(7分)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厘米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中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一般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装置中AB式粗细均匀的铜棒,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
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时实验现象起到了 放大 作用。
如图所示当铜棒受热长度增加时,指针如何变化?
逆时针转动 。
(“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或“向右移动”)
(1)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一般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2)放大;
逆时针转动。
(1)由于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而一般刻度尺的分度值太大,因此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2)由于物体因热胀冷缩出现的微小变化无法测量,通过本题实验的改进,将微小的变化放大,通过指针示数变化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所以小奕的研究方案运用了微小放大法;
当铜棒受热长度增加时,带动指针沿逆时针转动。
22.(7分)(2019•抚顺二模)小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AC长为1m,B点为AC中点,她让小车从斜面最顶端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实验前,小月先练习使用停表测时间,某次读数如图乙所示,为 100 s;
(2)实验测得通过路程s1所用时间为6s,通过路程s2所用时间为4s,则通过路程s3的平均速度为 0.5 m/s。
由此她得出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3)小月发现,由于实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小车的长度,将会导致路程s1和路程 s2 (选填“s2”或“s3”)测量的速度 偏大 。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月又利用了刻度尺测量出了小车的长度如图丙所示为 4.00 cm,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准确值应为 0.16 m/s。
(1)100;
(2)0.25;
变速;
(3)s2;
偏大;
(4)4.00;
(1)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指针位置在1到2分钟中间,靠近2分钟,读取秒钟盘示数时超过30秒,结合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能力提升卷解析版 精品 初中 物理 年级 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 能力 提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