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
- 文档编号:1695559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67KB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
原因: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过程:
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
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P3
2.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P1
结果:
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是: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
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P8表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领导者: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
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侵略斗争的性质。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战役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
阿古柏侵略新疆P12
过程:
1876年左宗棠率兵进入新疆。
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P1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背景: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P17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1901年)
背景:
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侵略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过程:
义和团奋勇抵抗取得廊坊大捷,侵略军狼狈逃回天津。
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结果: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
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22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在哪次战争之后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或危害)
《南京条约》
1842年
中英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原因:
1.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2.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无能。
3.西方国家勾结起来,侵略中国,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中国落后: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的原因2、西方列强的侵略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的近代化总述:
近代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政治的近代化即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思想观念近代化(新文化运动)。
具体来说,中国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了四件大事: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6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
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P25
洋务运动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
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海军(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革封建制度
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
①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性质)
②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③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补充④: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P27
第7课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春)
导火线:
《马关条约》的签订主要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P32
2.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强学会的建立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3.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又叫“百日维新”
内容: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
性质:
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运动
结果:
1898年9月慈溪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第8课辛亥革命
准备:
1.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
檀香山)
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
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
4.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性质: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而言,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第9课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
背景:
新旧思想发生激烈冲突P40
主要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口号: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标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后改为《新青年》,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阶段
历史事件
时间
领导阶级
主张
意义(影响)
学习西方器物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奕忻,曾国藩等)
师夷长技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
1898年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
维新变法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
科学、民主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感悟(结论):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是的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后来这一天成为五四青年节)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运动中心、主力:
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结果: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成立: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7·上海内容:
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
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1课北伐战争
1、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
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国民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
时间: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历史 上册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