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944779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25KB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1、区位:
地理学意义上的区位是指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以此类推,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
(1)区位条件的概念:
区位条件是某一区位(场所)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特性: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不同的区位主体,其所要求的区位条件不同。
同一区位主体对区位条件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化。
(2)区位因子:
概念区位因子又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动力。
区位因子是相对于生产者而言的,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而对生产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4、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并且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利用多种原料,且原料配合比例及价格变动不一,导致原料对区位的作用发生变化。
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成为原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优良区位。
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
要求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价格相对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3)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
此外,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
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
(4)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
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往往在一处布局后会存续一段时间,即存在所谓的地理惯性。
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5)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
劳动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6)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5、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活动有制约作用。
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现代社会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
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逃避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满足经济利润的需求,一些传统污染型企业出现了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集中的趋势。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考察区位的影响力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地域范围大的城市具有较全面的商业活动;
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具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有利于裴峪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
消费者市场意识强的地区,容易形成挑剔性需求,也有利于激励相关新产品的出现。
市场需求的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不同区域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的不同因素,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
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业集聚,特别是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在这些拥有特殊政策环境的区域对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容易成为企业集聚的核心区域。
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因此,政府也会制定一些相应政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或者限制经济活动类型。
从经验来看,政策环境无疑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导因素,因而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重要因素之一。
6、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
就不同运输方式而言,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
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
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则是有利的。
在现实中,交通方式在途中变化的情形经常存在,在中转站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转站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传统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等大多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
(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但并不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方交通就一定便利。
衡量交通的便捷程度还要考虑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
交通便利性的提高意味着对外交往可能性提高,无论是针对原料产地、生产地还是消费地而言,都会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交通便利程度,时间节约效率(时间价值指向)成为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速公路交叉点、大型航空枢纽及其周围区域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核心区域。
第三章
1、地租曲线: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背称为地租曲线。
2、临界等费用线:
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
3、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第四章
1、中心地:
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2、中心性:
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
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从居住地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
如果由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最大的销售距离);
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4、需求门槛:
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需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5、门槛人口:
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6、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
第一,均质平原: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交通条件相同:
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就近消费:
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
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五,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①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
②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
③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
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
多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
1,3,9,27,81,…。
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②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①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②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7,49,343,…。
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
第五章
1、企业增长动因:
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2、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3、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一)企业增长的战略
(1)横向一体化
概念:
方式:
①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③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意义:
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起其它类型的增长更易于实现。
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
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2)纵向一体化
概念: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①后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
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
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种部门扩张便成为其唯一的增长战略。
(3)多样化
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由于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所以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动机:
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
此外,一些原生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也会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以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
而当某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也会诱发新的公司介入此类生产活动。
(二)企业增长的方法
(1)内部发展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2)外部发展外部发展有合并和合资等。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程。
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三)企业增长战略和方法的意义
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
当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要作用。
5、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使用范围。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①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
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
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②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去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③沃茨模式的缺陷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①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
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②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
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③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①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
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
最外圈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分(Ⅰ—Ⅳ),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
虚线圈出的国家(Ⅳ)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③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公司扩张分为4个阶段,参见下图:
③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在哈坎逊的模型中,市场占领是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
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的惟一动力。
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跨国公司发展分为5个阶段:
①阶段Ⅰ:
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
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
②阶段Ⅱ:
开始海外扩张阶段Ⅲ:
开始海外生产。
③阶段Ⅳ:
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
④阶段Ⅴ:
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
以上四个模式的共同特点:
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第六章
1、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2、折衷理论: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理论,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3、生产链:
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4、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一)跨国投资的原因
(1)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
空间变化。
第一,新产品阶段特点:
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②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 复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