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教学参考书三上年级二三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939746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2
- 大小:124.13KB
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教学参考书三上年级二三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教学参考书三上年级二三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教学参考书三上年级二三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也许他一开始就联系到蜗牛的观察,也许他只是模仿着像观察蜗牛那样观察甲虫。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动物单元的教学要能收到这样的效果,那真是令人欣喜万分的事。
这是本单元教学指向的十分重要的目标,意义是十分深远、很有价值的。
在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将获得不少有关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等动物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会大大丰富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直接认识,这对他们认识、形成相关的核心概念,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由于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地区可能寻找不到足够的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建议教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学生确定其他的观察对象,只要能够方便学生亲近和观察小动物,但在教学目标方面应遵循教科书的总体设计。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核心概念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具体概念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饲养一种小动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寻访小动物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
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
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这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
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
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
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学生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在活动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2.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一个小花坛、一平方米草地,甚至是一个栽有植物的花盆,仔细观察这个范围里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做成卡片备用。
3.设计几种不同样式的简单的调查记录,必要时供学生参考。
4.考虑一下学生在校园内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寻访调查活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准备好教学对策。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
秋天里,在我们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这是一个谈话的话题,教科书以提出一个新话题的方式进入动物单元的学习。
这是一个可供讨论的问题,教科书以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
这又是一个要求学生在课外尝试进行调查活动的任务。
给出的寻访调查的范围是“附近”,包括校园、学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体相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
寻访调查的对象是小动物。
小动物是个模糊的相对的概念,教科书以蝗虫、蝴蝶、鸟、蚯蚓、蟋蟀、蚂蚁等动物实例的形式暗示了“小动物”的大致界限,整个动物单元的研究和讨论也大致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这些小动物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较为方便学生的亲近和观察。
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隐含着诸如动物名称、种类、观察特征的描述、比较和区分等丰富的内容。
但是,并不要求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
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讨论中碰到并提出这些问题。
例如,曾经在一个地方见过的,但叫不出名称,又说不清楚它的样子的一种小动物,究竟是什么动物呢?
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它还会在那个地方吗?
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的寻访小动物的活动。
也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教学类似植物单元的开始部分,先说说在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接着便是“再去看一看”——尝试实地的调查活动了。
教科书第24页插图画着一群在校园里进行观察和调查的学生。
树上、大树周围、草丛里、石块下、田野里,画面有以学生的活动和语言形式作的提示,希望寻访调查活动中特别注意这些常见小动物活动和栖身的场所。
第二部分:
动动脑筋,我们能想出许多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
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进行调查呢?
教科书仍以插图中的几个学生的活动和语言及附表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1.怎样调查呢?
讨论讨论吧。
2.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
3.留心观察,仔细观察,能发现许多小动物的行踪。
4.对不知名的动物可以记下它的体形特点或用画图的方法记录。
5.不容易接近的动物,如鸟类,就用先看一看,再接近一点儿看——分步观察的方法……
这些建议,有总体上的,有十分具体的,主要提供讨论研究的思路。
虽然这些建议在实际寻访活动中都是用得上的,但建议的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这也是“寻访小动物”课题内容的教学重点。
第三部分: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能做到:
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寻访活动另一方面的话题,主要是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注意自身安全三个问题。
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
去亲近、关注小动物;
这不仅是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要求,也是整个动物单元教学,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寻访活动中发现了一个小动物,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的,看看它在做什么,过一段时间再去看看它还在那里吗……学生们的寻访活动大体上应是这样的过程与形式。
关于保护环境,教科书提出十分明确的“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的要求,包含着什么也不带走(指观察地点的物体),什么也不留下(指观察者的物体),什么也不改变(指观察地点的原貌)的内容。
关于寻访小动物活动的安全,限于篇幅,教科书只安排了一幅图:
提示可能被忽略的掏洞之类的危险。
三年级的小学生还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自我控制和保护的能力,老师应根据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安全的教学也应体现在活动的安排和指导过程中,可以择定一个活动范围,有意识地规避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境和内容。
(四)教学建议
1.什么是小动物
(1)教师可以先做个游戏性的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2)通常我们是用例举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2.秋天里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秋天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下或者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里的树上(或者花坛、草地等),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猜猜会有多少种小动物?
老师可以画一棵树或者贴一张事先画好的树,在大家的估计猜测中一张张地展示粘贴课前准备的自己所发现的小动物的卡片。
学生能说出名称的展示卡片写名称的一面,说不出名称的展示卡片画着小动物草图的一面。
(3)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的地方?
如果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该留意哪些地方呢?
3.寻访活动的准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1)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
了解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其他任务:
各小组和个人自己设置。
计划:
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2)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学生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例如:
雌蟋蟀和雄蟋蟀,应记录为一种还是两种小动物……
4.寻访活动的准备——注意事项
(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规定?
(2)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
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
(3)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
从学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开始。
5.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记录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记录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另外,可以安排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第2课蜗牛
(一)
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
软体动物的特征是:
身体柔软,身体的外面有贝壳(或者已经退化),都具有外套膜。
由于软体动物一般都具有贝壳,因此通常也把软体动物叫做贝类。
我们比较熟悉的软体动物有田螺、螺蛳、蛞蝓、河蚌、牡蛎、蛏、蛤、蚶、乌贼、章鱼、鱿鱼等。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为每小组准备:
2~3只蜗牛、1个放大镜、1条树枝、1条线、1块玻璃、1个饲养箱。
与学生相同的材料。
教科书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
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
第27页上部分,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位学生的对话,是想揭示学生已有的关于蜗牛的知识经验,希望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观察蜗牛。
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
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第27页下部分,主要展示的是蜗牛的身体。
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准确方便地表述。
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
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
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的内容。
因为用了放大镜,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教师可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描述他们的发现和进行一些猜测、推测上。
第27页最下面一行字,“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看,“轻轻触碰”相当重要,这是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时机。
第28页上部分是观察蜗牛的运动。
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
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
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对学生来说,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
那么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
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
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从没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
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
这个问题实际指的是,蜗牛这种特殊形状和构造的足是怎样使它的身体前进的。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想办法观察腹足的细微运动的问题。
教科书插图的建议是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
通过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蜗牛腹足的细波浪状的运动。
这是一种与长着四肢的哺乳动物,长着6只脚的昆虫这些学生熟悉的动物大不一样的运动方式。
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
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
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
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
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
第28页下部分,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和两种养殖环境。
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
为什么要饲养蜗牛?
一是蜗牛容易饲养,二是为了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发现蜗牛更多的与生命体有关的特征,如适应环境、吃食、排泄、繁殖、死亡等,也为下一节课的观察打下基础。
1.蜗牛的生活环境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去找蜗牛,并且在上课时带来2~3个蜗牛。
上课开始,先询问哪里能找到蜗牛?
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
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
2.观察蜗牛的身体
观察蜗牛的准备。
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
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
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上面,也像教科书上一样,标上名称。
写上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时它的反应。
3.观察蜗牛的运动
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与观察蜗牛的身体合起来观察。
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等学生基本完成蜗牛身体观察的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观察要求的小纸条,让学生自动转入对蜗牛运动的观察。
指导观察的小纸条上可以写上几个问题:
蜗牛有脚吗?
蜗牛的脚是怎样的?
试一试,让蜗牛在玻璃、树枝和线上爬行。
等学生基本上完成观察项目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整理观察器材,把蜗牛装入杯子,收起其他物品,然后专心进行汇报讨论。
在观察蜗牛爬行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发现蜗牛爬行的痕迹,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
教科书第28页最后提供了饲养蜗牛的方法。
其中有一张图上是一个饲养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每一组学生负责一个饲养箱,养好一组蜗牛。
另外一张图上是一个广口瓶,上面蒙上纱布,这个饲养瓶学生基本上能完成,所以要求学生都能自己做个饲养瓶,开展养蜗牛的活动。
教科书要求每天观察蜗牛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教师可以考虑两种记录方法,一种是表格式的,另一种是记科学日记,记录的好处不言而喻,它将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
第3课蜗牛
(二)
本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
关于蜗牛的繁殖,教科书中没有详细介绍,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去发现这个现象。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与休眠、呼吸、吃食与排泄。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每组学生准备:
2~3个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与学生相同。
第一部分,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吃食;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
第四部分,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
教科书第29页上面第一句话,点出了本课要进行的第一项活动,即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
实际上也是展示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
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难题:
蜗牛休眠了!
休眠的蜗牛会用黏液膜封住壳口,不再活动。
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有很多方法解决,如摩擦、敲打、热水烫等。
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用伤害蜗牛的手段来解决困难,因此教科书提供了放入水中让蜗牛醒来的方法。
我们所观察的蜗牛是用肺呼吸的,尽管它休眠了,但还在呼吸。
当我们把它放入水中之后,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且努力爬出水面。
可以放心,蜗牛在水中一般是不会淹死的。
教科书第29页上部左边两个蜗牛休眠了,右边一只玻璃杯里,这些放入水中的蜗牛已陆续醒来,正爬到杯壁上去。
第29页下部分,观察蜗牛的吃食。
怎样观察蜗牛的吃食?
教科书提出了“轻轻地把蜗牛放到菜叶上,静静地观察它吃食物”,提倡“轻轻地放、静静地观察”,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具体落实爱护小动物的措施。
蜗牛的食物有哪些?
教科书又提出了把蜗牛轻轻放到其他食物上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右边的文件夹上。
蜗牛吃什么?
蜗牛长牙齿吗?
蜗牛怎样吃食物?
这是学生观察蜗牛,特别是观察蜗牛嘴的时候就可能提出来的问题。
要是他们的手头恰好有些菜叶、果皮、面包屑之类的食物,学生还可能冒出这样的问题:
蜗牛喜欢吃什么?
在周围有好几种食物的时候,蜗牛会选择什么食物?
蜗牛是怎样发现和找到食物的等。
这个问题指向蜗牛的嘴和齿舌、蜗牛吃食物动作的观察和描述。
齿舌的观察需用放大镜,如果观察不清楚,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解决。
教科书第30页上部分“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的观察。
教科书插图表示的是其中的一种观察设计:
在一只蜗牛的周围,等距离地放着菜叶、苹果、梨、橘子、面包等食物,观察蜗牛会朝哪个方向爬行。
请注意,对小小的蜗牛来说,实际观察活动中只需要一小片菜叶,一小块苹果和梨,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插图中画成整株的菜,大块的水果只是为了表现放的是什么食物而已。
实际上,用黄瓜、饼干屑、西瓜皮等其他物品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在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的问题中,除了包含着学生习惯使用的“蜗牛喜欢什么食物”这样的问题外,还包含着“蜗牛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靠什么发现食物”“蜗牛能从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等问题。
有的问题的提出也许能直接导致新的观察研究和新的观察研究设计。
进行蜗牛吃食物的观察,最好用饿了一段时间的蜗牛。
喂饱了的蜗牛对食物的反应会是消极的。
蜗牛身体的观察是朝着发现单个观察对象(蜗牛)的更多观察内容发展的;
蜗牛吃食物的观察则进展到蜗牛与环境的联系,蜗牛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层面,在新的层面提出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还有着诸如蜗牛与温度、蜗牛与水(湿度)、蜗牛与光等许多观察研究的内容。
当然,这些内容已是本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科学 修订版 教学 参考书 年级 三四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