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93800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70KB
开题报告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开题报告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从国家或产业层面进行研究解释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二战后产业内贸易的日益繁荣。
但是它们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从微观层面上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在同一个行业中有的企业选择出口,而有的企业只是在国内生产销售。
新贸易理论提出后的20年来,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大的进展,“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这一僵局。
“新-新贸易理论”把贸易理论的研究引入微观层面,提出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新的研究前沿。
“新-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假设是打破了企业同质性,异质性企业的假定引导学者从微观角度去研究经济问题和现象。
作为一个年轻的理论,“新-新贸易理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还有许多的研究角度尚没有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因此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另外企业异质性的研究是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的,现在虽然有少数学者对中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了研究,但是总的来说,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文将基于异质性企业视角分析企业国外营销能力和生产率对出口的影响,并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分析重点。
研究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和出口的关系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出口是否与生产率正相关?
较高的生产率是否增大了出口的可能性?
出口是否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是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导致了企业出口,还是出口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示高生产率的企业会选择出口,但是出口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
但是在对中国进行研究时出现了悖论,即生产率低的企业反而出口的更多。
本文将引入其他影响出口的因素,如营销能力、企业性质、政府政策、企业规模等,进一步探讨出口的决定机制。
企业营销能力的研究目前比较多的是理论研究,对出口规模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的少,在异质性模型中企业出口面临着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因为企业进入市场必须要与当地的经销商建立联系,另外在进入市场后企业营销能力将影响产品的销售,进而影响企业出口的规模,因此营销能力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侧重于研究营销能力对企业规模的影响,即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提高产品营销能力,如增加广告投入扩大产品宣传力度,是否能提升出口的增长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生产率对出口的作用
Bernard和Jensen(1999)发现在进入国外市场之前,“潜在的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较高的工资和较大的企业规模。
然而尽管如此,出口企业并不比非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增长率,也就是说出口企业在生产率增长方面并不比非出口企业拥有优势。
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的研究表明,采用19%年美国企业的大样本数据,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出39%。
Falvey、Greenaway和Yu(2003)的研究中,不同国家在生产率上的差别体现在使用前沿技术上。
他们发现对于那些产品替代程度较高的产业而言,企业的自我选择程度也较高。
他们发现一国的平均生产率越高,该国的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就越强,但在效率更高的国家生存的可能性则降低,这表明贸易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贸易模式取决于国家的实际规模和生产率差异程度。
给定生产率差异,当一国的规模减小,差别化产品的国内生产也会下降;
给定国家规模差异,当生产率差异增大,差别化产品的国内生产会上升。
下降的贸易成本引起的效应是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最低劳动生产率水平,即提高了自我选择的临界点,一国生产率水平越高,这种效应就越强。
Bemard、Redding和Schott(2003)建立的模型解释了一种企业从退出出口市场到消亡的可能形式。
即使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生产率水平仍十分重要,产品转换依赖于固定成本,而固定成本又与生产不同产品和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有关。
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内生地选择具有较高沉没成本的产品,该文并没有研究国际竞争在企业选择中的作用,但是从封闭经济到开展贸易可能引起的效应仍值得重视。
企业通过转换其产品组合来发挥比较优势从而避免外来的竞争。
Bemard、Redding和Schott(2004)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异质企业与Helpman和Krugman(1985)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假设以及H-O要素察赋差异结合起来,该模型预测资源通过企业在不同产业间重新配置。
(二)出口对生产率的作用
Clerides、Lach和Ybout(1998)分析了“出口中学”(learningbyexporting)的可能性,即一旦企业进入到出口市场,生产率的提高是否会加速?
他们建立了模型来描述这个向上的变速随机过程。
在Holmes和Schmitz(2001)的模型中,进人出口市场后企业拥有更大的创新动力,因为出口提高了创新的回报。
出口市场要比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减少X-非效率(X-inefficiency)。
如果存在“出口中学”的效应,那么企业的生产率应该加速增长,这一结论如果成立,将提供支撑出口促进增长的可行机制。
Bernard和Jensen(1999,2004)对美国企业的研究表明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与非出口企业并无显著不同。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产业的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并不会持续上升,或者说学习的增长效应并不是持久的。
Bernard和Jensen的研究还显示新的出口企业在出口前就优于非出口企业的平均水平。
Bernard和Jensen(2004)认为,生产率的改变对企业而言是否是内生的尚不可知。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模型中提到存在一个合理化效应(rationalizationeffect),出口提高了预期利润,吸引更多的企业进人出口市场,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门槛并将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驱逐出市场,最终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其次,出口使得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得以扩张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收缩,这种重新配置效应(reallocationeffect)也同样会提高整个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得出了与Melitz(2003)模型相同的合理化效应和重新配置效应的结论,所不同的是合理化效应是进口竞争驱动的,而重新配置效应是由于出口企业进人更多的市场驱动的。
Bernard和Jensen(2004),Hansson和Lundin(2004),Falvey等(2004)的研究都表明出口会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对总体生产率水平产生影响。
Greenaway和Kneller(2007)认为企业的“出口中学”的学习包含三种渠道:
与外国竞争者之间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关于进行改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出口使得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效率和进行创新。
但在实证中,究竟是“出口中学”还是“学习出口”内生地改变了生产率尚待进一步论证。
(三)营销能力与出口
这方面的文献不管在国内外涉及的都比较的少。
Melitz(2003)中提到企业面临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即滩头成本(beachheadcost),其中就包括出口市场的营销费用。
只有有能力支付滩头成本和研发沉没成本的企业才有可能进入市场。
AntoineGervais(2009)中提到企业想要出口必须与国外经销商建立联系,借助国外企业的营销网络。
(四)国内的研究现状
对中国情形的研究,大多是从省级(如包群等,2003;
刘舜佳,2008;
尹希果、陈刚,2008)、地区(彭国华,2007;
李小平等,2008)或者分行业(薛漫天、赵曙东,2009)的层面分析贸易对于生产率的影响。
基本一致的结论是:
出口贸易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作者指出国际贸易和FDI从长期看会弱化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刘舜佳,2008)。
但也有作者敏锐地发现,贸易开放度高的行业并不比贸易开放度低的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李小平等,2008)。
张杰、李勇、刘志彪(2008)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视角进行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他们使用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数据,分析了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生产率是促进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但出口不能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
然而,利用省级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研究会在很大程度上抹杀省、地区内企业之间的差异性,显然不足以支撑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检验。
当然在我国也存在企业微观层面的文献研究,赵伟(2008)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发现,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是很明显。
李春顶从企业微观层面对生产率和出口的关联性研究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李春顶(2009、2010)利用中国企业的大样本数据,对异质性贸易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了“出口-生产率悖论”。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显著的低于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出口后,生产率不进反退。
随后,李春顶通过研究对我国的“出口-生产率悖论”进行了现实解释。
汤显子(2011)运用2005到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分析表明: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违背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自我选择效应”不显著,并且存在“生产率悖论”;
出口中学效应也不显著。
我国对营销能力的研究大多是理论研究,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使得实证研究比较难以开展,因此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下,营销能力对出口规模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相关文献。
3、发展趋势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和模型会不断扩展和完善,能够分析和解释更多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企业异质性的表现形式势必会不断扩展和多样化,不会仅仅局限于生产率的差异,出口决定机制也会日趋完善,对企业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企业异质性的多样化为分析企业出口决定机制和投资决策等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异质性模型将更全面化,不局限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将涉及全球各国经济;
反过来将会有更多国家的学者用本国数据对异质性模型进行检验和实证分析。
企业层面的微观分析将会成为热点。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朱钟棣.2005.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4).
[2]倪海青、王咏梅.2005.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6):
72-74.
[3]汤二子,王瑞东,王纪敖,于长宏.2011.中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实证研究——对制造业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习效应的分析[J].西部论坛(5).
[4]李春顶.2010.新-新贸易理论综述[J].世界经济文海
(2).
[5]李春顶.2009a.出口贸易、FDI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新贸易理论模型扩展及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
15-28.
[6]李春顶.2009b.出口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969家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J].经济经纬(4):
43-46.
[7]李春顶.2010.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悖论”: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J].世界经济(7):
64-81.
[8]李春顶,尹翔硕.2009.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11):
84-90.
[9]李春顶,赵美英.2010.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
——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财经研究(4):
14-24.
[10]赵伟,李淑贞.出口与产业生产率: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J].技术经济(5).
[11]樊瑛.2008.国际贸易中的异质企业:
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经济
(2).
[12]韩顺平,王永贵.营销能力及其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6(6):
153-154.
[13]韩顺平,王永贵.营销能力及其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6(6):
153-154
[14]陈钦兰,郑向敏.营销能力的类型及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0(41)
[15]林媛媛,郭秋莲.企业国际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109-114.
[16]Melitz,M.J.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
[17]Baldwin,R.E.andRobert-Nicoud,F.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
AComment[EB/OL].NBERWorkingPaper,2004,No.10718,http:
//www.nber.org/papers/w10718.
[18]Bernard,A.B.andJensen,J.B.ExceptionalExporterPerformance:
Cause,Effect,orBoth?
[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7
(1).
[19]Bernard,A.B.andWagner,J.ExportsandsuccessinGermanmanufacturing[J].ReviewofWorldEconomics,1997,133
(1).
[20]Clerides,S.Lach,S.andTybout,J.IsLearningbyExportingImportant?
Micro-DynamicEvidencefromColombia,Mexico,andMorocco[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8,113(3).
[21]Helpman,E.,Melitz,M.J.andYeaple,S.R.Exportsv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4,94
(1).
[22]Bernard,A.B.,Redding,S.andSchot,P.K.ComparativeAdvantageandHeterogeneousFirms[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7,74
(1).
[23]Melitz,M.J.andOttviano,G.I.P.MarketSize,TradeandProductivity[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8,No.75.
[24]Helpman,E.,Melitz,M.J.andRubinstein,Y.EstimatingTradeFlows:
TradingPartnersandTradingVolumes[EB/OL].NBERWorkingPaper,2007,No.12927,http:
//www.nber.org/papers/w12927.
[25]Manova,K.CreditConstraints,HeterogeneousFirms,andInternationalTrade[EB/OL].NBERWorkingPaper,2008,No.14531,http:
//www.nber.org/papers/w14531.
[26]Helpman,E.andKrugman,P.R.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M],MITPress,Cambridge,1985.
[27]Krugman,P.R.Scal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70(5).
[28]Linder,S.(1961).Anessayontradeandtransformation.Wiley.
[29]Mandel,B.(2008).“Heterogeneousfirmsandimportquality:
Evidencefromtransactionlevelprice”,mimeo,UniversityofCaliforniaatDavis.
[30]AntoineGervais.(2009).Productqualityandfirmheterogeneityininternationaltrade.JobMarketPaper.
[31]RichardE.andRikardForslid.(2010).Tradeliberalizationwithheterogeneousfirms.[J].ReviewofDevelopmentEconomics,14
(2):
161-176.
[32]Hummels,DavidandPeterJ.Klenow,2005,TheVarietyandQualityofaNation'
sExports,AmericanEconomicReview95(3),pp.704-724.
[33]Hummels,DavidandSkiba,Alexandre.2004.ShippingtheGoodApplesOut?
AnEmpiricalConfirmationoftheAlchian-AllenConjectur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vol.112(6),pages1384-1402,December.
二、研究内容(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营销能力、生产率和出口的关系。
文章大体来说是分两块:
一是研究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在异质性模型中二者关系的讨论引入到微观层面,即讨论厂商生产率和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
就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论断:
“自我选择机制”的选择论和“出口中学习”机制的促进论。
本文将使用中国企业面板数据,对着两个观点进行分析检验,研究中国企业生产率和出口行为间的关系。
二是研究营销能力对出口规模的影响。
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后,高生产率的企业通过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广告投入是否能够更快速的销售产品,是否能促进贸易增长并扩大出口规模。
本文将会建立相关模型分析生产率和营销能力对出口的影响,并选择中国制造业中的14个行业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基本框架如下:
(一)引言
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结构框架。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新-新贸易理论的介绍,与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新-新贸易理论“新”在何处。
2、关于出口和生产率关系的研究:
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介绍。
3、国外对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国内对于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比较的少,并且现有的研究还比较单一。
4、本文的创新之处:
对研究的角度以及理论框架进行一定的创新。
(三)企业的分类
在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中,出口企业分成了三类:
X型企业:
既出口也在国内经营的企业;
D型企业:
不进行出口只在国内生产销售;
N型企业:
不进行生产选择退出市场。
在很多的研究文献中,学者都把企业分为这三类,但是使用的分类指标和依据不同,有的用边际成本来衡量,有的用生产率或者产品质量来区分。
这一章中将对企业的分类做一个总结分析,作为论文的一个新颖点。
另外借鉴国外文献,找到适合中国企业分类的指标,将中国出口企业进行细分,便于文章后面的分析。
(四)理论模型
本文建立的模型以生产者的内生性质量选择和生产率异质性为特点。
由Melitz(2003)的模型框架直接扩展而成,并且假设生产者围绕着产品价格和质量二维竞争。
1、参数选择:
通过效用函数引进参数。
考虑一经济体由无数个消费者组成,用L表示,每个消费者在每时期拥有一单位劳动力。
消费者对休闲没有偏好,并且在当前的工资水平下无弹性的提供劳动力。
他们通过消费连续统一的差异化产品而获得效用。
2、生产:
引进总成本函数,产品生产包括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生产成本取决于生产的数量,工资率,产出品质量和企业的生产率
。
3、国际贸易: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两个国家拥有一样的产品种类。
为了将自己的产品打进国外市场,工厂必须要与国外经销商建立和保持联系。
另外,工厂将产品输送到国外市场还要支付关税和运费。
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出口企业每时
期都必须花费固定的出口成本
以及每次海运到外国不变的冰山融化成本。
4、利润最大化:
在利润最大化函数中引入营销成本,模型中营销能力简化的用企业的广告投入力度来表示,θ表示广告对销售量的影响系数。
通过定价规律、最优产品质量选择、出口利润函数等逐步分析获得生产率与产出品质量、价格、营销能力、出口现状间的利润函数。
5、一般均衡:
在开放贸易经济体中,找到稳态均衡条件和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条件。
因为利润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并且只要利润是非负的企业就会留着行业中,自由进入决定了收益率临界值(
),低于它企业将退出市场。
在稳态均衡中,企业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保持不变。
这就要求每个时期要有大量新进入者,也就是说大量的成功的进入者恰好能取代由于外在打击而退出市场的现有者。
(五)经验模型、变量设定与样本描述
一、经验模型
本文初步设定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具体模型和变量分析以及数据描述在第(四)点研究方案设计中有具体的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二、变量描述与预期假说
1、因变量:
出口规模
2、核心解释变量:
生产率、营销能力(广告)、交叉项:
生产率*营销能力
预期假说1:
生产率越高的企业通过促进营销、加大广告投入,可以更加促进出口增长,即交叉项与出口正相关。
预期假说2:
较之新企业,老企业的生产率更高并倾向于出口,老企业更愿意加大投入建设企业营销能力。
3、控制变量(虚拟变量):
企业性质、政策扶持、融资约束、企业盈利状态、企业规模、营业时间、新产品投入等。
三、数据样本和描述
本文选择中国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全国约52万家企业的主要特征变量,时间从1999年至2007年。
剔除资产、就业人数和工业增加值都为0的记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题 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