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会考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92511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46.97KB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会考Word下载.docx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会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会考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自转
②晨昏线:
(绘图说明)
③昼夜交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
(2)地方时和区时的含义
①地方时:
A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
B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C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D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E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6:
0012:
0018:
000:
00(绘图说明)
②时区与区时:
A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本初子午线)
B区时的计算方法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时区差)
某地时区数的计算:
经度数/15
余数<
7.5即为商,余数>
7.5,即为商+1
计算说明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转
地表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河岸的凹凸、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洋流运动、大气运动均受此影响。
3、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黄道面
黄赤交角
赤道面
(2)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角(h):
绘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H):
一天中正午(地方时)时刻的太阳高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A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B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最值: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大值
南半球——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大值
北半球——最小值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用课件演示)
A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全球昼夜平分
3.21-6.22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
夜
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
6.22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
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
9.23全球昼夜平分
9.23-12.22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
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
12.22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昼<
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昼>
(3)季节更替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四季的划分我国传统四季四立
气候四季:
345春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四、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1、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主要特点
1)坚硬外壳
2)厚度不一陆地地壳>
海洋地壳
2、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及对流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流层主要特点: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特点的形成原因: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上冷下热
3)水汽、固体杂质较多
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五、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
沉积作用形成
变质岩:
高温高压下变质作用
2、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转化
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2、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
(1)地壳运动
①类型: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②地质构造:
A褶皱构造与地表形态(绘图)
B断层构造与地表形态(绘图)
(2)岩浆活动
①侵入活动花岗岩
②喷出活动玄武岩
(3)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高温高压)
(4)地震:
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4、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1)风化作用:
大小碎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黄土沟壑V型谷
冰川侵蚀U型谷
(3)搬运作用
风力沉积沙漠、黄土沉积
(4)沉积作用洪积扇、冲积扇
流水沉积冲积平原
三角洲
(5)固结成岩
关系:
七、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量来源
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
直接热源:
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示意图
注意:
AA’为大气的垂直运动,AB为大气的水平运动,即为风。
会比较ABA’B’的气压值高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①示意图:
②风的形成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高低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高空风(2个力的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④近地面风(3个力的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斜穿等压线(和等压线呈一定角度)
八、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性移动规律
2、各气压带风带气流运动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季节性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
终年温和多雨
终年受中纬西风控制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九、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冷锋、暖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及影响下的天气
天气系统
冷锋
暖锋
暖气团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示意图
A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
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
B过境时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狂风暴雨
(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连绵细雨,连续性降水
C过境后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及影响下的天气
气旋
(低压系统)
反气旋
(高压系统)
(北半球)
中心气压
低
高
水平气流
外围流向中心
(逆时针)
中心流向外围
(顺时针)
垂直气流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典型天气
台风
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简单记忆
北气逆,南气顺
十、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内陆循环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
淡水资源更新;
塑造地表形态;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十一、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沿岸气候、渔场分布、航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1)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2)渔场:
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
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秘鲁渔场:
上升补偿流
3)航运:
顺洋流速度快,逆洋流速度慢
4)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十二、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下垫面、人类活动、大气环流
1、气候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地貌特点
流水侵蚀、搬运、沉积
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2、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
年雨型、少雨型、冬雨型、夏雨型
十三、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五个要素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2、各要素相互影响、渗透、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十四、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沿纬度变化,沿经线变化,纬度因素,热量(主导)
2、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沿经度变化,沿纬线变化,海陆分布,水分(主导)
3、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沿高度变化,海拔,水热状况(主导)
4、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地形等因素
“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有”
十五、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
2、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和技术难度
十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球气候变化的表现
冷暖干湿交替
2、近代气候的整体趋势——全球变暖
3、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变暖,纬度带向高纬移动,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会增加;
而热带干旱地区,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2)对工业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减少高纬地区冬季取暖能源的使用量,但增加低纬地区夏季制冷能源的使用量,同时也会刺激相关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扩大。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使得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扰乱人类正常的新陈代谢;
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播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影响人类的健康。
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使大多数生态系统不可能如此快的适应或迁移,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系统将越来越不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
即由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大量占用,生态系统根本无法进行自然的迁移,因此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会遭受重大损失。
十七、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的含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水资源的组成、地区分布
(1)水资源的组成:
主要指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分布:
A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B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C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数量上: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上: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上: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3、淡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十八、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寒潮发生的时间:
冬半年
(2)标准:
气温24h内下降10℃,并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
(3)原因:
很强的冷气团从高纬向低纬移动。
(4)危害:
①很强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②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③严重的冻雨、大雪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2、构造地震及其危害
多发生在断层和板块交界处。
危害:
①建筑物与构造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②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
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必修Ⅱ
一、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的发展阶段及其模式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2)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3)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特征
人口增长特征
原因
原始
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高低
缓慢
自然灾害;
战争;
生产力低
过渡
高增长
阶段
高低高
明显加快
生产力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和平
增长下降阶段
增速减慢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观念发生改变
现代
“三低”模式
低低低
养老制度的健全和医疗技术的发达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古巴:
2)发展中国家:
从“过渡”模式向“三低”过渡
3)世界:
“过渡”模式
4)中国:
人口负增长:
出生率<
死亡率
德国,中国上海
二、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含义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
①主要形式:
劳务输出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去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
2)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①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
②新中国成立后:
支援内地和边疆
改革开放前: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后:
自由迁移为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
就业——主要因素
2)政治:
战争、难民
3)社会文化:
宗教、种族
4)生态环境:
水灾、旱灾
5)其他因素:
心理和生理,例如:
婚姻、家庭等
三、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1)含义: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
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重要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方案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正相关)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先正后负)
③科技水平(正相关)
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相关)
中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16亿)
中国——淡水资源——环境承载力(8亿)
四、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城市内部的主要功能区
2、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
北京故宫
2)经济原因:
地价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度
商业>
住宅>
工业
3)社会原因:
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针对居住区)
4)行政原因:
对新建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影响较大。
五、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功能区分化越明显
2、城市功能区分化越明显,城市服务功能越强
3、城市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广
人口>
100万特大城市
100~50万大城市
20~50万中等城市
<
20万小城市
六、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过程:
人口集中的过程,地域转换的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
3)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
和工业化的关系
水平
协调
程度
发达
国家
早
先快后慢
工业化先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晚
先慢后快
城市化先于工业化
不协调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地面沉降等。
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2、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
1)布局:
美国——中高周低
欧洲——中低周高
2)结构:
中国——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外向性,开放性
3)风格:
中国——红墙、黄瓦、飞檐、斗拱、
楼台亭阁
西方——喷泉、雕塑
3、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服饰和习俗
八、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自然区位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人文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2、传统旱作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的特点及主要区位条件
特点
主要区位条件
传统旱作农业
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灌溉)
现代混合农业
盈利为目的,种植谷物,放牧牲畜
交通、市场
九、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原材料、市场需求、运输条件、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工业基础、科技、环境条件、其他因素(动力、政策、个人喜好)
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类型
1)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2)类型:
基本工业地域专业性工业地域
综合型工业地域
出口加工区(港口机场附近)
工业园区(新兴工业——苏州
新型工业地域工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中关村)
3、某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与发展特点
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鲁尔工业区
十、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毁林开荒;
过度放牧,破坏草场;
农业技术的应用(灌溉土地盐碱化化肥生态系统)
2、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产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消耗大量资源、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
工业生产中的“废物”排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十一、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地域联系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通讯、商业贸易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得出结论:
1)短距离运输、公路运输费用较低;
长距离,水运最便宜;
中长距离,火车适宜;
管道运费受距离影响不大。
2)灵活程度:
公路最灵活
3)速度:
空运最快,水运最慢
通信邮政通信
电信通信
商业贸易
1)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
2)环节:
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
3)对内——商业;
对外——贸易
4)国际贸易:
商品的贸易;
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十二、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水路交通:
①入海口河口②渡口③交汇处
④可以通航的起点
2)铁路、公路:
城市沿交通轴线发展
3)综合交通:
城市向多方向分散扩展
2、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的形成:
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的发展:
逐渐布局在城市外围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例如:
高速公路沿线。
十三、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文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
2、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十四、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
矿物燃料的燃烧CO2上升
加剧温室效应(地球目前处于温暖期)
2)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
3)大气污染:
有害气体排放(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
4)酸雨:
酸性气体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2、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1)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紫外线过量,影响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存。
3)酸雨:
腐蚀建筑物,土壤酸化,河湖水酸化
十五、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
调整社会行为(政府、市场、公众);
加强国际合作。
十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中 地理 学业 水平 考试 复习 提纲 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