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92384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548.06KB
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有芒与无芒的分离情况:
Hh×
hh→1Hh∶1hh,有芒∶无芒=1∶1。
2.有壳与无壳的分离情况:
NN×
nn→Nn,全为有壳。
【详解】有芒有壳大麦与无芒无壳大麦杂交,因为子代1/2有芒有壳,1/2无芒有壳,即有芒∶无芒=1∶1,全为有壳,故亲本基因型为HhNN和hhnn。
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3.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其携带的成对基因也随之分离
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有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线粒体基因不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相同基因也随之分开,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C错误;
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性状,表现类型未必相同,D错误。
4.用豌豆甲(AABB)、乙(aabb)两品种杂交得F1,F1测交:
当F1做父本时,后代AaBb:
Aabb:
aaBb:
aabb=1:
2;
当F1做母本时,后代上述四种基因型比例为1:
1:
l:
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
B.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产生四种配子
C.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受精
D.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F1测交即子一代AaBb与aabb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
Ab:
aB:
ab=1∶1∶1∶1,当F1做父本时,后代AaBb:
aabb=1∶2∶2∶2;
当F1做母本时,后代上述四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说明基因型AB的雄配子有50%致死或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详解】A、豌豆的测交实际是杂交过程,故该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A正确;
B、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可推测亲本的配子类型,故测交后代有四种表型,说明F1产生四种配子,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受精,故当F1做父本时,后代AaBb:
aabb=1∶2∶2∶2,C正确;
D、豌豆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5.人类的钟摆型眼球震颤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祖母患病,孙女一定患此病
B.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C.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一定不患此病
D.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人类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特点: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代代相传。
设人类的钟摆型眼球震颤用XA基因表示,女性患者基因型可以是XAXA、XAXa,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AY。
【详解】A、祖母患病,基因型是XAXA或XAXa,则父亲的基因型可能是XAY或XaY,母亲正常的情况下,孙女的基因型可能为XAXa或XaXa,不一定患此病,A错误;
B、外祖父患病,基因型是XAY,外祖母正常的情况下,则母亲的基因型是XAXa,外孙的基因型可能是XAY或XaY,不一定患此病,B错误;
C、正常女性,基因型是XaXa,儿子的基因型是XaY,一定不患此病,C正确;
D、由于是显性遗传,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但女患者多于男患者,D错误。
6.某二倍体植物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I~Ⅲ表示细胞分裂过程。
下列对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植物形成精子时需要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和两次有丝分裂
B.过程I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C.过程Ⅱ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此时每个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D.过程I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1个小孢子母细胞产生4种精子
分析图示,过程I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Ⅱ和过程Ⅲ为有丝分裂,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该植物形成精子时需要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和两次有丝分裂,A正确;
B、过程I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正确;
C、过程Ⅱ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体加倍,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此时每个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过程I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1个小孢子母细胞产生2种或4种精子,D错误。
7.某同学分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后,得出如下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的思路是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②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控制作用运用了“加法原理”
③混合培养的4组培养基上均有表面粗糙的菌落
④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内有R型菌的遗传信息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①实验的思路是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①正确;
②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②错误;
③混合培养后4组的平板培养基上均会有表面粗糙的菌落,即R型菌菌落,③正确;
④S型菌的部分DNA重组到R型菌的DNA上并表达,表现出S型菌,故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内有R型菌的遗传信息,④正确。
8.图1为果蝇DNA的电镜照片,图中的泡状结构叫做DNA复制泡(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
图2为图1中一个复制泡的模式图。
A.DNA聚合酶只能催化子链从5’→3’延伸
B.DNA的复制为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双向复制
C.—个DNA分子上出现多个复制泡可提高DNA复制的效率
D.图2中酶甲为解旋酶,酶乙为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
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
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
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A、根据图示,DNA聚合酶在DNA分子上从3'
→5'
移动,说明其只能催化子链从5'
→3'
延伸,A正确;
B、DNA的复制为边解旋边复制,且可多起点双向复制,B正确;
C、一个DNA分子上出现多个复制泡可提高DNA复制的效率,C正确;
D、图2中酶甲为解旋酶,酶乙为DNA聚合酶,D错误。
9.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成功搭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下列关于该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B.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在DNA的双链结构中(A+T)/(C+G)=1
C.DNA的双螺旋结构可以为DNA的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
D.DNA中碱基
替换、增添、缺失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详解】A、DNA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排列在外侧,A正确;
B、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在DNA的双链结构中(A+C)/(T+G)=1,B错误;
C、DNA的双螺旋结构可以为DNA的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C正确;
D、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DNA中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D正确。
10.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Bt抗虫基因转入普通棉花细胞内,成功在植株中检测到Bt抗虫蛋白,该蛋白对棉铃虫等害虫具有显著毒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研究说明基因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B.该研究说明不同生物之间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栽种抗虫棉可以大大减少抗病毒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D.Bt抗虫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该研究说明基因是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基因在受体细胞中依然能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据此能说明该研究说明不同生物之间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正确;
C、栽种抗虫棉可以大大减少抗虫农药的使用,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保护生态环境,C错误;
D、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完成基因的表达,故Bt抗虫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正确。
11.亚硝酸是化学诱变剂,具有氧化脱氧作用,它能使DNA中胞嘧啶(C)脱去氨基变成尿嘧啶(U),其过程如图所示。
A.亚硝酸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具有随机性和低频性
B.突变后的基因复制3次,后代中有1/8的DNA是错误的
C.突变后的基因可能不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D.基因突变不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可分为:
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详解】A、亚硝酸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具有随机性和低频性,A正确;
B、突变后的基因复制3次,后代中有1/2的DNA是错误的,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基因可能不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C正确;
D、基因突变不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12.兔子的皮下脂肪有白色和黄色之分,受Y、y基因控制。
纯种白脂肪兔与黄脂肪兔杂交,F1全表现为白脂肪兔,让F1自由交配,F2中有3/4白脂肪兔,1/4黄脂肪兔。
若只给F2中黄脂肪兔喂麸皮(不含叶绿素),则皮下脂肪也是白色的。
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A.皮下脂肪颜色性状受环境影响
B.控制脂肪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F2白脂肪性状可稳定遗传给后代
D.Y基因可能编码合成分解色素的酶
纯种白脂肪兔与黄脂肪兔杂交,F1全表现为白脂肪兔,说明白色为显性性状,让F1自由交配,F2中有3/4白脂肪兔,1/4黄脂肪兔,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子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YY:
Yy:
yy=1:
1。
【详解】A、只给F2中黄脂肪兔喂麸皮(不含叶绿素),则皮下脂肪也是白色的,说明皮下脂肪颜色性状受环境影响,A正确;
B、子二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控制脂肪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F2白脂肪性状的基因型为YY、Yy,其中Yy不能稳定遗传,C错误;
D、由于YY、Yy表现为黄色,而F2中黄脂肪YY或Yy免喂麸皮(不含叶绿素),则皮下脂肪也是白色的,推测可能是Y基因可能编码合成分解色素的酶,D正确。
1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原癌基因是结肠癌发病的致病基因
B.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D.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容易分散等特点
【答案】A
分析图解可知,癌细胞的发生以及转移是多个基因共同突变的结果。
癌细胞的特点有:
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之间彼此的黏着性降低,从而使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详解】A、原癌基因是正常基因,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才是结肠癌发病的致病基因,A错误;
B、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B正确;
C、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C正确;
D、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容易分散等特点,D正确。
故选A。
14.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
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A.生物是不断进化的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
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
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详解】A、达尔文进化论认为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生物是不断进化的,A错误;
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B错误;
C、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C错误;
D、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D正确。
15.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原松鼠种群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后,其进化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导致的
C.b出现后两种群的基因库就完全不同了
D.品系1和品系2出现是个体间生存斗争的结果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题图分析,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生殖隔离。
【详解】A、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b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导致的,B正确;
C、b出现后两种群的基因库就不完全相同了,C错误;
D、品系1和品系2出现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
二、选择题
16.“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基本步骤是: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以下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的是()
A.摩尔根等人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艾弗里及其同事证明DNA
遗传物质
C.萨顿用蝗虫细胞为材料,研究精卵细胞形成
D.梅塞尔森等人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答案】AD
遗传学中常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有:
(1)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A、摩尔根等人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艾弗里及其同事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B错误;
C、萨顿用蝗虫细胞为材料,利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精卵细胞形成,运用了类比推理法,C错误;
D、梅塞尔森等人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假说演绎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D正确。
故选AD。
17.鸡的芦花性状由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B决定。
现偶得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原先是只下过蛋的母鸡),让其与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F1中,芦花公鸡:
芦花母鸡:
非芦花母鸡=1: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F1中的芦花公鸡是杂合子
B.雏鸡至少需要一条Z染色体才能存活
C.性反转母鸡表型改变,性染色体随之改变
D.F1中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杂交,F2中公鸡全是芦花鸡
【答案】ABD
根据题意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为:
母鸡和性反转公鸡产生的配子
Z♂
W♂
Z♀
ZZ(公鸡)
ZW(母鸡)
W♀
WW(致死)
所以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2:
【详解】A、鸡的芦花性状由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B决定,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原先是只下过蛋的母鸡),基因型为ZbW,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基因型为ZBW,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ZBZb):
芦花母鸡(ZBW):
非芦花母鸡(ZbW):
WW(死亡)=1:
0,则F1中的芦花公鸡是杂合子,A正确;
B、基因型为WW的鸡不能成活,说明雏鸡至少需要一条Z染色体才能存活,B正确;
C、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性反转只是表现型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所以性染色体还是ZW,C错误;
D、F1中芦花母鸡(ZBW)和芦花公鸡(ZBZb)杂交,F2中公鸡的基因型是ZBZB、ZBZb,全是芦花鸡,D正确。
故选ABD。
18.果蝇的灰体黑体由A、a基因控制,红眼白眼由B、b基因控制。
图是两只果蝇体细胞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图1个体表现为灰体红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山东省 潍坊市 第二 学期 生物 期末考试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