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docx
- 文档编号:16917634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5.16KB
落花生.docx
《落花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花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落花生
15落花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3~15自然段)。
就在“过收获节”(包括“吃花生”和“议花生”)这一部分中,一家人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论花生,可作者一字未提花生做成的是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也仅仅是在课文的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这正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之处:
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
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
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3.课文中父亲的一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父亲的话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突出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别之处,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材位置】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修改理由:
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特点、位置,才能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
对学生已知领域的分析也是备好课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地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理由: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我们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醒自己,我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了吗?
就这篇文章而言,作者从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这是本课一个很重要的表达特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有所体现。
)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理由同教学目标的修改理由)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课件、落花生生长过程的相关动画、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深究”“拓展延伸,领会文章写作特点”环节。
第二课时完成“总结全文”“交流小练笔”“拓展阅读”环节。
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
(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
学生可能会猜测:
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
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教师播放动画,演示花生生长的过程。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并交流花生结果的奥秘。
5.教师总结:
同学们看,花生的花呈黄色,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果实,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
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结合预习,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1)朗读词语:
吩咐便宜石榴尝尝茅亭榨油(出示课件)
重点指导:
吩咐便宜石榴尝尝的读音。
(这3个词的第2个字都是轻声。
)
(2)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读
②教师相机指导:
“种”是个多音字。
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播种“bō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播撒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zhǒnɡ”。
③讨论“居然”的意思,体会花生收获后家人的惊喜之情。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想到花生收获了。
理由1:
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
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
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④通过齐读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修改意图:
“居然”这个词语的质疑、讨论可以整合到词语教学中,变质疑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思。
)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修改为: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各部分的小标题。
教师贴板书: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
预设:
有的学生概括为: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认识详略得当。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
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议花生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
(修改理由:
详略得当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在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写作特点的时候,不是生硬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成情况,相机指导,学生在对比体会中,在阅读感悟中,初步体会到文章那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
5.教师小结。
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次要内容写得简略。
这样安排就叫做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
(修改理由:
这里是全文的初步感知阶段。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自己概括内容,对比感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细写的,哪些内容是简略写的。
到学完全文以后,再让学生深入谈谈详略得当这一写作手法的好处就水到渠成了。
)
四、重点研读“议花生”的段落
修改为:
1.师生交流,哪些家庭成员参与讨论了花生的好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贴板书:
父亲
姐姐
哥哥
“我”
2.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小组展示。
4.迁移运用,学生了解“议花生”中的详略。
根据学生交流,将板书中的“父亲”这一标题变色。
(修改意图:
运用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够静心朗读,在扎实的朗读训练中初步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并认识到父亲的话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
5.聚焦父亲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预设1:
花生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来体会花生“不张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预设2:
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像花生一样的人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父亲是在借花生赞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预设3:
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生交流,明确:
父亲是在借花生的特点来赞美“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修改意图: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这样,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学生学习起来也是水到渠成的。
)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7.聚焦“我”的话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
(2)师生交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
重点讨论之1:
什么是有用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有用的人”就是踏实做事,默默无闻的人;
②“有用的人”就是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人;
③“有用的人”就是报效社会,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
重点讨论之2:
“只讲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只说好听的,不干实事的人;
②只图外表好看,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③穿的好,吃的好,却不为别人着想的人。
……
五、质疑问难,多元解读
1.提出疑问,板书列举
学生再次浏览3-15自然段,提出疑问。
预设学生的质疑情况:
问题1:
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问题2:
桃子、石榴就不好吗?
……
2.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
教师启发谈话:
学贵有疑。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解决问题1:
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①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②出示父亲许南英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③学生读资料,解决疑问。
父亲在外奔波,为国为民,工作繁忙,难得回家。
④指导学生读出对父亲的敬意。
解决问题2:
桃子、石榴就不好吗?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0自然段和生活实际,明确:
桃子、石榴既讲体面又有用,也很好。
(修改理由: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问题意识,那读书会更有效。
学生在交流了自己读懂的内容之后,一定还有疑问。
此处设计质疑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有深度的,一定是有研究价值的。
这样的质疑讨论更有实效。
)
修改建议:
添加环节3
3.发散学生思维,多元解读父亲的话。
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写于上世纪20年代,90多年过去了,在当今时代,你是喜欢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
学生交流: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由畅谈,根据个人特点说说想法。
有的学生喜欢做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既讲体面又有用。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做桃子、苹果这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修改理由:
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在当今时代,学生怎样理解父亲的话,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做人首先要做有用的人,有能力的话,可以做既有用又讲体面的人。
)
4.讨论、理解最后一段话。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
(2)学生思考、揣摩“印”字和“记”字的区别,并进行初步交流。
(3)课件出示许地山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印”字的含义。
①自由读资料。
②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揣摩“印”字的深刻用意。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用“记”字不能够表现出父亲的话作者的影响;用“印”字可以看出作者牢牢记住父亲谈论花生好处的话,对作者的影响及其深远。
(4)教师小结:
是啊,作者在抗日战争中,不辞辛劳,到处奔波,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也是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父亲的话。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加一个环节
5.回顾全文,深入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具体写议花生这一部分,简略写其他三部分内容了吗?
学生交流:
这样详略得当,能使重点内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修改理由:
此处呼应“整体感知”时预留的问题,教学过程更具整体性。
学生在学完全篇课文以后,再来讨论“详略得当”的好处,认识更加深入,深刻。
)
六、拓展延伸,升华中心,深化认识。
1.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身边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学生举例子。
2.课件配乐出示杨善洲、胡忠、谢晓君、郭明义、王万青等人物像,教师介绍。
(这是杨善洲,退休后没有去昆明安享晚年,而是带着大家去山上植树,他要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他就是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
这是胡忠和谢晓君,他们放弃了大城市安逸的生活进藏支教,用生命提携了藏区孤儿的成长。
这是郭明义,一位普通的矿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液的10倍多,先后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
这是王万青,他自1968年医学院毕业后,就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草原工作,这一呆就是40多年。
他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
)
他们都是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用掌声为他们精彩的人生喝彩!
我也希望大家做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
)
(修改理由:
虽然先前选的徐本禹、王顺友、林秀贞这几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但是离2012年还是远了一些。
而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如:
“雷锋传人”郭明义、奉献一生的杨善洲,学生平日肯定通过各种媒体渠道都有所了解,是耳熟能详的。
这些人物的例子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所接受。
)
3.教师总结:
是啊,这篇课文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看,这些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你从身边的这些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可以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件事物来写一写。
(教师板书借物喻人,课件出示红烛、小草、春蚕、青松等图片)
板书设计:
落花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
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
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教材位置】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详略,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结合时代要求,作出多元解读。
【教学重点】
1.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详略,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详略,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个人特点,倡导学生多元解读。
【教学准备】课件、落花生生长过程的相关动画、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认识详略”“重点深究认识借物喻人”“质疑问难多元解读”环节。
第二课时完成“总结全文”“写作、交流小练笔”“拓展阅读”环节。
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入手,了解“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1.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2.学生结合预习时查阅的资料,交流:
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
3.教师播放动画,形象地讲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语、句子。
(1)重点指导“吩咐便宜石榴尝尝”的读音。
(这4个词的第2个字都是轻声。
)
(2)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第二句话。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通过指读、交流、评议,明确“播种”在本课的读音。
2.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到。
(1)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的意思。
(2)通过齐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修改理由:
将这一环节的教学梳理整合为两部分,分别是“字音的指导”和“词义的理解”。
这样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
三、整体感知,认识详略。
1.浏览课文,结合预习,交流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
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这四部分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在稿纸上写一写。
注意书写要工整、美观。
(学生默读,书写,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
首先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关注个别学生的错字,病句。
然后要找出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详略分明,重点内容突出的;一个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
3.学生自读写出的主要内容,修改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4.将两个典型的例子投影到展示台上,师生评议。
①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他们概括的主要内容。
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想想他们谁概括得比较好?
②学生朗读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
典型例子:
★有的学生概括为(甲):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乙):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③利用学生差异,认识详略。
学生通过比较,思考,体会到乙同学概括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优点,并认识了文章的详略。
优点1:
概括得简洁、准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优点2:
文章是有详有略的,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也体现出了文章的主次。
优点3:
根据“重点归纳”“取主舍次”法,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重点写了“议花生”,其余部分略去。
预设1:
有的学生认为乙同学概括得比较好。
★教师引导其说说理由,并请班里和该生意见一致的同学来补充说明,进一步深化认识。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这篇课文是借全家人议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文章详写了这一部分内容。
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也要根据文章的主次,突出“议花生”这一部分。
甲同学概括的主要内容虽然全面,但是看不出重点。
(板书中的“议花生”变色,以示突出。
)
★教师小结,学生初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