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秀评课稿.docx
- 文档编号:16916007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3.51KB
地理优秀评课稿.docx
《地理优秀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优秀评课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优秀评课稿
地理课评课稿
2006年12月15号上午第三节听了师傅陈老师在高一(5)上的地理课-----人口的合理容量,是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
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
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夏炜老师:
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刘新梅老师:
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
"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
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
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
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
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2007年5月24号上午第二节听了章献红老师的一堂地理课-----中国地理分区。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
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
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
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
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
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1、身体语言。
课堂是表演的艺术。
钟老师的身体语言是丰富的,听完后,一直到今天脑海里都活跃着其上课的身影。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停地用各种身体语言传递着信息,使学生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并从老师的眼神、手势、弯腰、颔首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目的只有一个: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使学生能够和着老师思维的节拍,把握课堂的进程,共同完成师生互动的教学进程!
3、教具--课堂必不可少的硬件建设。
地理作为一门空间的科学,地图作用非常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活用地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突破难点,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等,地图在教学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钟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了两幅图,一幅是
《世界地图》,一幅是自制的反映中国气候、降水状况的地图。
整个课堂是以图带课,以课说图的。
我在当时的点评中写道:
"这应该是地理课堂的理想状态"。
当然,唯一的遗憾是自制地图可以边讲边绘,让学生领略制图的全过程。
因为绘图能力本身就是地理学科能力之一,而且高考中也经常会考察的。
4、师生互动的理想课堂。
钟老师打破了传统的阶段教学法,整个课堂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体现了教师对现代教学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规定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钟老师的这节地理课打破了这种理论束缚。
整个课堂充满了师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融。
在这样的教学场,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而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
整个教室充满了人性的理智,应该是成熟教师驾御课堂的境界!
5、板书简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课程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有老师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全部搬到黑板上去,这样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听课的负担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钟老师的板书是简练而全面的,而且是边讲授边板书,以板书来演绎课堂的进程。
板书采用了系统论原理,把整个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
在最后以小结来作为整个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指出:
"城市的区位因素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把握城市因素内部的联系。
"这样整个内容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6、关注热点,关心生活。
对热点的关注,是文科的一大特色。
当然理科也要关注,但作为人文学科的地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
这节课经常性有意地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热点,比如,对伊拉克战争,钟老师时刻把思维带入那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关注战争爆发与城市形成的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对生活的关注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在讲分宜城市形成时就提到袁河和渝水,并让学生联系分宜地区的水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此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二:
地理学科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整理)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
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
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3.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
"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喜欢。
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
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今天下午地理备课组成员听了郭永平老师上的一节课,内容是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经过听课评课,我们觉得郭永平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善于设置问题情景,如:
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很高?
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
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会太高?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
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为什么强烈?
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
为什么?
............等
通过问题,引出矛盾,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注意和思考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在教学中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多次转换和综合运用了教学手段
心理研究表明:
"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少年稳定地保持注意40分钟是毫无困难的。
"本堂课郭永平老师运用阅读、讲授、多媒体、投影片、画图、录像片和提问等活动,不仅稳定了学生的注意,同时保证了整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如通过具体事例:
大棚温室农业、北方农民秋冬季节燃放,冬天穿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
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4.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
如在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即在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上,在课后布置了探究性问题: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怎样?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
人类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达到体验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地理好课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
应对高中结业考试、高考而教学。
要求:
在引导学生认知的同时,给学生送去快乐和愉悦。
2、强调主动参与
广度:
全部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来了。
深度: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
3、加强地理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5w原则
指导学生用地理学习方式:
图表法、比较法、观察法...
4、体现动态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和达成的过程,是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因而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5、彰显实用价值
实用性的重要体现: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是否能应用到今天和将来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6、追求实在效果
问题
教学目标过多过高,不切实际
课堂教学做秀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主要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教学进度、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实施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师生真诚的对话,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学生的学:
学习情绪,参与交流,思维过程,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
教学设计,角色把握,环境营造,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一:
学生的学
主因素子因素
1.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2.学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3.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悦
1.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参与交流2.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否多样
3.师生、生生间是否积极交流协作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思维过程2.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流畅、有条理
学习方式1.学习是否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2.学生是否积极运用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评析内容二:
教师的教
主因素
目标
教学
设计内容
过程
角色把握
环境营造
技术运用子因素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关注生活、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新颖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是否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是否恰当教学媒体的选择
是否能熟练、准确运用,规范操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
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
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优秀 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