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12课 长亭送别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906730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12.19KB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12课 长亭送别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12课 长亭送别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12课 长亭送别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元好问《摸鱼儿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中国古典送别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情山水的生活。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品有杂剧13部,现存《西厢记》、《丽春堂》和《破窑记》3部,其中《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
2.背景展示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
秦观、毛滂都写过与莺莺故事相关的词。
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
北方出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
《董西厢》把悲剧故事改成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3.文体知识
元曲及元杂剧
元
曲
元曲
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曲五大
剧作家及
其代表作
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
《倩女离魂》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杂
剧
元杂剧
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结构组成
在结构上,四折一楔子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角色分类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1.脉络梳理
长亭送别
2.初读感知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之作,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那么它的剧本构成有何特点呢?
请指出下列A、B、C、D、E所代表的剧本构成。
[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B
正宫C
端正好D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E
答:
1.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崔莺莺珍视爱情、鄙弃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化用了诗词的语句,联系原作,品味其表达的情感。
3.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点拨] 人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思路:
(1)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2)依据文中信息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4.请结合下列句子,赏析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
正宫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
一煞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
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了《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西厢记》中崔莺莺追求爱情的故事,被人们称作美谈,“红娘”也成为牵媒搭线、成人之美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成就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美好婚姻。
运用示例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美好的爱情里。
拥有万贯家财是幸福吗?
身披锦绣丝绸是幸福吗?
开着豪车住着美宅是幸福吗?
不!
假如没有爱情,再多的钱财犹如粪土,再华丽的丝绸也变得暗淡,再昂贵的豪车美宅也会失去价值,毫无魅力可言。
不管地位身份高低,不管富贵贫穷,只要两人真心相爱,一定能得到永远的幸福。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顾老夫人的反对,不顾门第悬殊,经过一番抗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张君瑞牵手相爱。
幸福就在身边,它要靠自己不懈的追求来实现。
2.课外素材
化缘校长——莫振高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
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
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
阅读感悟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
你走了,你没有离开。
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
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送 行
梁实秋
①“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1)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起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
如果平常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我言语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惟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
“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在被送的那一方,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
行色不可不壮。
②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
这种情形,中外皆然。
一次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制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
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位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相送。
③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不可不注意到。
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
还有些思想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半路上你要挨饿的样子。
④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3)一个严寒的冬夜,我和很多熟人去送一位太太。
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
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上了已在蠕动的火车。
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离车门最近的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
”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蹿上了车,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
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
“那些送行的都是谁?
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
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⑤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
“你走,我不送你;
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4)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节选自《梁实秋散文》,有改动)
思悟要点
核心亮点:
观点独到,见地深刻。
(1)文章开篇为何要从古人送别写起?
提示 引用古人诗句开启全文,真实再现了送别的伤感痛苦之景。
以古人送别纯朴真挚衬托出现代人“送行成为应酬的礼节”的描述,并对现代人送行中的“应酬”条分缕析,强调自己对送行的独特感悟,彰显文章主题。
(2)作者写“送行会”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 说明人与人相处中的虚荣以及对友情的淡漠。
(3)作者说那次“最悲惨的”送行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一是送行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等候时间长,而且环境条件恶劣,送行人和被送者都很狼狈;
二是送行效果几乎没有,双方都没有尽到礼节,让一本正经的送行几乎成了滑稽的闹剧。
(4)你是否赞同作者“你走,我不送你;
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的观点?
提示 认同。
真正的离别是一种难捱的痛苦,应尽量避免。
真正的相聚是难得的幸福,要珍惜呵护。
这是一种理性、真挚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洒脱、自然的人生情怀。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1.
(1)①yá
n ②cōnɡ ③cù
④qī ⑤pēi ⑥chuà
n ⑦yè
⑧shěn ⑨wè
n ⑩lí
nɡ
(2)①眷恋 誊写 名誉 ②憔悴 精粹 荟萃 ③笑靥 梦魇 餍足 ④谂知 稔熟
2.
(1)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爱相敬,每次吃饭时,孟光总要把盛饭菜的盘子高举至眉前递给丈夫,表示敬重。
错点提醒:
案,古时进食用的矮脚木盘,不能写成“安”;
齐眉,和眉毛一样高。
该成语形容夫妻相敬。
易用错对象。
(2)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小利。
常与“蜗角虚名”连用,同为贬义词。
(3)伯劳、燕子各飞东西。
后借喻人的离散(多用于夫妻)。
“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
“分飞”指一只往这边飞,另一只往那边飞,是“分开”、“分手”的“分”,不可写作“纷飞”。
跟“分道扬镳”相近,但“劳燕分飞”更强调“走到一起只是偶然,分开才是必然”这层意思。
(4)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5)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比喻因遭遇相似而同情、感伤。
司马,古代官职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在船上听歌伎演奏琵琶,泪湿青衫。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3.
(1)①留恋 ②流连
解析 “留恋”和“流连”都有“难舍难离”的意思,但在词义和用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关键是它们舍不得离开的对象。
“留恋”的意思是“不忍舍弃或离开”,是一个常用的双音词,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表示对人、对事、对物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如“留恋亲人”、“留恋学校生活”、“留恋故土”;
“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2)①思绪 ②心绪
解析 思绪:
a.思想的头绪,思路;
b.情绪。
心绪:
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整体感知
2.A:
这是“科”或“介”,是元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舞台动作往往具有夸张性、象征性。
B:
这是“白”,也叫“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
人物上下场时的宾白多为韵语,内容是概括剧中的重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明态度。
“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
C:
这是“宫调”。
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的。
五个宫调为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
元杂剧每一折限用同一宫调,每个宫调都包含一套不同曲牌的曲子。
D:
这是“曲牌”。
它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
曲词要求押韵。
E:
这是“曲词”。
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内容多抒发人物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堂互动
1.如:
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2.
语 句
原 作
表达的情感
碧云天,黄花地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②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表现莺莺对张生的缠绵依恋,相思之愁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表明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的态度
④
伯劳东去燕西飞
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⑤
未饮心先醉
柳永《诉衷情近》(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表明崔莺莺面对张生离去时痛苦之深
⑥
一春鱼雁无消息
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3.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对张生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4.
(1)①“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描绘了凄凉的秋景,烘托了送别的凄凉氛围。
②“西风紧,北雁南飞”富有口语色彩,与前两句衔接,把典雅凝练的古诗词与通俗流畅的口语融为一体,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③“染”写出霜林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形成委婉深沉令人伤感的悲凉意境。
(2)采用“无声”和“有声”相映衬(衬托)的写法。
“夕阳”阴暗凄冷,“古道”沉寂荒凉;
“无人语”既写出了听不到人说话的声音,又写出崔莺莺无人诉说衷情的孤独悲伤。
张生骑的马嘶鸣声传来,打破了古道的沉寂,也撕裂了崔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延伸探究
(观点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
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二)金批《西厢记》的结局昭示了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人的婚恋注重自由民主,以至“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在封建社会,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没有婚姻的自主权,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
这也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好的婚姻模式与范本。
金批《西厢记》的改动,是不符合这一美学命题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12课 长亭送别含答案 高中语文 粤教版 必修 第三 单元 12 长亭 送别 答案